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让贤姜阿山小树

第二百零五章 科学的发展!远航!消息!

自从《科学》学术期刊成立,大明就仿佛一只沉睡的雄狮,正缓缓苏醒过来。

民间潜藏的人才数量,远比朱允熥预计的要多得多。

特别是在具体的工程问题上。

许多独到的解决方案,让他都拍案叫绝。

即使在朱允熥以为仍是一片荒漠的数学和物理问题上,也有不少深入的探讨。

有些人只是看了朱允熥的力的三大定律,便举一反三,做出了许多证明,并将其运用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

令他都为之汗颜。

果然,学霸无论在哪里都是学霸。

有些学霸仅仅只是看到原理和公式,就能自己推导出各种各样的变化,并运用其解决问题。

而学渣做了一千遍的练习题,仍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毫无疑问,大多数人都对力的三大定律毫无兴趣。

但也有少数天才,开始对它进行深入研究。

数学亦是如此。

绝大多数人对其感觉就是太难了,没意思。

可总有人对其乐此不疲。

《科学》期刊作为大明最高,也是唯一的学术期刊,汇聚了大明各行各业天才的想法,对科学问题的探讨也越来越深入。

编辑部的人数,也一再增加。

一开始是大杂烩,后面迅速就出现了分工。

分科而学,是谓科学。

专业探讨逐渐深入,慢慢脱离普通人常识的范围时,分科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朱允熥也迅速抓住时机,将《科学》期刊分成了数学、物理、工程和制造、冶金、建筑、农业、医学、地理等几大子刊。

在数学上,《科学》期刊大力推广阿拉伯数字计数和运算。

实际上,阿拉伯数字早就进入了华夏。

只是因为华夏另有一套成熟的计数体系,即算筹体系。

算筹体系在华夏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再加上阿拉伯与传统竖着写的文字习惯相悖,故而在华夏一直没有得到推广,仅在特定领域使用。

如今在朱允熥的主持,《科学》期刊下属的《数学》专刊,直接使用阿拉伯计数,并传播相关的计算方式,书写方法,利用其期刊独一无二的影响力,迅速树立新的习惯。

让朱允熥有点意外的是,《数学》专刊的民间购买量远比他的预估要高。

只不过,研究的数学问题,大多数还比较初级。

主要运用于记账算账。

解决金银铜铁、牛马猪兔的计算,售卖等经济问题。

朱允熥也在上面分享了复式计账法,并将其推广向全国。

至于进一步提高数学研究水平,那就只能留待以后慢慢发展了。

《物理》专刊则主要上是建立在朱允熥所提出的力的三大定律上,但逐渐也引入了一些其他的东西。

订阅的人数,同样有数千之众。

对一本学术期刊而言,这已经相当多了。

《冶金》专刊主要研究是铁矿、铜矿等各类矿产的开发,还有火药的研究,因为水泥也是烧制而出,故而也被归类到了冶金里面。

虽然在朱允熥知道这并不合理,但眼下的情况,暂时这样分类,反而是最好的方式。

毕竟,水泥虽然发明出来了,也大量生产应用了,但还要继续研究提高。

放到“建筑”之类的学科里面,反而远离了目前相关的专业人员。

《农业》则是教导农民如何种田种菜,以及养鸡养猪养牛,朱允熥又在上面讲述了选种培育的法子。

别小看这些。

种田是一个技术活。

自古以来,官府有就劝课农桑的职责,也会教导百姓如何种田。

但这种教导,并不深入,更多的方法,都是老农民自己在摸索。

老农民也很愿意看别人的方法,故而《农业》专刊同样得到不少人的追捧。

《医学》专刊并不是简单的抄摘医书上的药物知识,而是分享医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不同病例,并探讨相应的治疗方法。

《地理》专刊主要讲述各地的地质特征,记录水旱灾害等等。

朱允熥也曾想过设立《化学》专刊,但后来还是放弃了。

对如今的大明来说,这有点太超前了,时机并不成熟。

同样的,天文学也是一样。

在这个时候搞天文专刊,很容易将科学搞成玄学。

除了分科的专刊之外,原来的《科学》期刊仍然发行,还是大杂烩的形式。

这也方便探讨新的东西,包括化学与天文学的内容,为以后的发展做准备。

关注度最高的专刊,仍然是工程和制造。

关于蒸汽机制造的探讨,大多在这个专刊上面。

随着探讨的深入,蒸汽机的设计图纸,已经有了上千张之多。

经过反复论证之后,实际可行的方案,也修改几个版本。

一台全新的蒸汽机制造,终于提上了日程。

相比朱高炽最开始制造的那台效率极低,毛病一大堆的蒸汽机,新的蒸汽机做了三百多处改进。

连使用的钢材,都因为冶金水平的提高,与之前相比有了天壤之别。

可真正制造出来之后,却发现新的蒸汽机虽然效率大大提高,产生同样的功率,需要的燃料减少了五分之四,却仍然有不少问题。

气缸的密封性还不够,工作一段时间后,便开始出现漏气的问题。

其他许多部件也一样,有不少毛病。

新制造出的蒸汽机,在试运行的时候,总是不停地出各种各样的故障。

维修的时间,比正常运转的时间,还要久得多。

朱允熥并不气馁,反而对相关的制造者,以及诸多设计方案和技术细节的改进人员,都给予大力褒奖。

制造一台实际可用的大型蒸汽机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

大明在工业方面欠缺得太多。

仍处于疯狂补课的阶段。

但蒸汽机的研发和制造,就像是一个挖掘一个前所未有的工业富矿,推动了大明各个学科和诸多行业的技术进步。

比如说,在炼钢技术进步提高之后,朱允熥便利用简单的钢铁齿轮和木头,命令工匠们制造出用脚踩的水稻打谷机。

前世的他出生农村,曾经在小时候见过脚踩的打谷机。

其工作原理非常简单。

但它又是有十分有效的。

使用脚踩的打谷机,能将稻谷的收割速度提高十倍。

类似的小发明还有很多。

比如说,有人利用钻孔的原理,制造出了一台简单的手工膛床。

这也是研发蒸汽机的产物。

因为加工蒸汽机的气缸,需要使用膛床。

当膛床被发明出来之后,朱允熥如获至宝,立即便下令将其使用在火炮的炮筒制造上。

由此造出来的火炮,将更加坚固耐用。

更重要的是,它同样也可以用于枪支的制造。

不仅仅是加工简单的枪管,更重要的是,能借助它,在枪管内部削出膛线。

如此一来,一支“来复枪”便顺利制造出来了。

子弹的命中精度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进行远距离射击的时候。

科学的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新军手中装备的枪支还没有捂热,便又迎来了新的换装。

各式各样的发明不断喷涌。

有人发明了火柴,还有人改进了织布机、纺纱机……

科技革命已是呼之欲出。

但朱允熥很快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大明并不缺少劳动力。

类似于打谷机这样的发明,虽然能大幅度提高效率。

可说到底,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减少人工劳动时间。

然而,大明的“人形机器”是廉价且十分丰富的。

取代劳动力,缩短劳动时间,提高生产效率的发明,看起来很美妙,实际上的作用却极为有限。

即使蒸汽机被制造出来,用一台蒸汽机推动的织布机就能取代原来四十台织布机,可取代之后呢?

无非是让原来的织布人变得无事可干罢了。

它会推动社会发展,但这个发展过程,远没有朱允熥原先想象中那么快。

即使技术进步很快,社会的发展仍然会很慢。

要真正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国富民强,大明需要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从那里获得原材料,以及开拓海外市场。

就好像后世的许多穷国,他们并不缺技术。

因为许多技术都是公开的,随手可得。

真正保密的高精尖技术,穷国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也并不需要。

但落后的穷国始终发展不起来。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市场已经被别人占据了。

穷国生产出来的东西,注定在质量和品牌上竞争不过早已抢占先机的富国,无法销售出去,也就难以形成正向循环反馈,从而掉入了经济发展始终无法提高的漩涡中。

如果穷国本身是一个大国,还可以通过自身内部市场来奠定基础,最终制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若其本身只是一个小国,那简直就变成了无解的难题。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朱允熥很快便做出决定,派郑和率船队出海,前往新大陆。

在他原来的计划中,是打算等到冬天再启航的。

那时候的风向对远航更有利,遇到台风的可能性也更小。

但形势变化越来越快,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前往新大陆的日期,也不得不提早。

数月光阴,转瞬即逝。

秋收之时,远征北元的军队,也终于传回了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