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那么多年了,打到这的也就只有大炎!
无数百姓全都站了起来,个个伸长了脖子,有的直接坐到了同伴的脖子上。
“什么?真的假的?马车来了?这么快,这才多长时间?”
“我嘞个乖乖,如果大炎那边发车准时的话,也就是说,只用了三天时间!”
“啥玩意,三天时间时就到了咱们辽东城?我的天,那么大的疙瘩,就跟是长虫似的,也太吓人了吧!”
“不可能吧?这么快的速度,怎么可能?!”
“…….”
但!
就在一声声不敢置信的惊叹中,那辆巨车,慢慢出现在了众人眼帘之中。
缓缓进站。
一下子,全体炸裂!
那马车就在全体炸裂之中,入站,停下。
那些辽东城的官员,赶忙拉着准备好的马车过去迎接了。
那新型马车,就静静的停在那里。
好像从未动过一样,
但是。
此地所有人都清楚,这马车是从雁云城过来的,这么大的体型,还只用了几天时间。
“陛下!臣等恭迎陛下到来!”
一堆辽东城官员,连忙接应。
李宽点点头,随着他们前去。
众人就如同众星捧月般,护着李宽往辽东城城主府走去。
一路行走,也一路都是焦点。
除了百姓,官员。
甚至连值岗的许多士兵,都前来目睹自家大炎那神秘的帝王。
只是….
李宽一直都是带着面具,所以没人能看出那是曾经的楚王。
一路行走。
而在来到一处雕塑时,李宽停了下来。
这雕塑极大,十几米高。
不是辽东城官员修建的,而是曾经的高句丽人。
李宽注视着这雕塑,也看着那雕塑上面刻着的字。
【辽东城乃高句丽之神迹,阻挡大隋百万大军,也护住我高句丽百年基业!】
寥寥数语。
却道出了….曾经汉人的心酸。
李宽注视着它,默默的注视。
这块雕塑是曾经高句丽辽东城的奇迹见证,同时也是汉人的耻辱。
它见证着高句丽挡下无数汉人,也见证着无数汉人死在这里,成了枯骨。
这是….汉人最大的耻辱!
李宽一直盯着它看。
辽东城官员意识到什么,赶紧上来道:“陛下,臣等会就命人拆了它。”
李宽招招手:“不必,就让它放着吧,另外….这座雕塑头上,树立我大炎旗帜。”
“朕要让汉人,也让那些高句丽奴隶看到,汉人,打进来了!”
“大炎,也不是当年懦弱无能的大隋!”
李宽这一席话,直接激起周围众多官员的热血。
是啊.!
他们不是大隋!
这座高句丽坚不可摧的城池,这座埋葬无数汉人枯骨之地,他们,打下了!
也替以前的汉人,报仇了!!
….….
在辽东城呆了几日。
李宽才带着和珅,郭守敬等人回到了雁云城。
而当时在炎驰车站旁边等着马车归来的百姓们,见到马车停下,也是不可思议的跳了起来。
这么短的时间!
足足半个月!
就一个来回,这就是新型的马车吗?
大炎,沸腾!
这一日。
也被李宽定为马车日,以来纪念大炎在炎驰道方面的里程碑。
….….….….….….
大炎
热闹。
此刻,大唐青州也热闹。
无他。
就因为大炎彻底的,覆盖了整个青州。
浦县。
这是青州最最最难的一个县城。
距离长安,也不过就七天的路程。
今日。
浦县街头,出现了大批售卖大炎周报的小贩。
“来啊,瞧一瞧,看一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新鲜出炉的大炎周报,一个报纸,让你阅尽大炎新鲜事!”
“周报周报,大炎周报!一张三文,让你领略亩产四十担的神奇庄稼!”
“卖周报咯,大炎周报!土豆亩产四十担,科举学子应有尽有!”
“…….”
一声声嘹亮的叫卖声,响彻于整个蒲县的街头小巷。
“啥玩意?你吹牛皮吧,亩产四十担的庄稼?少骗人了!”
很快,大街上一个个的都围了上去。
无他。
就因为这亩产四十担的字眼,太过于让人震撼了。
“吹不吹,就买一份看看,一份三文钱,吃不了亏,上不了当,大炎的各种事情,也都能知道!”
那卖报的小贩,笑着说道:“客官,来一份?”
“娘的,来一份!”
“如果没有亩产四十担的庄稼,老子把你的摊子给你掀了!”
这位主也是暴脾气,撸起来袖子,把钱给小贩,小贩立马把报纸递给了这人:“哪能啊?我们新闻工作者,就是追求报道真相,嘿嘿,你老看着。”
“卖报卖报,亩产四十担的庄稼,各位不看看吗!”
小贩继续大叫。
不少人都纷纷掏出了钱,主要是这个消息,太过于震撼了。
当然,周围也有很多人朝那些卖了报纸的人围了上去。
“你给念念,俺们不识字。”
“就是就是,这报纸到底咋回事?亩产四十担?他娘的,大炎这是要干什么?骗人吧!”
“快读读,大炎真的有这样的庄稼不成?如果真有,老子现在就去投奔大炎!”
“就是就是!”
“…….”
众人喊道。
“根据大炎报社调查,土豆种子的长势良好,雁云城和辽东城已栽种满土豆,等到秋收后,下一茬栽种的时候,可覆盖整个大炎的城镇,到时候,土豆预计可丰收千万担,彻底解决大炎百姓饿肚子的问题!”
“让肚子鼓起来,让粮仓满起来,这是大炎朝廷的宗旨,去年,在陛下英明的领导下,雁云城的土豆,达到了丰收,亩产四十担,雁云城的百姓都亲眼目睹,甚至不少还都零距离的接触了土豆,体验了一把丰收,这在大唐旱灾的背景下,更显珍贵!”
“除此之外,陛下无私把辛苦培育的土豆交给百姓,只为了让大炎百姓越来越好,大家越来越好!”
“…….”
这一版,是关于土豆的介绍。
这个人读着,可周围的百姓一个个的,全都傻眼了。
难道,这是真的?
亩产,四十担?
大炎,真有亩产四十担的庄稼?
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我….我前不久,倒是听人说过,说是大炎的装甲能亩产四十担,可是我当他吹牛皮,没想到,竟然是真的!”
“可是,这怎么可能啊!亩产四十担,奶奶的,我家今年的亩产两担就不错了,这怎么可能啊?”
“这报纸,上面写的真的假的?可是….他们骗咱们有啥好处?”
“亩产四十担,不行,我要去大炎亲眼看看去,谁跟我去?”
“…….”
“土豆!不用去,不用去,我证明这是真的!现在太原府那边,不少百姓都已经沸腾起来了,这件事是被证实了的,只是咱们浦县距离大炎远,所以大炎周报卖的晚一些,我刚从太原府过来,没想到,在这里也能见到大炎周报,太原府那边,大炎周报都已经卖到第三期了!”
“我了个老天爷啊,亩产四十担,那得是多么的壮观,大炎的百姓也太幸福了吧,这还能饿肚子?怕是撑都要撑死了!”
“我的天,大炎他们那边,是神仙福地吗?亩产四十担?老头子,我一辈子也没想过这样的好事啊。”
“说真的,我后悔去年没有去大炎了!”
“真的,我早就说这是真的了,可是你们就是不信,我一个朋友去年就在雁云城真切的见到土豆了,今年回来了一趟,给我说过,我给不少人说,他们还不信!现在信了吧?哈哈哈!”
“…….”
这里的百姓,瞬间就陷入了沸腾。
一时间,不少人也都站出来作证了。
毕竟。
去年,雁云城已经丰收过一次土豆了。
有些人是听说过的。
但!
都没有当回事。
毕竟没有亲眼所见。
可现在,他们信了!
大炎周报上这么说,再结合一些流言蜚语,这件事彻底炸裂,彻底的在蒲县炸裂!
百姓们争相谈论,争相告诉。
没有一个不羡慕的。
这可是亩产四十担的宝贝!
再想想自家地里,累死累活才产个一两担。
差距,太大了!
至此。
整个青州,几乎全被大炎周报覆盖了。
所有青州的百姓,都笼罩在大炎的降维打击中,几乎没有人不向往的。
他们慢慢的,对大炎那边,也愈发的熟悉起来。
.….….….….….….
长安城。
太极宫。
李世民正做着最后的布置。
他有些兴奋。
明天,就是长安书籍开售的日子。
这段时间。
从大炎陆陆续续已经发来了三批书籍,而这三篇书集加起来,也差不多可以大大缓解长安的书荒了。
第二次科举,几乎可以如实召开。
是的!
第二次!
第一次科举,靠的是从楚王府搜刮出来的书籍,扩充天下,然后如愿举行了第一次。
为朝廷,筛选出不少的人才。
而到了第二次,楚王府剩下的书籍就有些相形见绌了,所以李世民才派人访问大炎。
这一次的访问,也几乎全盘成功。
虽途中有意外,但至少得到了第二次科举所需书籍。
眼下。
长安城不在缺书。
至于其他大城市,比如洛阳,临安,金陵等等,也都分别有书籍运送过去了,
当然。
也仅仅只是限于这些大城市了。
在往下的一些小城镇,则是没有的。
没办法,李世民现在压根没有实力,让整个大唐的百姓都像是大炎那样,随时随地都能看上书。
能保证这几个大城的书籍供应,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样。
也能保证着科技的顺利完成,起码总不会出现,第一次科举就是巅峰,第二次科举开始,最后参加科举的学子,全都是士族出身的模样。
“如今,就按照朕所说的去办吧,对了,让巡城的捕快们,都盯着点各个书店。”
“若是发现有谁闹事,直接
拿下!”
“朕现在,最怕那些士族门阀,会狗急跳墙!”
李世民吩咐。
房玄龄立马躬身应是。
“陛下,陛下!!”
也就在这个时候,长孙无忌慌里慌张的冲进来了。
李世民疑惑。
“辅机,怎么了这是,慌慌张张的,出什么事情了吗?”
李世民问道。
房玄龄也是皱了下眉头:“辅机,明日长安城中的书籍就要发售了,不会是书籍出什么乱子了吧?”
长孙无忌深吸口气,平复了下心情,用力的摇摇头。
“不,当然不是!”
“陛下,玄龄,是这样的,青州那边….”
“等等,陛下,你有没有听说大炎周报?”
长孙无忌沉声问道,神情有些紧张。
“大炎周报?”李世民茫然的皱了下眉头。
房玄龄在一侧也挠了挠头,表示从未听说过。
“大炎?大炎那边的事情,朕在长安,怎么会知道?”
李世民脸色,有些阴沉。
提起来大炎,他的心就隐隐作痛。
前不久。
朝廷可是在大炎,白白损失了一百万贯啊。
而现在,他们又出什么幺蛾子了?
“陛下,请看。”
长孙无忌从袖子里掏出了三份报纸,恭敬的递给了李世民:“还请陛下先过目。”
李世民接过来一份。
房玄龄也拿过来了一份。
“大炎周报?论大唐各大阶层分析?”
李世民看着头版头条,眉角一下子就竖了起来。
“谁是大唐百姓的敌人?谁是大唐百姓的朋友?这个问题是咱们百姓想要吃的饱穿的暖,想要真正站起来前,首要弄清楚的问题。”
“大唐过去的一切,改革成效甚少,就算是改朝换代,可以无法彻底的解决百姓所面临的痛苦。”
“其基本原因,是认识不到真正的敌人和朋友。”
“这….”
李世民惊骇。
这文章所说的观点,似乎….直击当下大唐的核心!
所对大唐的认识,比自己这个皇帝,都要清晰和明白!
李世民看得忘乎所以。
“迎丰收,现在距离秋收已经没有多长时间了,今年的土豆,不知要在冲向哪一个高度,亩产四十担,是无法越过的红线吗?这一次,跟着小编的视角去看一看,土豆还有什么地方值得改进的吧!”
房玄龄也默默读了出来。
土豆?
难道….亩产四十担,还不是极限吗?
他陷入了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