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让贤姜阿山小树

第二百六十二章 老朱:咱要去见见朱孙!

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对于他们这些勋贵之家来说,最怕的便是自己失去了利用价值。

他为什么一直担心自家的地位?

不就是因为四海归一,天下太平无事,他们这些曾经征战四方的将军,再无用武之地吗?

要不然,若是朝廷还在用他,哪里又须要担心什么呢?

朱允熥一直在大力建设和培养新军。

可由于新军筛选极严,仅有少量勋贵子弟符合要求,得以进入。

像他儿子这种纨绔,根本进不去。

更别说被提拨重用了。

与之一起推进的,还有军改。

不仅仅是在军队里面推进双主官制,还有从大明军事学院培养新的将领,正逐步充实各军,以及不断进行的裁军。

也意味着他们这些勋贵,还有曾经的旧部,在军中的影响力都日渐衰退。

将渐渐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

就连清剿江湖帮派,以及境内的白莲教余孽,都不假原来的军方之手,而是刑部缉盗司负责。

可如今太孙殿下改弦更张,要重新启用勋贵子弟领兵出征海外?

“不对,这和你变卖自家的田地,又有什么关系呢?”侯爷发现其中的疑点,皱眉怒问道。

“爹,太孙殿下要让我们自己组建军队,我得筹钱啊!”少年纨绔便将太孙殿下那天一起喝酒说的话,一五一十,详详细细,都讲述了一遍。

“爹,我们要自己组建一支五百人的军队,还要向朝廷购买枪支弹药火炮战舰,又要交保证金,所需要的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我手中虽说有些零钱,可是远远不够啊。”

“我仔细想了想,太孙殿下正鼓励地主卖地给朝廷,我便卖了一点田地。”

“一来响应太孙殿下的号召,二来也正好筹措资金。”

啪!

他的话刚说完,后脑勺便被侯爷狠狠拍了一下。

“卖田地,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先和你老子我说呢?”

少年纨绔不满道:“这不是太孙殿下让保密吗?再说,太孙殿下给我们这些勋贵子弟这么大的好处,我们总得表示一下吧?太孙殿下鼓励勋贵卖田地给朝廷,那我们不得多少卖一点吗?”

啪!

他的后脑勺再度被打。

没等少年纨绔表示不满,候爷的声音已如雷响起:“卖一点?你怎么就卖一点呢?太孙殿下给你这么大的好处,你就这样回报太孙殿下的?”

少年纨绔愣了一下,一时也顾不上后脑勺痛了,怔怔地望着父亲问道:“爹,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啪!

少年纨绔的后脑勺,又一次被侯爷狠狠扇了一下。

“你是不是傻呀!”

“你怎么就不开动你的脑子好好想一想呢?”

“太孙殿下都说了,要在海外给咱家封地,给咱们赚钱发财,论功封爵的机会,你还守着家里这一亩三分地吗?”

“没看出太孙殿下的用意吗?”

“这就是让我们将大明境内的田地交出去,换取海外的领地。”

“你还留着那些田地,你这不是让太孙殿下为难吗?”

“要卖地就不能只卖一点,要全卖,明白吗?”

少年纨绔惊得目瞪口呆。

刚才老爹还责怪自己卖了祖业,怎么一转眼,竟然变成责怪自己卖地卖得少了呢?

旁边的老太太和夫人也是一脸懵逼。

夫人擦干眼泪,担忧道:“出海会不会太危险了一些?咱家能不去吗?”

“你懂什么!”侯爷怒骂道:“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滚一边呆着去。”

“咱家是靠什么得的侯爵?靠的是征战沙场!”

“眼下太孙殿下让咱家继续去海外,还给封地,给私兵,给武器,这么好的条件,做梦都梦不到的事情,咱家能不去吗?”

“去,必须得去!”

候爷的声音斩钉截铁。

少年纨绔弱弱问道:“爹,你不怪我卖家里的田地了?”

“怪!”侯爷又狠狠拍了一下他的脑袋,喝道:“我刚才不说了吗?你怎么能只卖一点点地呢?”

“男子汉大丈夫,做事要有气魄。”

“畏手畏脚,能成得了什么大事啊?”

“家里的田地是怎么来的?还不是你老子我,跟着陛下打江山打来的吗?”

“只要有太孙殿下的眷顾在,还怕将来咱家没有田地?”

“别看太孙殿下给的雇佣兵名额只有五百人,你要知道,新军,那都是用大把大把的银子喂出来的。”

“五百人,装备最新的战舰,携带足够的枪支火炮弹药,所需要的钱财,绝不是一笔小数目。”

“不将家里的田地全部卖光,都不一定能筹措起来。”

少年纨绔低声道:“也不见得要那么多钱吧?我们可以先准备一部分,反正眼下朝廷还没有正式开放,倘若到时候真不够,再卖田地也不迟。”

啪!

他的后脑勺,又挨了一巴掌。

“太孙殿下喝醉了酒,当着你们一群人的面说的事情,还能有假吗?”侯爷骂道:“你有没有脑子啊?”

“你不是说,太孙殿下也说了,组建雇佣军的资质是要朝廷审核的。”

“那肯定有很多人抢!”

“不先将银子准备得足足的,等到事到临头,银子不够,那这个筹办雇佣兵的资质,还要不要?”

“再说了,太孙殿下给我们这么大的好处,让我们组建军队,我们不得表表忠心吗?”

“将家里的田地全卖了,就是向太孙殿下表忠心,表决心!”

“我们家在大明没了田地,那太孙殿下就不好拒绝我们去海外找一块领地了!”

“到时候,申请组建雇佣兵团,就一定能通过。”

少年纨绔恍然大悟,也猛地一拍自己后脑勺,道:“还是爹爹想得周到,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侯爷冷哼了一声,道:“你这小家子气的,成不了事,做大事就要有魄力,明白吗?”

“还愣在这里干嘛,快去卖田地啊!”

少年纨绔连连应声,急步跑了出去。

……

同样的一幕幕,发生在金陵城内各个不同的勋贵宅邸里。

而这些勋贵,几乎不约而同的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卖掉自家的田地,为组建雇佣兵团,筹措资金。

即使家里明明有足够的钱,田地也照卖不误。

他们的逻辑,都很简单,那就是表明自己在大明没产业了。

海外的产业,可不就得给自家吗?

至于海外是不是丰饶之地,是不是真有巨额收益,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了。

毕竟,这是太孙殿下在酒后,与一群勋贵子弟说的“掏心掏肺”的话。

太孙殿下还能故意坑他们不成?

如果是在朝堂上公布,勋贵们多半还不以为然,甚至根本不愿意响应。

但太孙殿下“酒后”吐真言,泄露的机密,那一定能给自己家带来天大的好处!

更别说,能在开国公常升府上喝酒的人,本身就是与太孙殿下关系紧密的人。

太孙殿下也万万没有坑自己人的道理。

而且,就连开国公常升,也就是太孙殿下的亲舅舅,同样卖掉了常家所有的田地。

太孙殿下总不至于坑自己的亲舅舅吧?

有了这些“分析”,勋贵们彻底放心了。

朝廷越不公布相关的具体事项,他们也越觉得这是太孙殿下对自家的照顾,才提早透露了消息,让自家能早早做准备。

那自家当然也不能辜负了太孙殿下!

看着勋贵们纷纷卖田,金陵城的其他富商也坐不住了。

朝廷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为什么勋贵高官会将田地都卖给朝廷呢?

仅仅因为一个减租条例?

背后莫非还有不为人知的原因?

富商们立即四处出动,用出浑身解数,打探情报。

很快,朝廷要开放雇佣兵,鼓励藩王和勋贵出海的消息,便在金陵城的富商中不胫而走。

这些富商,也十分敏锐的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满朝藩王和勋贵出海,去抢领地,抢财富,需要的后勤支援呢?由此带来的海外贸易呢?

自家不能组建雇佣兵团,但是,勋贵的兵团受到五百人的人数限制,这个人数,显然只满足战斗的要求。

还需要更多运输船,帮助运输后勤物资,以及战争的胜利品,还有与大明之间的贸易

这绝对是巨大的商机。

要做成这样的生意,就意味着要买船出海。

勋贵们买战舰,他们就得买商船,买运输舰。

海船的造价可不低。

更重要的是,有资质有能力造大型海舰的,都是朝廷的船厂,要提早下订单,才能抢得到船。

于是,富商也纷纷开始筹集资金,订购船舶。

与此同时,大明日报上关于海外的描述,越来越具体,越来越详细。

在报纸的描述中,海外是一片富饶的“黄金地”。

大明的商人,只要前往海外,就能获取数不清的财富。

福建人去海外“创业”,发家致富的故事,更是接二连三的登上报纸。

有名有姓,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甚至还可以实地找真人验证。

真就是在海外创业,赚了大钱,衣锦回乡了。

只不过,其中经历的艰辛苦难,被巧妙的隐藏了起来。

对于葬身鱼腹,或者死于海外的土著之手的人和事,自然不会去宣传。

舆论宣传的导向性,在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在大明百姓,尤其是勋贵富商眼中,海外有“金矿”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同时,报纸上还告诉他们,海外是未受圣人教外的蛮荒地,大明的读书人,有义务去教化他们。

就如同圣人教化世人一样。

谁能教化海外蛮族,谁就是立有大功德。

儒家讲“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去海外传播圣人的教化,教蛮荒之地的百姓们接受儒家道德,让他们都懂圣人的道,那便是集三不朽于一身。

这是道德上的论证和宣传。

让大家不背负自己是去海外抢掠的“罪恶感”。

对于这两点,朱允熥实际上都是照葫芦画瓢,学当年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宣传。

当初,西方那群人,也是打着“传教”的口号,从道德上树立前往世界各地的信念。

东方有黄金,海外有黄金,这则是西方大航海时代人人争相传播的实际利益。

心理上有了“道德优势”,又有“实际利益”引诱,双管齐下,何愁大家不向往海外呢?

有大明日报的加成,朱允熥宣传起来的力度,非常之恐怖。

雇佣兵团出海的消息,则是通过私下的渠道传播。

在得知勋贵们争先抢后卖地筹钱之后,朱允熥更是令探听司在暗中加大了宣传。

推波助澜。

于是,先是京城的富商们跟上。

很快,勋贵们所在的老家的豪绅,也纷纷跟进。

再到后来,在朱允熥的大力推动下,形成了一股卖田地筹钱购船,准备前往海外的热潮。

抓住这个时间窗口,世界地图在他的授意下,由《科学》期刊正式出版。

大明的勋贵,豪商,百姓第一次知道,原来海外还有这么广阔的土地。

与地图一起出版的,还有各地风土人情,物资等介绍。

当然,这些都是朱允熥模糊不清的回忆。

只能说一下大致情况,具体的细节,还要等大家出海后自行探索。

但这已经足够了。

有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大家都产生美好的期待。

一些勋贵在私底下,已经开始划分地盘了……

出海一事,在朝廷还没有正式公布之前,就已经火爆无比。

大量的田地被出售给朝廷,用以筹措出海的资金。

想要订购船舶的豪绅,直接将大明几大船厂买爆了。

大明制造局不得不紧急建设新的造船厂。

出海,已经成了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大家都在做着准备,等待朝廷正式公布的那一天。

……

此时的老朱,正在返回金陵城的路上。

马车滚滚前行。

车内,老朱的撩开窗帘,瞭望着外面:“时间过得真快啊,咱离开金陵,一转眼就几个月了。”

“咱们回去后,先不要急着回皇宫,去《科学》期刊的所在地,咱要见见那个朱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