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相遇一月的雨季

第三百一十二章 学术交流

在明末掀起动荡之际,农家乐中,反倒是一片祥和。

朱标坐在矮凳之上,与永乐朝的大臣洽谈甚欢。

这时,有一人急匆匆地从仓库方向赶来前院,其正是之前在仓库忙活的夏原吉。

就在刚刚,朱高煦在回到仓库后,便告知了夏原吉一个震惊无比的消息。

太祖皇帝来了。

原本夏原吉认为,这是汉王的玩笑之言,但是见汉王煞有其事,加之岳飞也在一旁如是说着。

夏原吉没有犹豫,直接动身赶往前院。

结果发现,前院的人数与先前并无差别。

不过……

陛下的衣服……

不对,那就不是陛下。

缓缓来到桌边,夏原吉见到了那位陌生人。

“太子……殿下?”

夏原吉有些不敢相信地微张着嘴。

坐在矮桌边的,不是陛下,而是死去十余年的懿文太子朱标!

“店家,这位是?”

见到一脸惊讶的夏原吉,朱标向着坐在对面的张泊,打探起眼前之人的身份。

“朱兄,这位是永乐时期的户部尚书夏原吉。”

朱标的脸上当即露出了一抹恍然之色。

从店家那获得大明史书后,他便熟读洪武永乐两朝史书。

因而,对于夏原吉,他是熟得不能再熟了。

作为大明的五朝重臣,夏原吉也算是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与坐在他身边的黄福,郑和那般。

为表敬意,朱标也是起身,向夏原吉打起了招呼。

夏原吉连连摆手,看向一旁的张泊。

“店家,不知为何太子……殿下会出现在这。”

张泊直接将刚才告知黄福与郑和的内容,一并告知了眼前的夏原吉。

这个震撼的消息,使得夏原吉露出了与先前黄福与郑和一般的表情。

“店家,你的意思是说,太祖皇帝刚刚来此,并且同陛下一道,前往了明末的崇祯朝?”

“是的。”

夏原吉的脸上浮现出一抹惋惜的神色。

“唉,可惜,未曾见太祖皇帝一面。”

“不用担心,来日方长,总会见面的。”

夏原吉点了点头,他想起了刚刚店家与他提及的另外一事。

“店家,刚刚你提到了,我们永乐朝之人,也能够前往洪武朝。”

“没错,不过要跟着洪武朝的代理人朱兄前往。”

张泊指了指朱标,为夏原吉解释起来。

“代理人?”

“简单来说,就是你们只有跟着朱兄,才能够前往洪武朝,同理,你们永乐朝的代理人,是汉王朱高煦,你们只有跟着朱高煦才能够来到食肆。”

张泊的话,令夏原吉眉头微皱。

他一下子就想到了早些年的夺嫡之争。

如果让汉王拥有这么大的权力,恐怕……

他就怕陛下会生出废太子的心思。

如果无故废太子的话,恐怕大明以后的继承之路,会充满波折啊。

不过,现在说这些还太早。

考虑片刻,夏原吉重新收敛心神。

“太子殿下,不知现在的洪武朝的年份是……”

“现在洪武朝是洪武十六年。”

洪武十六年!

夏原吉陷入到沉默中。

洪武十六年,他还在乡间的私塾作教谕以资养家庭,直到洪武二十四年,才进入国子监学习。

“太子殿下,如果我前往洪武朝一趟,去见一见洪武朝的自己,那洪武朝我将来的发展,是不是会出现偏差。”

“夏尚书,关于这一点,不用担心,因为现在洪武朝整体已经和历史记载不同了,这才是最大的偏差。

并且,我欲重用洪武朝的夏尚书,准备提前让洪武朝的夏尚书进入国子监学习,所以,夏尚书无需对此过多的担心。”

面对着朱标的器重,夏原吉还能说什么呢,当即俯身拱手。

“臣多谢太子殿下。”

在与永乐朝的户部尚书夏原吉交谈一番之后,朱标便将身子转向了道衍的方向。

“道衍大师,不知你考虑的如何?”

朱标所说的考虑一事,是邀请道衍一行前往洪武朝做客。

“太子殿下,将两位尚书带去洪武朝吧,贫僧就不去了。”

虽然道衍也不想如此,但是无奈,现在陛下前往了崇祯朝,归期未知。

如果他再前往洪武朝的话,永乐朝连个话事人都没有了。

所以,他得留在永乐朝。

“这样的话,那我便将洪武朝的道衍大师让高煦带往永乐朝如何。”

道衍的脸上直接浮现出一抹喜色。

他前往洪武朝的目的,就是想见一见洪武朝的他,结果太子殿下可以让洪武朝的他直接前往永乐朝。

“贫僧在此多谢太子殿下。”

在道衍感谢的同时,农家乐中,走进了一个人。

正是刚刚领着朱元璋前往明末,如今去而复返的宋应星。

见到来人,张泊热情的打起了招呼。

“宋叔。”

永乐朝的众人齐齐看向门口方向,就见到一位老者缓步走进了农家乐中。

除了刚刚出仓库的夏原吉不认识宋应星之外,其余人都已认识。

宋应星来到张泊桌前,对着众人一一行礼。

“太子殿下,店家,道衍大师,黄尚书,郑太监……”

打完招呼后,宋应星看向了夏原吉。

据他刚才的记忆,貌似成祖并未介绍面前之人。

张泊也知道,夏原吉出来晚了,宋应星没有见着。

“宋叔,这位是你大明永乐朝的户部尚书夏原吉。”

户部尚书夏原吉!

宋应星肃然起敬。

可以说,正是这位大明的户部尚书,将大明引向了一个盛世。

“夏尚书,这位是明末时期的代理人,宋应星,字长庚。”

当即两人也是拱手示意。

就在这时,张泊注意到,宋应星的背后,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背包。

张泊还未来得发问,就见宋应星已经将背包放下,拉开背包的拉链,从里面捧出一摞书籍。

“店家,这些书籍我已看完,特来此将这些已经看完的书籍还给你。”

“不知宋叔这些时日进展如何。”

“托店家的福,数学已经大体上能够自由运用,物理学声学,光学,力学,热学都已然了解,关于电学,涉猎未深。

至于化学,有些晦涩难懂,恕我才疏学浅,进展缓慢。”

“这样啊。”

宋应星涉猎较深的内容,算是在生活中常见的内容,比如光学,力学,在以往千年都有人研究过。

但是电学,化学之类,对于宋应星来说,就比较陌生了。

主要就是化学。

对于宋应星这个大明人来说,让其研究分子原子之类的结构变化,属实有些艰难。

不过嘛,他先前就已经采购好了一批实验用材,刚好趁此机会,让宋应星带回去。

而此刻,一旁的永乐朝众人已经听傻了。

数学,物理学,化学,他大明有这种学问?

沉默片刻,按耐不住的黄福向张泊询问。

“店家,你刚刚所提到了那些数学,物理学之类,是何含义?为何我不曾听闻。”

“黄尚书,你还记得你刚才提及的那几个问题吗?”

“这自然记得。”

原本他是准备等着店家为他解惑的,结果太祖皇帝的到来,打断了这一切。

刚刚又是与懿文太子的交谈,致使他一直没有空提出。

“其实,你想要问的问题的答案,就在刚刚宋叔提到的那些学问中。”

“店家,此事当真?”

“确实如此,就比如为什么热气球能够飞天的原理,想来现在的宋叔,也能够为你解答。”

“店家,解答谈不上,倒是可以说说我的理解。”

黄福看向了宋应星,等待着宋应星的答复。

“说起来,这件事的原理并不复杂,想来黄尚书你也知道,热胀冷缩的原理,而对热气球内部的空气加热之后,空气受热膨胀。

而同等质量下,体积膨胀,热气球内部空气密度小于外部空气密度,从而实现热气球的上浮。”

“这……密度是何含义。”

“密度是对特定体积内物体质量的度量,例如,一寸见方的纯金块,其重量是固定的,约莫为一斤二两,一寸见方的纯银块,约莫为六两左右。”

黄福倒有些懵地点了点头。

“那电力驱驰的车,又是怎么一回事?”

对于这个,宋应星倒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了张泊。

“店家,电力驱动电动三轮车走动,是不是运用了电磁力,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方式?”

好家伙,宋应星竟然连这都知道了。

“没错。”

黄福麻了。

“电磁力?机械能?这些都是什么?”

“黄尚书,其实这些书上都有着相应的解释,而如果,我要直接了当说的话,恐怕,接下来就是一大串你不知晓的名词了。”

“这样啊。”

黄福的目光,落在了桌面书籍上的那两个大大的物理二字上。

物理物理,事物道理。

这书籍的名字虽然简单,但是却极为不凡。

“店家,想来那货车的柴油发动机,也是与物理有关了?”

“柴油发电机?莫不是内燃机?”

张泊看得出来,宋应星这段时间肯定是努力学习的,不然也不会如此清晰准确地说出此等名词。

“是的。”

得到张泊肯定答复的宋应星,有些热切地询问道。

“店家,不知我大明能否制作内燃机?”

“内燃机制作难度很大,并且对于精度,有着极高的要求,既然宋叔你知道内燃机,那肯定也就知道蒸汽机了,还是一步步来吧,先制作蒸汽机。”

宋应星认同地点了点头。

他明白,知道内燃机是一回事,能够将之做出来,又是另一回事。

一切都得慢慢来。

而一旁,身为工部尚书的黄福,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虽然店家与宋应星的每句话的每个字,他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连在一起,却仿佛天书一般。

黄福的心事重重落在了张泊的眼中。

“黄尚书,不必忧虑,有什么不懂的,完全可以前来询问,况且,不是还有宋叔在吗,相信他也能够为你解答。”

“多谢店家的宽慰了。”

黄福说完,便拿过宋应星放在桌上的书籍开始翻阅。

“说起来,店家,虽然在化学一途进展缓慢,但是所获得的收益是巨大的。

例如在冶铁的时候,所运用到的化学方程式,使我们能够清晰明了的知晓,铁是如何诞生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如今的大明,已经能够用铁锻造火器了。”

用铁制作火器?

才刚打开书的黄福,猛地抬起头,看向宋应星。

他想起前几日,陛下与他说的那件事。

即用木炭换煤,再辅以精铁锻造火器。

难不成陛下的点子,来自眼前的宋应星?

黄福当即追问道。

“长庚,你刚刚说用铁锻造火器?”

“是,黄尚书。”

“长庚,用铁制作的火器,容易炸膛,极不安稳,所以在火器诞生至今,便一直使用的铜,莫非你有什么好办法,将铜换成铁?”

“黄尚书,其实想要用铁锻造很简单,只需要将煤换成木炭即可。”

黄福的脸上露出了了然的神情。

果然,与陛下说的一样。

“长庚,不知为何要将煤换成木炭,要知道,自宋朝开始,煤就作为了冶铁的材料,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铁不能做成火器的本质原因,就与煤有关,煤当中,有着一个特殊的物质,在元素周期表中,名是硫,在锻造时,这些硫会进入到铁中,使铁变脆,这便是用铁器会炸膛的原因。

而如果用木炭的话,则是没有这么多的问题,只要铁中不含硫,他便能够作为火器的材料,就像明末时期的火铳一般,就大多是用铁制成。”

硫?

黄福首先想到的,便是硫磺。

但是问题是,煤和硫磺根本就是两个玩意啊。

“长庚,这硫与硫磺可否有关系?”

“黄尚书,硫磺就是有硫构成,而煤中,则是有少量的硫,这与纯铜与铜钱的关系一般。”

宋应星这么一解释,黄福就懂了。

这倒是先前他从未听过的言论。

根据宋应星的说法,现在的洪武朝,已经实现了铁换铜一事。

如此说来,他永乐朝也可以这般行事。

这对于永乐朝来说,有着极大的好处。

因为现在永乐朝的火器,都是用铜打造。

一旦将火器的材料,由铜换成铁。

那铜就可以多出来,做成铜钱。

这对于要实现宝钞计划的大明来说,可谓是刚好瞌睡来了,就送枕头。

想到这,黄福便感觉到压力山大。

接下来他的任务,可就有些繁重了。

要监督制作热气球,火器,还要学习从店家这获取的这些书籍。

不过,与蒸蒸日上的大明想比,这都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