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力气不往一处使

史公公的居所内,灯火通明,他坐在案前,面容沉肃,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似乎在思量着什么重要的事宜。

这时,门外传来了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伴随着一声恭敬的呼唤:“干爹,您找我?”

小李子是史公公的义子,他脸上挂着讨好的笑容,眼神中闪烁着对史公公的敬畏与小心翼翼。

史公公转过身来,目光如炬,直射小李子:“你来了,正好有件事需要你去办。”说着,他从袖中抽出一张沉甸甸的银票,那是两万两的巨款,在烛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

“干爹,您请吩咐。”小李子躬身行礼,心中却已暗自揣测起这笔银票的用途。

史公公将银票递到小李子手中,沉声道:“你去找谢宰相的门房和马夫,用这些银子收买他们。我要知道谢宰相每日的行踪,尤其是他私下里见哪些人,谈些什么。这关系到我们在朝中的布局,务必小心谨慎,不可有丝毫差错。”

小李子闻言,心中一惊,随即又迅速恢复镇定。他深知此事的重要性,也明白这是干爹对他的信任与考验。他双手接过银票,恭敬地应道:“干爹放心,小李子定不负所托,定将此事办得滴水不漏。”

然而,在转身离去的那一刻,小李子的心中却悄然生出了另一番打算。他暗自思量,两万两银票,对于他这样一个小太监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若能从中截取一部分,既能完成任务,又能为自己留下不小的财富,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在前往谢宰相府邸的路上,小李子悄悄地将银票一分为二,自己留下了一万两,只带着剩下的一万两去见谢宰相的门房和马夫。

李公公手持一柄精致折扇,缓缓步入谢府侧门。他轻咳一声,引来了门房包祖全的注意。包祖全抬头,只见李公公面带微笑,眼神中却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锐利。

“哟,这不是李公公嘛,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包祖全连忙上前,躬身行礼。

李公公轻挥折扇,故作随意地说:“包爷爷,近来可好?我这儿啊,有桩小事想劳烦您。”说着,他从袖中抽出一张银票,轻轻放在包祖全手中。

包祖全低头一看,五千两的银票赫然在目,心中不禁泛起了涟漪。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故作镇定地问:“公公这是何意?小人不过是个看门的,哪值得公公如此破费?”

李公公轻笑,眼神中满是老练:“包爷爷别见外,这银子,是给您平日里添点茶水的。我呢,也不求您做什么大事,只盼着您能时不时给我通个气,比如谢大人何时出门,去了哪里,这些小事儿,对咱们这些做下人的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嘛。”

包祖全闻言,心中虽有犹豫,但两万两的诱惑实在太大,足以改变他一家老小的生活。他咬了咬牙,点头道:“公公放心,只要是我知道的,定当如实相告。”

见门房已入彀中,李公公又悄悄找到了谢宰相的马夫赵四。赵四是个贪杯之人,家中又有一病母需常年服药,生活颇为拮据。

“赵四啊,听说你老娘身子骨不大好?”李公公故作关切地问。

赵四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我这里有些银子,虽不多,但足够你老娘用上几副好药了。”李公公边说边从袖中摸出一袋碎银,“不过,你得帮我个小忙,每次谢大人出门前,你悄悄告诉我他去哪儿,就这么简单。”

赵四看着手中的银子,眼中闪过一丝挣扎,但最终还是被现实击垮,答应了李公公的请求。

回到史公公身边,小李子汇报得滴水不漏:“干爹,已经把那些人打点好了,他们有消息会马上通知我们安排在附近的人。”

史公公听后颇为满意,对他的能力表示了认可:“做得好。”

小李子随即又有些迟疑:“只是干爹,他们对这点钱不满意,说是做这种事情被谢宰相发现后怕有麻烦,还想要再加点钱。”

这话自然是小李子自己的私心,他只是想借机再要点钱。

果然,史公公听到这话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算了,阎王好见,小鬼难缠,那就再给他们一人五千两。”

与此同时,史公公在宫中也是动作频频。他深知,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拉拢人心。

于是,他命手下人给宫中的太妃们送去了上好的头面首饰,每一件都价值连城,哄得太妃们笑颜如花,纷纷称赞史公公的孝心与周到。

春日午后,阳光温柔地洒在紫禁城古老的琉璃瓦上,金色的光辉与宫中繁复的雕梁画栋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祥和。

史公公偷偷捧着一盒精心挑选的珍贵头面,步入了太妃娘娘们的居所——寿康宫。这里,是宫中老一辈妃嫔们颐养天年的地方,每一砖一瓦都透着岁月的沉香。

“哎哟,这不是史公公嘛,今儿个怎么有空来看我们这些老骨头了?”一位太妃娘娘笑语盈盈地迎了上来,她的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喜悦的光芒,显然对史公公的到访感到意外而高兴。

史公公连忙躬身行礼,脸上堆满了笑容:“娘娘说笑了,奴才时刻惦记着您们的安康,这不,特地寻来了一些上好的头面首饰,希望能为娘娘们添些喜气。”

说着,他轻轻打开手中的盒子,只见里面摆放的件件都是璀璨夺目、价值连城的珍宝,宝石熠熠生辉,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太妃娘娘们围了上来,纷纷惊叹于这些首饰的精美与奢华。她们或轻抚珠翠,或试戴于发间,脸上洋溢着孩童般的喜悦与满足。

史公公则在一旁细心地为她们介绍每一样首饰的来历与寓意,言语间充满了恭敬与体贴,让太妃娘娘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与关怀。

就在这时,谢太后缓缓步入寿康宫,她的到来让原本热闹的气氛更加多了几分庄重。史公公连忙上前行礼,将手中的头面首饰呈上,并恭敬地说道:“太后娘娘,这是奴才的一点心意,愿您福寿安康,青春永驻。”

谢太后微笑着接过盒子,轻轻打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她抬头看向史公公,语重心长地说:“史公公,你果然是个有心之人。这宫中上下,能如你这般细心周到的人不多了。不过,哀家更希望你能将这份心思用在为皇上分忧、为朝廷效力上。”

史公公连忙应承道:“太后娘娘教训的是,奴才定当铭记在心,不负娘娘厚望。”

一番交谈之后,谢太后与太妃娘娘们对史公公的孝心与周到表示了高度的赞扬,而史公公也借此机会进一步拉近了与这些宫中长辈的关系,为自己在宫中的地位稳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史公公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在宫中某个幽暗的角落,史公公正与一名心腹密谈,他们的谈话内容却与之前的温情场面大相径庭。

“公公,那起宫人偷盗案已经查清了,人证物证俱全,该如何处置?”心腹低声问道,脸上带着一丝犹豫。

史公公沉吟片刻,缓缓说道:“这些宫人也是被逼无奈,宫中规矩森严,他们想要过上好日子,也只能铤而走险了。不过,我们也不能纵容他们太过,以免坏了规矩。”

心腹闻言,心中不禁暗暗佩服史公公的深谋远虑。他明白,史公公这是在有意放他们一马,既给了他们一条生路,又维护了宫中的秩序。

“那公公的意思是……”心腹试探性地问道。

史公公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抹狡黠:“你只需悄悄警告他们一番,让他们知道厉害,以后别再犯就是了。至于那些被偷走的吃食,就当作是给他们的一点补偿吧。不过,这事儿得做得干净利落,不能留下任何把柄。”

心腹点头应承,随即退了下去,心中对史公公的手段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知道,史公公之所以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拉拢人心,更是为了在宫中树立起一种“宽严相济”的形象,让宫人们既敬畏又感激,从而更加效忠于他。

而这一切,都不过是史公公在宫中复杂斗争中,所采取的一种高明策略罢了。

他深知,要想在这权力斗争的漩涡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学会运用各种手段,包括拉拢、威慑、甚至是妥协与牺牲。只有这样,他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笑到最后。

“这些油水,本就是给他们的一点甜头,只要他们不闹出大事,就由着他们去吧。”史公公对心腹说道。

另一边,年幼的皇帝对读书毫无兴趣,整日只想着玩闹。

年幼的皇帝李明轩正值童真烂漫的年纪,对于治理国家、研读典籍之事尚显懵懂无知,心中唯有对世间万物的好奇与探索欲。他居住的金碧辉煌的紫禁城里,虽应有尽有,却难掩他对宫外广阔天地的向往。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进这古老的宫殿时,本该是皇帝晨读的时间,但李明轩却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雀跃,满脑子都是如何逃离这沉闷的书房,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

“朕乃天子,何须像那些书生一样埋头苦读?”这句话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每当太傅或宫人们试图引导他走向书桌时,他总能以这样的理由巧妙避开。在他看来,那些枯燥无味的经史子集,远不如宫墙外的花红柳绿、市井喧嚣来得生动有趣。

于是,李明轩常常命贴身太监们陪他玩耍,捉迷藏成了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太监们穿着五彩斑斓的衣裳,在偌大的宫殿里穿梭,而李明轩则躲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享受着这份简单的快乐。偶尔,他还会让工匠们制作精美的风筝,在春风和煦的日子里,亲自拉着线绳,让风筝在蓝天白云间翱翔,那一刻,他仿佛也随着风筝一同飞向了自由的天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轩心中的野望愈发强烈。他开始偷偷打听宫外的世界,幻想着能像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一样,在街头巷尾奔跑嬉戏,品尝那些传说中的美食,体验民间的生活百态。终于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向身边最信任的太监小李子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偷偷溜出宫去。

小李子闻言大惊失色,连忙劝阻:“皇上,这可使不得!宫外虽好,却也危机四伏,万一有个闪失,奴才们可担待不起啊!”但李明轩哪里听得进去,他心中那股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如同野火燎原,难以遏制。他软硬兼施,最终说服了小李子,两人秘密策划起了一场“出逃”计划。

然而,这一切并未逃过太傅的眼睛。太傅,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臣,一生致力于辅佐帝王,眼见皇帝如此荒废学业,心中焦急万分。他多次入宫面见皇帝,苦口婆心地劝解,希望皇帝能明白肩上的重担,回归正道。但李明轩总是以孩童特有的天真与顽皮,将太傅的良言当作耳旁风,左耳进右耳出。

皇帝常常命太监们陪他捉迷藏、放风筝,甚至还想偷偷溜出宫去,体验民间的乐趣。

太傅见状,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多次试图规劝皇帝,却都被皇帝以各种理由搪塞过去。

“朕乃天子,何须像那些书生一样埋头苦读?”皇帝顽皮地说。

太傅无奈,只好向太后求助。

谢太后虽有心管教,却也力不从心,毕竟皇帝年幼,难以约束。最终,太傅找到了谢宰相,希望他能出面劝解。

谢宰相闻讯,立即入宫面圣。他站在皇帝面前,神情严肃而又不失温和:“陛下,您是万民之主,肩上承载着国家的未来。读书不仅是为了增长学识,更是为了培养治国理政的能力。臣恳请陛下,勿忘初心,勤勉向学。”

小皇帝望着谢宰相那双充满期许的眼睛,心中莫名涌起一股责任感。他低下头,沉默片刻后,终于点了点头:“朕知道了,谢卿家放心,朕会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