第96章 包拯的变法主张

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在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不如王安石变法那般深远,却也为后世开启了变法的新篇章。

遗憾的是,变革持续时间过于短暂。

仅仅维持了一年零四个月,随后赵桢便将改革的条文悉数废止。

原因在于,这场变法不仅触及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更触及了皇权的根基。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政的成功似乎注定遥不可及。

作为穿越者,包拯对庆历新政自然有所耳闻。

也理解,范仲淹推动变法实属迫不得已。

大宋的崇文抑武政策,对文人的极端优待,积累了大量矛盾,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稳定运行。

“范大人,您的观点有所偏差!包拯岂能不知大宋面临的三冗问题之严重,国家的贫弱。”

“然而,当前的时机尚未成熟!”

“变法并非易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急于求成。”

对包拯而言,庆历新政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过于急躁。

他清楚地记得,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迅速提出了十条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直指吏治整顿、冗员裁减、恩荫限制、军事改革、军农田等一系列重大变革。

这种雷厉风行的改革,严重侵犯了官僚地主和士大夫阶层的利益。

在这样的利益冲突下,改革措施若能够顺利实施,那才是见了鬼了。

“不知包大人有何高见?”

自已话都还没说完,包拯便有反对之意,这无疑是在兴致勃勃的范仲淹心里浇了一盆冷水。

“相公,大宋积贫积弱由来已久,弊病太多,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根治,否则伤筋动骨,只会加速大宋的衰败。”

“好比一个被病魔缠身之人,相公指望顷刻驱除所有病症,诚为难矣!”

“唯有循序渐渐,或可……”说到这里,包拯暗暗长叹口气。

华夏的历史上就没有万世基业的朝代。

一切变法,都不可能彻底根除病根,只能算是改良。

这是封建帝制,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致。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官僚集团和地主阶级想获得更多的资源,就只有不停地剥削和压榨底层农民和商人。

而官僚集团和地主阶级却拥有不纳税的特权。

大宋朝崇文抑武的国策,使得国家的文官越来越多,国库无法承担日益增加的财政负担,底层百姓也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

这才是古代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既然范仲淹主动找到了包拯,包拯也不能不给他提前敲响警钟,或许变法还有点机会。

若是因为变法太过激进,导致皇上彻底失去了信心,以后再想变法,就更难了。

范仲淹听罢,也陷入了沉思。

不想包拯对变法有如此独到和高深的见解,倒是自已鲁莽了。

“依包大人之意,当先从何处着手?”

“包拯以为,想要让变法得以推行,必先整顿吏治,适当裁减冗员,抑制恩荫制度,唯才是举,考核官员的能力。”

所谓恩荫,其实就是一种世袭制的一种变相。

祖上有功于朝廷者,后世子孙无论贤愚,均可继承祖上的爵位和财产,享受朝廷俸禄。

朝廷勋贵,也可举荐亲朋为官,无需参加科举。

如此一来,士大夫阶层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不可撼动的利益链条。

这是大宋冗官的一个主要因素。

“其次,整顿军纪,裁剪禁军,将老弱病残放归回乡,给以一定的补助。”

“第三,鼓励佃农开荒,凡属荒废的土地,均可自由开垦,任何人不得阻挠……”

包拯一下子说了几条重要的举措。

这些举措,虽然均侵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却远远没有达到动摇官僚地主的利益的地步。

更未伤到其筋骨,只是在他们身上割了一小块肉分给百姓。

这样一来,变法的助力会少一些。

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朝廷和百姓的负担。

对包拯来说,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变法,也改变不了百姓被统治被压迫的结局。

更重要的是,宋仁宗赵祯只能算是一个守城之主,不具备秦孝公一般的大魄力。

想要通过变法的方式让大宋实现富国强兵,简直是天方夜谭。

所以不是包拯不想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没有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

哪怕是遇上宋神宗

,都完全可以。

不过简单的改良一下,给百姓一条活路,应该还是不成问题。

范仲淹听后,喜出望外,对包拯的见解赞赏不已。

考虑得比他长远多了。

虽觉包拯所主张的变法思想太漫长,但委实是最稳健的办法。

“包大人真乃管仲再世,日后这大宋的宰相非包大人莫属了。”

“相公过誉了,包拯岂敢贪图相位。”

“包大人不必谦虚。”

两人互相吹捧了一番,范仲淹这才告辞,表示明日一早便向皇上上书,推行变法。

包拯心里自然也想变法,唯一担心的就是皇上没有这个魄力。

要是能得到皇上的支持,变法也不是不可以。

次日。

天子临朝。

范仲淹便将奏折呈递上去,主张变法的思想,言辞恳切。

赵祯看罢奏折,心里也颇受触动。

毕竟他也早就看到大宋朝的出现的弊端,也有变法图强之心。

只是一直没有机会。

如今亲政,更有朝臣有变法之心,与他所想可谓不谋而合,他自然想全力支持。

然而朝臣才一听,脸色当时就凝重下来,犹如被一层阴云笼罩,哗然一片。

赵祯见状,心中微微一沉,大好心情瞬间被凉水浇了上去,目光看向包拯。

“包卿,范参政上疏之事,爱卿以为如何?”

“启奏陛下!”

包拯目光也是扫视了一眼百官才道:

“大宋积贫积弱已久,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的生产力不够发展,直接原因便是冗官冗兵。”

“今天下有定官,无定员。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僧多粥少。”

“不变法,朝廷财政将难以为继,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若任由事态发展,百姓必揭竿而起,危及江山社稷。”

百官更是暗暗吃惊。

包拯话已说得明显,显然是要支持范仲淹变法。

其实,自从包拯和范仲淹被重用,百官就已隐隐感觉到大宋的天要变了。

这两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喜欢折腾。

在地方时,便一心想改天换地。

如今爬上高位,能消停得了?

只是百官没想到,他们第一个动刀的,竟是官僚地主。

“陛下,臣以为不妥!”

还不等皇上发话,吕夷简就第一个站出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