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仿佛见到了卫青

春天到了。

万物又到了生长的季节。

一大早。

七八点钟,太阳已经出来了一点,露水准备消散的时候,当赵昕骑马出城之时,便可以看到地里已然满满都是辛勤种地的百姓。

而张亢也在旁讲解着,这一路上的道路以及水利设施的建设。

总的来说……

张亢还是干得蛮不错的。

目前许昌的所有地区的水利建设,都已经基本是恢复了。

原来那些大片大片的抛荒的土地,如今也已经是有了人在耕种。

赵昕一整天下来,也是逛了足足有五六十里,骑马所到之处,并没有见到有什么再被抛荒的土地。

满目所见,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

就是感觉吧……

百姓这样子种地,还要靠天吃饭,效率实在是太低了。

可他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就算是后世,那自动播种机跟自动收割机,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

说到化肥,那更是想都不敢去想。

他只知道,制作化肥好像要使用到氮气,而氮气虽说占了空气比例的七到八成,可氮气是一种极其难以被利用的气体。

必须要高压,还要有催化剂,才能转化为肥料所需要的制作材料。

这一听就不是一个正经人能够办得到的。

硝酸钾,倒是可以直接当做是肥料。

可硝酸钾跟一般说的化肥,还是很不一样。

并且……

这硝酸钾也不见得在古代,就非常地常见,可以给你拿去当肥料来用。

“唉……”

然后赵昕便坐在马上叹了一口气。

张亢便道:“豫王殿下这是觉得有什么不满意?”

赵昕便道:“若是能有一种东西,撒在地里,就能让小麦一亩产六百斤,甚至是一千斤,一千五百斤,那就好了!”

张亢听到赵昕这么说,也是笑赵昕不懂种地,道:“豫王殿下,这一亩小麦,正常好的年境,也不过才两石,甚至很多时候,都只有一石多一点。你就算是加更多的粪肥,也绝对不会超过两石半,你说的一亩产一千五百斤,折算一下,大概应该是七石半,这世上哪有这样的东西?”

赵昕便道:“那是因为你没见过,你自然也就觉得不可能了。好的种子,再加上掌握小麦所需要的营养,再在需要进行灌溉的时候,一定要灌溉好,只要不遇上虫害,说不定也就能产那么多了。”

张亢对赵昕这种天真的想法,也不反驳。

毕竟豫王殿下大概只是需要这样一个美好的幻想而已。

除了看田地都有没有被开发完全,已经开发了多少,河渠都弄得如何。

接下来……

赵昕也是重点关注百姓的生产工具。

有没有缺的,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就像是石磨这样的东西,古代当然有,但是一条村共同一台,以至于很多人仍然还在用棍子来舂米。

不过怎么给他们用,也是个问题。

倒是可以择地,弄多一点水力磨坊,看看能不能顺手帮一帮。

或者以后就干脆直接用蒸汽机了。

水力磨坊要是建多了,会极其影响灌溉。

把这些想法,都跟张亢、还有工匠们说一说。

到时候这磨坊,就象征性地从百姓手里抽取一部分粮食出来,算是作为磨坊,乃至于官府的日常开支。

至少在吃这方面,应该是没什么问题。

甚至多的,还能当军粮。

磨一百斤抽个两斤,五十分之一,应该不算是很过分吧?

赵昕也是问了问张亢等人,我大宋的富户,若是把磨坊借给别人用,要收多少钱。

只能说……

收的肯定不少。

不然百姓又怎会留在家里自己舂。

当然!

到时候还要看蒸汽机的燃料的价格如何。

在技术还不是很成熟的时候,这很容易被做成亏本生意。

看完了以上这些后,赵昕又视察了一下位于许昌的兵工厂。

当然这个赵昕就不带张亢进去看了。

主要是他自己进去看。

只能说兵工厂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地生产太多的火枪、火炮。

预计今年,要让他们的火炮数额保持在至少一百门,火枪,不少于七千支。

等今年把绢还有棉花都卖出去吧。

不然……

其实他也挺缺钱。

而且,还要再培养多一些工匠,以便于今后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地提高产能。

这些可以说都是不小的支出。

看完了兵工厂,又临时地跟工匠们,探讨了一下一些技术上、化学上以及物理上的问题。

最后,赵昕这才去看望王安石。

王安石在汝州养马,汝州在许昌的西边,也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

养一匹马,需要至少二十五个人的口粮,所以说,大宋不是不能养马,不会养马,大宋只是懒得养马。

这些年,王安石其实也有给他写过不少的奏疏。

比如说讨论如何才能养好一匹马。

还有如何配种,才能配出好马。

在大宋,回交是受抵制的,而王安石则能在奏疏当中明确地表示,他希望能用这样的方式,以培养出更好的战马。

所谓回交,就是妈妈跟儿子,那啥。

马跟人不一样,马讲究的是血统纯净,越是血统纯净,这品质也就越是容易产出优良的战马。

只是这一种方法,被大宋的士大夫所不耻。

认为这样有伤风化,违背了马伦。

不过这其实都不算是什么了,大宋的马政不行,其实就是大宋的人不想养马,懒得养马。

与其养马,不如养羊。

是因为懒政,才导致了大宋没有马。

其他的,其实说什么都只能说是借口。

关键这每年的养马的部门,还似乎卖出去不少的马粪,一个个都在那坐着等分钱。

回去以后,赵昕觉得,是时候该整治一下了。

让王安石去,还是说让文彦博去?

感觉用文彦博的话,太过于刻意了些。

咳!

还是王安石吧!

这过渡得会更加地自然点。

当赵昕来到汝州的时候,便看到王安石也是雇佣了一些当地的百姓来帮他养马。

都是一些一看就只有十几岁,将大未大的小年轻。

赵昕看他们身手矫健地骑在马上,也是感觉,仿佛见到了卫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