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楚州灾情

“好像叫…叫什么…窦娥来着!”老者思索了片刻后,徐徐说道。

还真是窦娥?

包拯吸了口凉气。

二十一世纪,但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不可能不清楚《窦娥冤》。

那是华夏四大悲剧故事之首,与《梧桐雨》《汉秋宫》《赵氏孤儿》齐名。

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纪君祥所创作。

而被大众最熟知的,莫过于《感天动地窦娥冤》了。

只是包拯没想到,故事背景会出现在大宋朝,还被自已给遇上。

本来,对所谓的诅咒,包拯压根就不信。

可听到是窦娥的故事,反而信了几分。

若楚州的旱情果真是因为窦娥的诅咒,那事情反而好办了。

“大人不会真的相信是所谓的诅咒吧?”

瞧着包拯刨根问底,展昭不由问道。

显然,展昭是不信这种荒谬之事的。

包拯清楚,他不知道《窦娥冤》的故事,所以也没说什么。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既然百姓都相信是冤魂的诅咒,咱们姑妄听之,姑妄信之。”

“进了城后,再慢慢详查也不迟,不必急于下定论。”

“是!”展昭回了一声,也不再多言。

随即,众人重新上路,朝着楚州城而来。

很快到了城里。

经历三年亢旱,楚州城百业萧条,民生凋敝。

除官员和富户,百姓都在生死线上垂死挣扎。

楚州知州范统、通判冯文斌,得知钦差大臣驾临,赶忙率领大小官员出衙门来迎接。

包拯一进州衙,便率先询问灾民的情况,着手调查是否有官员大发国难财,克扣赈灾钱粮。

毕竟发国难财的事情,历朝历代都会有。

官员打着赈灾的旗号,将朝廷的赈灾粮中饱私囊。

暗地里将大米换成麸糠,这样一来,钱就进入了他们自已的腰包。

国家有难,却成了他们大发横财的机会。

不过包拯目前倒是没有查出什么纰漏。

据通判冯文斌陈述,楚州共有十万人口。

三年来,共死亡一万六千人,逃离六千三百人。

朝廷为了应对灾情,将十六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丁,招募为兵,共两万余人。

这是大宋朝应对灾情独有的骚操作。

就是每当发生不可抗拒的天灾之时,朝廷都会将男丁招募为兵,直接成为朝廷的禁军或地方厢军。

而且北宋实行的军制是终身制,一日为兵,终生为兵,与历朝历代的兵农合一有着很大区别,直到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法后才改变这一现状,实行兵农合一。

这也是大宋的禁军能多达八十万,却没有战斗力的原因之一。

从短期上来看,这个办法的确行之有效,最大限度地解决了灾情,避免发生灾害后百姓造反。

年轻力壮的都成了士兵,吃国家粮,地方上只剩下老弱病残,就算想造反也没有那个能力。

这样一来,朝廷再拨款赈灾,便能彻底稳住人心。

然而,从长远来看,这也就导致大宋朝的禁军队伍越来越大,给国家的财政造成了巨大负担。

这就是贯穿有宋一朝冗兵、冗费,再加上冗官的三冗难题。

可以说,北宋的灭亡,就是因为三荣问题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

虽然历史上,宋仁宗赵桢在庆历年间,任用范仲淹、欧阳修、包拯、富弼等主持变革。

裁减冗员,取消恩荫等,一系列节约财政的措施。

但一年之后就宣告失败,条例被一一废除。

宋神宗时期,富有雄心壮志的神宗赵顼,又任用王安石、吕惠卿、蔡京、蔡确、章惇等大力变革,解决三冗问题。

可结果也是半半拉拉,甚至还直接导致了新旧派的党争。

朝廷政令朝令夕改,百姓无所适从。

北宋又历经短暂的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三朝之后,便被金国攻破汴梁开封,直接灭亡。

当下。

包拯听完范统和冯文斌的陈述,对楚州眼下的情况也有了个梗概。

这二人还算有点良知,知道楚州灾情严重,朝廷极为重视,不敢从中中饱私囊。

要不然,包拯现在非得让他们人头落地。

尤其是通判冯文斌,一直都兢兢业业,努力维持着局面。

甚至在朝廷赈灾粮没有下来的情况下,多次冒着杀头的风险开启战备粮仓来赈灾,不知避免了多少灾民饿死,这让包拯很是欣慰。

大宋朝也不全是贪官污吏,还是能臣干吏啊!

“冯通判不愧是吕相爷的学生,知变通,明知开启战备粮仓有杀头的风险,依然开仓放粮,足见忧国忧民之心。”

“待楚州事情了结,本府回京之后,必会如实禀报圣上和太后,为冯大人加官晋爵!”

冯文斌

一听,也是喜出望外:“多谢包大人栽培,下官一定感激不尽。”

包拯道:“冯大人不必谢本府,如大人这样的臣子,正是朝廷所需要。”

冯文斌此时却叹了口气:“唉,下官惭愧。到任两年,未能解决灾情,有负皇上和相爷的重托啊!”

包拯道:“此乃自然灾害,岂是人力所能左右,须怪不得冯大人!”

冯文斌自嘲的摇了摇头:“话虽如此,终究是下官才能不足。”

“楚州旱情越演越烈,每天都有无数灾民饿死。”

“可如今州衙早已无粮,朝廷的赈灾粮款一直不到。”

“包大人奉命巡察,想必知道赈灾粮款什么时候到?”

包拯闻言一愣,他奉命巡察楚州不错,可皇上和吕夷简都没透露过赈灾粮款的事。

“不瞒冯大人,本府也未曾听皇上和相爷提及赈灾之事,想必朝廷自有主意。”

“不过,眼下灾情迫在眉睫,州衙也不能坐以待毙,得想办法自行解决。”

“自行解决?”冯文斌瞪大了眼珠,显得不可思议。

灾民千千万万,粥少僧多,而各大粮商又趁机哄抬物价,百姓·根本无钱购买粮食。

州衙也没粮食可发放,这如何解决?

在知州范统和通判冯文斌眼里,这几乎就是一个死局。

“还请包大人赐教,下官洗耳恭听!”冯文斌虚心请教。

“以工代赈!”包拯简单地说了四个字。

“以工代赈?”冯文斌和范统相互目询,抓头挠耳,不太明白是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