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被诛十族,我在朱棣头上作死青山墨客
第107章 社稷为重,君为轻
朱瞻基天资聪明,再加上自幼便有如杨士奇一类的名士辅导,其知识之渊博自然远非同龄人所能相比。
方子言教授他的许多知识朱瞻基都能快速掌握,其悟性可谓极强。
而方子言对朱瞻基的教导也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
就如他之前对孙灵说过的那样,教书讲究的是寓教于乐,要发掘书本之外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典故作为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当中。
方子言除去交给朱瞻基一些诗书典籍之外,还会教他一些为君之道。
他这是在为朱瞻基的未来铺路。
同时也在为自己的未来布局铺路。
扶桑使团最近几天在京城中的动作愈发频繁。
他们几乎走遍了绝大多数朝廷命官的府邸,名义上是要借此机会疏通关系,希望能够早日见到大明大皇帝。
可实际上却是借此机会偷偷行贿。
想要推行他们自己的计划!
可让方子言感觉奇怪的是,自己好歹也是当朝国师,位极人臣。
怎么偏不见这群扶桑人到自己的府上前来送礼?
莫非这群扶桑人也知道他的性格?知道自己一直主张处死足义立雄?
可是如此想来却也不对。
如果这群扶桑人真知道自己一味主张处死足义立雄的话,那他们便更应该前来疏通自己这层关系,以求自己能够在此事的态度上有所缓和。
除非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营救足义立雄,而是为了借此机会铲除足义利雄。
倘若当真如此的话,他们便没有登门拜访的必要了……
“老师,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提起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唐太宗李世民也常以此事告诫臣子。”
“他们都将君王比作船只,将百姓比作载船之水,您觉得这种比喻恰当吗?”
朱瞻基的依据询问将方子言重新拉回到现实当中。
看着面前弟子那求知若渴的神情,方子言的脸上不由得流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没想到这才过了几天的时间。
朱瞻基就已经开始考虑如此深奥的问题。
方子言微微颔首,随口答道:“华夏古代有许多先贤都曾将百姓比作水,比如先秦时的召公谏厉王止谤中便曾经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由此便能说明百姓们的力量便如水榭洪流,能够拥护一个王朝建立,将其推至顶峰,也能够借用滚滚民意让一个王朝崩塌,覆灭!”
“比如秦灭六国,虎视何雄,可最终不还是二世而亡,败在了汉高祖刘邦的手中吗?”
“元朝厉兵秣马,分户而治,甚至连百姓家中连菜刀都不能拥有,最终不也一样被我朝太祖皇帝起兵推翻吗?”
说至此处,方子言抬头看向了朱瞻基:“若有朝一日你能登临帝位,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我要做一个如山一般的皇帝!”
“何为山一般的皇帝?”
“民意滔滔,如江如海,可是江海拍岸而去,却始终动摇不了山川分毫。”
“我要做皇帝便要如同那仰止的高山一般,绝不能被任何人动摇,我也要效仿太祖皇帝。做一个治世明君!”
听到朱瞻基的这个番豪言壮语,方子言的脸上不由得流露出了一丝苦笑。
人都说童言无忌。
朱瞻基如今便是如此。
高山仰止,说来轻巧,可是古往今来又有几位帝王能够做到这般高度?
至于明太祖是否是个治世明君。
起码在方子言看来并非如此。
朱元璋为给太孙铺路,大肆屠戮功臣,名将,这才间接导致了后续靖难之役的爆发。
起码在这件事情上他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
不过有些功过只能留给后人评价。
方子言如今身在此局,自然是要谨言慎行。
面对朱瞻基的这番豪言壮语,方子言笑着摇头道:“你言说江水滔滔。拍岸而去。山势巍峨,不动分毫。”
“却不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水势虽然柔和,但却能够抹平山川棱角,将其慢慢瓦解,你若是想做一代明君,那就需要记住我如今的话,社稷为重,君为轻……”
“社稷为重,君为轻!”
乾清宫内,朱棣怀抱着朱瞻基,考教着他近来在方子言那里学到的知识。
其实有关于为君之论的这些话题,并非是朱瞻基有意想要讨教,而是朱棣暗地里教给朱瞻基的。
虽说姚广孝上次已经为方子言洗清了嫌疑。
可是朱棣却始终对方子言怀有芥蒂,认为方子言能力太过强悍,日后恐怕不是朱高炽所能降服的。
方子言如今太过年轻。
自己总有一日要将皇位传给朱高炽。
总有一天方子言会得到晋升的机会。
等到那时,没了自己的控制,仅凭朱高炽的性格,他真能够压制住这个骄兵悍将吗?
朱棣此时尚未察觉,他现在的心态已经有些趋近于洪武后期。
之前他甚至曾生出过一个想法,那就是要在自己传位之前将方子言除掉。
绝不能让其扰乱大明未来的局势。
绝不能任由其拨乱反正,操弄朝纲!
只是如今听到朱瞻基的这番转述,朱棣心中升腾的杀意渐渐冷却。
一个能说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人。
他会因为自身的利益而参与党争吗?
倘若他真的自私自利到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
那他为何要说出这番忤逆之言,而不是顺着朱瞻基的话来回答呢?
试看古往今来,哪位帝王不是自比天子。
至于黎民百姓在他们的眼中无非草芥蝼蚁。
又有谁敢说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话来?
方子言此时还不知道仅仅是因为他的这番教导,让他完美避过了这次的杀身之祸。
朱棣对于方子言的怀疑和芥蒂此时彻底瓦解。
他抬头看向站在宫门外的薛川:“薛川,你与国师已经多日未见了吧?”
“回禀陛下,自从国师上次失踪,奴婢与之已有将近半月的时间未曾相见!”
如今方子言已经收了太孙朱瞻基为徒。
薛川再也不敢称其为恩师,只敢以国师相称。
朱棣闻言,微微颔首:“如此说来,朕也有十余日的时间为与国师相见,刚听太孙提起,朕还真有些想他。”
“你现在立刻前往方府,请国师到宫中一叙!”
方子言教授他的许多知识朱瞻基都能快速掌握,其悟性可谓极强。
而方子言对朱瞻基的教导也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
就如他之前对孙灵说过的那样,教书讲究的是寓教于乐,要发掘书本之外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典故作为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当中。
方子言除去交给朱瞻基一些诗书典籍之外,还会教他一些为君之道。
他这是在为朱瞻基的未来铺路。
同时也在为自己的未来布局铺路。
扶桑使团最近几天在京城中的动作愈发频繁。
他们几乎走遍了绝大多数朝廷命官的府邸,名义上是要借此机会疏通关系,希望能够早日见到大明大皇帝。
可实际上却是借此机会偷偷行贿。
想要推行他们自己的计划!
可让方子言感觉奇怪的是,自己好歹也是当朝国师,位极人臣。
怎么偏不见这群扶桑人到自己的府上前来送礼?
莫非这群扶桑人也知道他的性格?知道自己一直主张处死足义立雄?
可是如此想来却也不对。
如果这群扶桑人真知道自己一味主张处死足义立雄的话,那他们便更应该前来疏通自己这层关系,以求自己能够在此事的态度上有所缓和。
除非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营救足义立雄,而是为了借此机会铲除足义利雄。
倘若当真如此的话,他们便没有登门拜访的必要了……
“老师,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提起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唐太宗李世民也常以此事告诫臣子。”
“他们都将君王比作船只,将百姓比作载船之水,您觉得这种比喻恰当吗?”
朱瞻基的依据询问将方子言重新拉回到现实当中。
看着面前弟子那求知若渴的神情,方子言的脸上不由得流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没想到这才过了几天的时间。
朱瞻基就已经开始考虑如此深奥的问题。
方子言微微颔首,随口答道:“华夏古代有许多先贤都曾将百姓比作水,比如先秦时的召公谏厉王止谤中便曾经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由此便能说明百姓们的力量便如水榭洪流,能够拥护一个王朝建立,将其推至顶峰,也能够借用滚滚民意让一个王朝崩塌,覆灭!”
“比如秦灭六国,虎视何雄,可最终不还是二世而亡,败在了汉高祖刘邦的手中吗?”
“元朝厉兵秣马,分户而治,甚至连百姓家中连菜刀都不能拥有,最终不也一样被我朝太祖皇帝起兵推翻吗?”
说至此处,方子言抬头看向了朱瞻基:“若有朝一日你能登临帝位,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我要做一个如山一般的皇帝!”
“何为山一般的皇帝?”
“民意滔滔,如江如海,可是江海拍岸而去,却始终动摇不了山川分毫。”
“我要做皇帝便要如同那仰止的高山一般,绝不能被任何人动摇,我也要效仿太祖皇帝。做一个治世明君!”
听到朱瞻基的这个番豪言壮语,方子言的脸上不由得流露出了一丝苦笑。
人都说童言无忌。
朱瞻基如今便是如此。
高山仰止,说来轻巧,可是古往今来又有几位帝王能够做到这般高度?
至于明太祖是否是个治世明君。
起码在方子言看来并非如此。
朱元璋为给太孙铺路,大肆屠戮功臣,名将,这才间接导致了后续靖难之役的爆发。
起码在这件事情上他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
不过有些功过只能留给后人评价。
方子言如今身在此局,自然是要谨言慎行。
面对朱瞻基的这番豪言壮语,方子言笑着摇头道:“你言说江水滔滔。拍岸而去。山势巍峨,不动分毫。”
“却不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水势虽然柔和,但却能够抹平山川棱角,将其慢慢瓦解,你若是想做一代明君,那就需要记住我如今的话,社稷为重,君为轻……”
“社稷为重,君为轻!”
乾清宫内,朱棣怀抱着朱瞻基,考教着他近来在方子言那里学到的知识。
其实有关于为君之论的这些话题,并非是朱瞻基有意想要讨教,而是朱棣暗地里教给朱瞻基的。
虽说姚广孝上次已经为方子言洗清了嫌疑。
可是朱棣却始终对方子言怀有芥蒂,认为方子言能力太过强悍,日后恐怕不是朱高炽所能降服的。
方子言如今太过年轻。
自己总有一日要将皇位传给朱高炽。
总有一天方子言会得到晋升的机会。
等到那时,没了自己的控制,仅凭朱高炽的性格,他真能够压制住这个骄兵悍将吗?
朱棣此时尚未察觉,他现在的心态已经有些趋近于洪武后期。
之前他甚至曾生出过一个想法,那就是要在自己传位之前将方子言除掉。
绝不能让其扰乱大明未来的局势。
绝不能任由其拨乱反正,操弄朝纲!
只是如今听到朱瞻基的这番转述,朱棣心中升腾的杀意渐渐冷却。
一个能说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人。
他会因为自身的利益而参与党争吗?
倘若他真的自私自利到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
那他为何要说出这番忤逆之言,而不是顺着朱瞻基的话来回答呢?
试看古往今来,哪位帝王不是自比天子。
至于黎民百姓在他们的眼中无非草芥蝼蚁。
又有谁敢说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话来?
方子言此时还不知道仅仅是因为他的这番教导,让他完美避过了这次的杀身之祸。
朱棣对于方子言的怀疑和芥蒂此时彻底瓦解。
他抬头看向站在宫门外的薛川:“薛川,你与国师已经多日未见了吧?”
“回禀陛下,自从国师上次失踪,奴婢与之已有将近半月的时间未曾相见!”
如今方子言已经收了太孙朱瞻基为徒。
薛川再也不敢称其为恩师,只敢以国师相称。
朱棣闻言,微微颔首:“如此说来,朕也有十余日的时间为与国师相见,刚听太孙提起,朕还真有些想他。”
“你现在立刻前往方府,请国师到宫中一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