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让贤姜阿山小树

第六十八章 朱允熥的建议

“皇爷爷,王弼和他昨日带的那些武将勋贵,真的只能杀掉吗?”

杨士奇让他少谈朝政之事,不管心中有多好的想法,不该说的时候,都不要去说。

王弼等人的事,老朱已经做了决定。

按理说,他不用管,一切听老朱安排就是了。

但朱允熥反复衡量,仍然打算试试。

并不是因为惋惜王弼等人的命。

那些人昨日既然敢围攻自己,那便是取死有道。

他已经越来越融入这个世界。

深知身为上位者,有时候心肠必须要硬!

自古“慈不掌兵,善不为官,仁不从政”。

不过,朱允熥想试着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

要从根本上解决武将容易尾大不掉的问题。

“咱也不愿意杀啊!”

老朱叹道:“都是当年跟着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咱又不是屠夫,若是能不杀的话,咱也不想大开杀戒的。”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为了大明江山,咱身为帝王,很多时候,身不由己。”

“你别以为学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那般,将这些人解除兵权,让他们回家养老就行了!”

“若是咱活着,这样做自然没有什么问题。”

“一旦咱不在了,以他们在军中的根基,就算不授兵权,不掌将印,很多兵将士卒,还是会听他们的号令。”

“昨日蓝玉几句话,就能让几千人马乖乖退去。”

“你猜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去自己曾经带过的部下的兵营里,强夺兵权,能不能夺得了?”

朱允熥双眸闪烁。

很显然,看王弼等人的表现,就可以知道,蓝玉真要这样做的话,绝对能做到。

无非找一个借口,比如自称有皇帝口谕之类的。

又或者自己制做一个信物,谎称是朝廷授予的。

真假不重要。

以他在部属那里一呼百应的威望,假的也能当真的用,将士们都会听他的。

“官身名分,能约束一部分人,却不能约束所有人!”

“不杀他们,就是巨大的隐患。”

“如今有现成的借口,既能剪除蓝玉的羽翼,使其权势受限,便于日后驾驭,还能让他对你感恩戴德,又可以借这些人的人头,树立起你在武将勋贵里面的威望。”

“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朱允熥两世为人,当然知道老朱说的这些道理。

权力不仅仅来自上面的授予,更重要的是,需要下面的认可。

一旦下面都不认可,权力就会成为一张废纸。

反之,如果下面有大批人支持,就算没有那个名分,照样可以掌握大权。

不过,朱允熥有自己的想法,他说道:“皇爷爷,我有一个法子,能既不杀他们,又夺了他们的权力。”

“还能让他们为我所用,甚至是从根本上解决武将尾大不掉的问题。”

朱元璋微微一愣,眼神中明显掠过一丝不信的色彩。

武将尾大不掉是千古难题。

自古至今,都没有什么太好的解决方案。

以文驭武,强干弱枝,固然是一个办法,却容易造成国家军力的孱弱。

宋朝就是现成的例子。

其他的各种办法,历朝历代也都试过。

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缺点。

要说完美的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存在。

朱允熥说他能解决,老朱自然不太相信。

不过,面对自己疼爱的孙子,他还是很愿意听他说一说,便饶有兴趣道:“你且说来听听!”

“可以从两个方面下手!”朱允熥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第一条,便是设立军事学院。”

此言一出,老朱先是愣了一下,旋即哈哈大笑。

“你口中所学的军事学院,不就是武学吗?”

“咱刚率军占领金陵城,尚未登基称帝之前,就已经设立武学了。”

“如今主管武学的官员,名叫……”

说到这里,老朱的声音突然停了一下。

他素来勤政,对朝中官员的名字都了如指掌。

然而,负责武学的那名官员,级别实在太低了。

武学在此时所起的作用很小,老朱自不会太过关注。

再加上他如今年龄大了,记忆力也不如从前,一时间竟忘了名字。

“反正咱大明朝,一直有武学,但并没有起什么作用。”

老朱说道:“咱原来的想法,武学招收武官子弟。”

“通过武学,培养一批能征善战的兵将。”

“却不料事与愿违。”

“武学很辛苦。”

“那些武将勋贵之家的子弟,大多数从小娇生惯养,根本吃不了那个苦。”

“也就不愿意进入武学。”

“偶尔有一些能吃苦的,能力也很不错,加上父辈荫庇,他们根本不需要进入武学,也能建功立业,平步青云。”

“武学便成了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实际上,早在北宋第一次兴办武学的时候,便只置办了不到九十天,就废除了。

原因是根本招不到合格的学生。

后来虽然再次开办,但仍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老朱开办武学,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

自古“穷文富武”。

穷人家缩衣节食,挤一挤还能勉强供孩子读书。

但学武的话,那是真的供不起啊!

光是吃的,对穷人家来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若按工价折成收入来计算的话。

这个时代的粮食比后世贵几十倍。

学武又必须要吃得好。

对富人家的孩子来说,他们虽然吃得起肉。

可问题是,为什么不学文,却要从军习武呢?

受苦受累不说,还要上前线打仗,危险无比。

至于常升这类武将勋贵子弟,躺在父亲的功劳薄上吃喝玩乐,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

算来算去,无论哪一类人,都不愿意进武学。

连合格的学生都招不到几个,自然也就很鸡肋了。

不过,朱允熥很清楚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武学的收益,实在太低了。

学文的参加科举,中榜题名,就能做官。

可武学不一样。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不可能你学了武学,会纸上谈兵,就让你去统率军队作战。

这也太儿戏了!

这与文官还真不一样。

最终武学出来的学生,还是得去战场上历练,立战功才能一步步升官。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投军呢?

何必多此一举?

老朱置办的武学,还只招收武官子弟,进一步限制了招生范围。

这些人,就算想从军,明智的做法,也是直接去父辈的麾下从军,而不是进什么狗屁武学。

如此一来,京师的武学,不成鸡肋才怪。

老朱对此有心知肚明,但一时又找不到解决之道,只能暂且听之任之。

朱允熥此前思考办军事学院的时候,也早就了解这些。

“皇爷爷,我当然知道金陵城内早有武学。”

朱允熥道:“不过,孙儿要办的军事学院,与现在的武学可不一样。”

“孙儿要招收的第一批学员,不是寻常人,而是朝中的武将勋贵,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佥事,断事官,以及镇守各地的指挥使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