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发展的方向,大明科学院!
朱允熥侧目望向他。
杨士奇拱手道:“朝堂上确实有不少官员反对封国公,但他们越是反对,这个国公,越是非封不可。”
“我大明多封一个或者几个国公,无足轻重。”
“可对太孙殿下而言,则是极佳的立威之机。”
“此番便是要让天下人知道,太孙殿下一言九鼎。”
“亦让朝臣知晓,恩出于上。”
“太孙殿下既然执掌朝政,封不封国公,封谁为国公,就能一言而定,轮不到他们来指手画脚。”
事实上,刚听到朱允熥说谁造出蒸汽机,便封谁为国公的时候,杨士奇还以为这纯粹是朱允熥的权谋手段。
在他看来,能不能造出蒸汽机不重要,他不知道蒸汽机的作用是什么,也理解不了蒸汽机的重要性。
在杨士奇眼中,太孙殿下是通过此举告诉朝政,他的权力至高无上,不容挑战。
只要他愿意,他可以封任何人为国公!
这正如赵高“指鹿为马”,虽然后人都唾骂赵高,但凡事需要一分为二来看,站在玩弄权术的角度,赵高此举无疑是极为高明的,他也正是越通过这些举动,掌握了朝中大权。
至于治国无能,致使秦朝灭亡,这又是另一件事了。
太孙殿下要接掌大权,需要立威。
后来杨士奇才明白,朱允熥此举,并非玩弄权谋。
但无论如何,此事既已许诺,并昭告了天下,便断无“悔诺”的道理。
“日后再有什么发明创造,朝廷皆不必这般封赏,但这次不一样。”知晓朱允熥心中的顾虑,杨士奇又补充道。
“言之有理。”朱允熥回过神来。
诚如杨士奇所言,如果他公开宣告天下的事都悔诺没有兑现,那在天下人的心中,无疑将留下一个极为恶劣的印象。
相比之下,区区一个国公之位,确实不算什么。
日后再有重大发明,他并没有事先许诺,自然不用这般封赏。
“是下官考虑欠周了。”赖文安醒悟。
他对政治权谋这些东西,却是不甚太懂,远不如杨士奇。
“若一定要封赏的话,有几个人都有较大的贡献,具体选谁,还需要细评。”
朱允熥点头道:“你将他们所提的改进方案,都抄送给本宫,本宫要亲自审阅。”
“待到蒸汽机制造完成,试验运行,鉴定通过后,朝廷便正式封赏。”
既然决定要封赏,那便不能随意任性。
这不仅仅是为自己立信立威的问题,而是牵涉到大明科技发展的未来。
朱允熥心中已经在规划在大明创办新式学堂,乃至办大学的事。
今日被封赏的人,日后将成为整个大明科学界的前辈,科学界泰山北斗般的人物。
他们将教导更多的学生,带出数不清的徒子徒孙。
如果这时候不卡好关,未来便会带坏整个大明科学界的风气。
朱允熥对此自然慎之又慎。
类似于后世那种太过高深的科学论文,他看不懂。
蒸汽机原理和制造,改进方法等,让朱允熥自己去想,在工程上去实现,也非常有难度和挑战。
可仅仅看别人提出的方案嘛,他作为接受过后世完整理工科教育的人,还是能轻易看懂的。
好歹前世他也曾是理工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很多知识都还给老师了,但多少还记得一些。
更重要的一点是,受过的科学训练并不会丢失。
赖文安心中一紧。
太孙殿下对于此事真的太上心了。
大明也不知有多少大事,太孙殿下都只看一眼,便不再过问,交给有司官员处理。
唯独此事,太孙殿下可是多次过问,如今又要亲自评定。
“是!”赖文安连忙应声。
“还有一桩事。”
他的声音慢慢低了下去。
“《科学》期刊按太孙殿下的要求,不断进行扩刊,招募的编辑,也越来越多。”
“开始的时候,仅仅发行一本《科学》期刊,印刷量大,还有盈利。”
“可扩刊之后,很多专刊的印刷量,并没有主刊那么大,需要的编辑人员却大幅度增加。”
“如今,已渐渐有些入不敷出。”
“下官以为,《科学》期刊的定价过低,应该涨价。”
赖文安的语气很是惶恐不安,心中更忐忑无比,说话都结结巴巴起来。
同样办刊物,人家《大明日报》盈利丰厚,养起了探听司和情报局,为太孙殿下做了不少事。
可自己的《科学》期刊办着办着,竟然要亏本了。
这让他深感有负太孙殿下厚望。
如今之计,要扭亏为盈,也只有涨价一途。
然而,《科学》期刊的发行价格,乃是太孙殿下亲自酌定的。
当初,《科学》期刊第一期发行,引发抢购狂潮,黑市上涨成了天价。
太孙殿下又亲自下令不断加印,将价格压下去。
故而,赖文安也不敢自作主张去涨价。
“那你觉得要涨多少呢?”朱允熥淡淡问道。
太孙殿下没有责怪自己?
赖文安心中一喜。
“《科学》期刊与《大明日报》不一样,想要买它的人,即使价格高很多倍,他们也愿意购买。”
“当初市面上一本《科学》期刊,价值数十两白银,仍供不应求。”
“下官以为,如今的《科学》期刊,可涨价十倍。”
“如此即使《科学》期刊的发行量减少一半以上,仍有不少盈利。”
这是他认真算过的。
对需要获取技术的工匠们而言,即令《科学》期刊的价格涨十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会咬着牙关购买。
以前书籍的价格从来不低。
也就是朱允熥发明了滚筒式油印机,使得书籍印刷变得极为容易,后来大明制造局的成立,又促使纸张,油墨的生产技术大大进步,造价不断降低,才将书籍的价格大幅度压下来。
即使如此,外面现在也买不到像《科学》期刊这么便宜的书。
更别说《科学》期刊上面刊登的内容,都是极为珍贵的技术。
涨价十倍,购买的人虽然会减少一半左右,但能赚到的钱却不可同日而语。
“不许涨价。”
就在赖文安以为太孙殿下会批准他涨价的建议时,朱允熥却是断然否决了。
“《科学》期刊并不是为了赚钱盈利而设立的。”
“它的目的,是推动大明的科学技术进步。”
“至于《科学》期刊如今入不敷出,经费不足,可以由朝廷拔款。”
开玩笑呢。
大明制造局那么多钱,他都投了。
与之相比,《科学》期刊根本花不了几个钱。
“听着,本宫并不是要你的《科学》期刊盈利,亏本是正常的,你不必为此而自责。”
类似于这种学术期刊,仅靠订阅能赚钱,那才是咄咄怪事了。
后世都不存在这样的事。
后世大部分学术期刊,都是通过向投稿者收取版面费养活自己的。
第一期《科学》期刊赚钱,那是因为它仅仅只是低阶科普读物,受众很广。
研究越来越深,便会曲高和寡,就越不可能赚钱。
但这正是学术期刊的意义所在。
不进行深入研究,那便是大众读物,而不是学术专刊了。
如今的《科学》期刊总刊,仍然是有大量科普内容的基础读物。
但下属的各项专刊,已经在专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尤其是随着邮司的建立,不仅仅是金陵,全国各地的人,都开始给《科学》期刊投稿,水平当然不断提高。
“啊!”赖文安先是大吃一惊,旋即一阵狂喜:“谢太孙殿下。”
朱允熥笑道:“你列一个具体的条陈,缺多少钱,朝廷给你拔多少,只要能让大明的科学技术水平飞速提高,朝廷缺了谁的钱,也不会缺了给《科学》期刊的拔款。”
赖文安闻言,抬起头来,望向太孙殿下,脸色变得复杂起来。
他很快低头,似在犹豫着什么,又沉吟了片刻,方道:“这恐怕不是一笔小钱。”
朱允熥问道:“需要多少呢?”
赖文安道:“下官算过,只怕每年都需要上百万两银子,甚至更多。”
旁边的杨士奇一下子瞪大了眼睛:“怎么可能需要这么多钱呢?你们编辑人员才多少?”
朱允熥也不由得皱眉。
《科学》期刊虽然卖得便宜,但若单纯拿印刷出版这一块来说,仍是赚钱的,毕竟成本很低。
亏的仅仅是编辑部的钱。
可养一个编辑,一年不过几十两银子罢了。
没道理花这么多。
赖文安深吸了一口气:“其实给编辑人员的薪水开支,倒还在其次。”
“主要是大伙儿认为,许多文章的投稿,咱们收了之后,还需要去验证。”
“按照文章上的记载,将东西制造出来,这往往耗资不菲。”
“可若是不验证,文章也不敢随意发表刊印,唯恐误导了读者。”
“如此一来,所需经费开销便会激增。”
朱允熥愣了一下。
实验?
科学期刊自己在做实验?
也对。
后世科学发达,期刊收录文章有自己一整套标准流程。
审稿的人,本身也是在一线的科学家,有很丰富的实验经验,有些问题,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
但《科学》期刊实际上是一个草台班子。
矮个子里面拔将军,挑出来的人,并没有经过数十年的科学训练。
他们不自己动手验证,心里也没底气。
再则,后世有很多实验室。
学术论文发表之后,只要不是没啥用的灌水论文,真正有用有价值的论文,很快就会有别的实验室重现论文的成果。
无法重现,论文就会被撤稿,乃至追究造假者的责任等等。
但这个时代,什么都没有。
早期只做基础简单的技术科普,这些都不是问题。
能不能造出来,说得对不对,有经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便会暴露出其中的不足了。
但是,《科学》期刊的编辑,自己做实验,总觉得怪怪的呢?
朱允熥脑海内念头飞转。
前世有资格给学术期刊审稿的人,哪个不是学术界大佬?哪个不自己做实验,不带团队做实验呢?
《科学》期刊编辑部的人,不也正该向这方面发展吗?
可是,一旦他们都开始自己做实验,做研究……那《科学》期刊,就不仅仅是学术期刊了。
而是科学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