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赏赐百万
齐映是大历四年也即去年的新科状元,而且是李适代李豫点的,只不过李适并没有因为齐映是自己门生就优待他,一样只在尚书省当了个从八品下的主事。
有唐一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只是补充,而且只授七八品小官。
“禀太子,河西大捷!”齐映双手高举捷报语气高亢的重复一句。
旁边的董休早已接过,又从桌上拿起匕首划开火漆,从中取出书信。
只是快速的扫了几眼,董休便喜上眉梢,尖声说道:“太子,真是大捷!”
李适脸上也流露出三分喜色,随即问道:“如此说来,是札达路恭留在河西的九部兵被安西军击灭了?”
“不只是吐蕃大将札达路恭留在河西的那九部兵马!”董休又道,“还有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四卫戍部及通颊部落!”
“甚?赤松德赞的四卫戍部及通颊部落?”李适顿时间即惊且喜。
惊的是赤松德赞的四卫戍部真去了河西,甚至连通颊部落也去了。
喜的却是赤松德赞的四卫戍部和通颊部落居然已经被安西军击败!
当下李适从董休手中接过捷报,逐字逐句仔细阅读,等看到斩首万余,生俘四万余众时李适顿时感觉热血上涌,情难自已。
王臣,当真不负我!
董休喟然道:“太子,经此一役,河西从此可无忧矣!”
“然也,河西无忧矣,丝绸之路无忧矣!”李适竟然有些控制不住情绪,感觉鼻子酸酸的,眼眶也是一阵阵发热,差点就流下热泪。
因为最近这十五年来,大唐真多灾多难。
但是自从王臣横空出世,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先是恢复陇西,从此将吐蕃兵锋挡于陇山以西,关中京畿再无刀兵之灾。
接着发兵河西,先是打服回纥三王子药葛罗以及葛萨、奚耶勿两大部族,一举解除来自河西回纥人的威胁,现在又在大斗拔谷重创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四卫戍部以及通颊部落,斩首万余,生俘四万,基本解除青海吐蕃对河西走廊的威胁。
这也就意味着,大唐与安西之间的商路已经基本打通。
虽然肃州瓜州以及伊州仍在吐蕃人手中,沙州不久之前也被吐蕃军攻陷,但是这几州的吐蕃守军极为有限,安西军翻手间便可击破。
而一旦河西走廊被打穿,丝绸之路复通,商利便可源源不断的流入国库,朝廷便有了充裕的财力编练募兵,恢复开元气象指日可待。
李适顿时变得豪情万丈,他要开创盛世。
他要开创一个远超贞观乃至开元的盛世!
但是李适也清楚,单凭他一人是开创不了这个盛世的。
这个盛世离不开他李适,更离不开王臣这个允文允武的名将能臣!
对于能打又能干的名将能臣,李适绝不会吝啬于赏赐,他要重赏,不仅王臣,安西军的全体将士都必须重赏,重重有赏。
正思忖间,元载、王缙还有裴冕也陆续回到了政事堂。
出了这么大的事,正常下班肯定不可能了,必须加班。
“有功将士必须得赏赐,必须重赏,厚赐!”李适掷地有声的说道,“王臣说,不能让有功的边军将士既流血又流泪,我认为言之在理。”
“阵亡将士留名凌烟阁,活着的将士职升三级!”
李适沉浸在亢奋的情绪之中,元载、王缙也默不作声。
阵亡将士凌烟阁上留名他们没意见,身后哀荣,惠而不费,只有傻子才反对。
活着的将士职升三级他们也没意见,因为对大唐朝廷来说,职升三级不过就是给个官衔而已,俸禄反正是由安西大都护府自筹,又不用朝廷国库支钱,有什么理由反对?就是官升十级他们也不会反对,支持,必须支持。
李适顿了顿又道:“除了名誉及职衔,还要赏赐实物及银钱!”
话音刚落,户部尚书刘宴和户部侍郎第五琦联袂走进政事堂。
“大司徒和少司徒来得正好。”李适问道,“度支司账上还有多少钱?”
第五琦当即从袖兜里取出一个账本,快速翻到最后一页,然后答道:“截止今日,度支司账上尚有八百七十六万贯有奇。”
“甚?”李适闻言大吃一惊,“元旦大朝之时尚有一千八百万贯有奇,至今日才过了二十日而已,便花去将近一千万贯?”
第五琦往前翻了几页,说道:“近半个月,各项开支计有修缮大明宫,两百万贯;修缮外廓城垣,两百万贯有奇;修缮街道坊墙望楼,约一百万贯;修缮十六王宅、百孙院及各亲王郡王宅,一百万贯有奇;元宵花费一百万贯……”
“行了,不要再念了。”李适太阳穴突突跳,感到脑壳疼。
去年底,户部度支司以江南诸道三年的税收作为抵押发卖了三年国债,旬日之间收入三千六百万贯,当时李适是真觉
得大唐国库有钱了,从此再不用为钱而发愁。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才过了两个月不到,居然就只剩八百多万贯。
而更让李适胸闷的是,第五琦列出来的开支,似乎每一项都难以节省。
大明宫?早该修缮了,长安外廓?早该修了,街道坊墙望楼也必须修。
十六王宅还有百孙院,也必须修,总不能让皇子皇孙借住在街巷陋室,成何体统?
至于元宵节花销还有官员的薪俸,这就更加不能节省,不然整个朝堂都无法运转,整个国家的行政都会陷入混乱。
忽然间,李适胸中的万丈豪情就消减了一半。
第五琦却又接着说道:“账上这八百多万贯怕也撑不了多久,两京募兵、神策军以及陇西诸藩之禄米,耗费甚巨……”
“无论如何给寡人留下一百万贯!”李适急切的打断第五琦。
一百万,是李适给安西军的底线,赏赐绝对不能少于这个数。
至于这一百万贯怎么分,是直接发钱还是给物,就交给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