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逼人请叫我小九哥

第一百三十五章 昏君啊!居然敢收我们的税,大明这是要亡了!

崇祯拿着皮鞭,大步走到李青山跟前,随后高高扬起皮鞭,仿佛下一刻就要将李青山抽个皮开肉绽。

可就在要抽下去的瞬间,不知为何,崇祯的动作却突然顿住了。

过了一会儿,崇祯便好似是泄了气的皮球一般没了刚才的气势。

哎!

他先是无奈地叹了口气,又把皮鞭扔到一边,这才摇头说道:

“罢了罢了!朕要是真打了你,不就等于承认那本破小说能决定大明的国运了?”

“真是荒唐!朕可不是宋徽宗那个亡国之君!”

“此事就此揭过,朕不再追究了!”

“只要你们以后好好为朝廷办事就行了!”

“太子之前答应你们的事,朕也认了,你们都滚吧!”

李青山等人一听这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愣了一下后,立马感恩戴德地高呼:

“罪臣李青山多谢陛下!多谢太子殿下!臣等以后一定洗心革面,死心塌地为朝廷效力!”

说完这话,三人如获大赦,连滚带爬地退了出去。

这一趟虽说没挨揍,可他们也吓得够呛,后背的衣服都被冷汗湿透了,就跟刚从鬼门关溜达了一圈回来似的。

朱慈烺站在一旁,看着崇祯就这么放过了李青山他们,心里也挺意外的。

要知道他之前还特意找了大夫,就等着给李青山他们治伤呢。

结果没想到崇祯居然会这么轻易放过他们。

就在这时,崇祯突然转过头,瞬间就看到了朱慈烺那惊讶的表情。

这顿时让崇祯火冒三丈,大声质问道:

“怎么?在你眼里,朕就是个不分轻重缓急的昏君?”

朱慈烺被这突如其来的质问弄得有点尴尬,他挠了挠头,赶紧转移话题说:

“父皇,您先消消气,看看这个。”

说着,朱慈烺就把这几天绞尽脑汁写出来的税收方案递了上去。

崇祯帝接过折子,随便看了几眼,脸色瞬间就变了,随后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等等.....你把商税提高到十税二就算了,怎么还打算把这十税二全收归国库?”

“朕问你,这钱谁去收?中间的损耗又是多少?又该由谁来承担?你可别瞎胡闹!”

在崇祯看来,就算真把商税提高到十税二,那么中间肯定有一半的损耗和运输成本,这么一算的话,最终能收到国库的能有十税一就不错了。

可朱慈烺居然打算把这十税二全部收缴到国库,就在他看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真要这么执行的话,就像他之前说的那样,最终底层官吏收取的税收肯定会达到十税四或者十税五!

这么重的税,商人还不得造反啊!

朱慈烺则是不慌不忙地解释道:

“父皇,你先别着急,听儿臣给你解释。”

“大明的商税朝廷本来就一直在收取,这次不过是稍微提高了些,根本不用额外再加派人手。”

“只要一道圣旨,下面的人自然就会去办。”

“还有,以后货物都统一折成白银收税,价格方面交由户部每个月根据地方、市场情况定价就行。”

“为了防止胡乱定价的行为,每个收税的关口都必须派人监督!”

“对于那些交完税的商人,则发放一张完税证明,只有这张证明货物才可以进行售卖。”

“没交税的货物,坚决不准进入市场,一旦查到,直接没收!”

“另外,儿臣想再组建一支专门收税的军队,就从京营、锦衣卫和腾骧五卫中挑选。”

“他们的职责主要有三方面。”

“一方面是保护那些已经纳完税的商人们不在被官吏额外收税。”

“一方面是针对那些想要偷税漏税的奸商,一旦发现有偷税漏税的情况,这支军队可以直接采取武力措施!”

“还有一方面则是监督各个关口收税的官吏,防止他们贪污税款!”

“除此之外,为了能更好的掌握这支军队,他们的军饷直接由内帑派发!”

“这样的话,这支军队就始终掌握在我们手里。”

“等回到京城,就把商税从户部分离出来,成立大明税务局,主管收取整个天下的商税!”

“以后看情况也可以把田税也并入大明税务局。”

“对了

,儿臣连圣旨都给拟好了,你要是觉得没什么问题,等会就可以下发到大明各地了!”

朱慈烺一边说着,一边又从方正化手里接过早已准备好的圣旨递给了崇祯。

这一连串的行为,顿时让崇祯气的脸上一阵白一阵红。

他还没消化完朱慈烺刚才说的那些话呢,结果朱慈烺连圣旨都准备好了?

这不就是先斩后奏吗?

他看不看的,有那么重要吗?

最终,崇祯不耐烦地摆了摆手道:

“拿走!朕不想看!你想怎么办都随你!反正朕也拿你没办法!”

朱慈烺听到这话,笑着说:

“既如此,那儿臣这就去安排了!”

说完,他行了个礼,转身就离开了。

当天下午,数百名队伍从山东出发,带着一道道关于改革商税的圣旨直奔大明各处。

没几天,关于税收改革的圣旨就传到了漕运的各个关卡以及山东各地。

于是乎,从第二天开始,就有当地的官员、地主、士绅陆陆续续地来找崇祯,一个个哭天抹泪地抗议改革商税这事儿。

要知道以前他们都是通过一些手段不交税的!

可现在朝廷的这道圣旨直接把他们的路给堵死了,不交都不行。

因为不交的话,他们的货物压根没法进行运输,就算偷摸着运送出去,没有完税证明也没法进行售卖,反而会被军队没收。

这对于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天塌了!

消息传到南方后,那些南方的商人、士绅、以及官员们更是组团来找崇祯抗议。

光是这几天,来找崇祯抗议商税的人就高达六百多人!

崇祯所在的巡抚衙门,每天都跪着一大群抗税的人!

一个个哭爹喊娘的,好像死了爹妈一样!

这时候,朱慈烺可算明白带着崇祯来山东的好处了,要是没有崇祯在前面顶着,这些人都得把他给烦死。

崇祯当然不可能什么人都见,但也不能一个都不见,所以每天都会挑选一些人觐见。

这些人来了就七嘴八舌地说什么商税三十税一是太祖爷定的规矩,无论如何不能改。

改了就是大逆不道、就是违背祖制!

崇祯一听这话脸都气绿了,大声冲他们吼道:

“太祖爷定的规矩多了,你们都遵守了吗?怎么就揪着这一条商税不放?”

但是很明显,涉及到利益,这群人就算是面对崇祯也敢硬刚。

双方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吵得不可开交。

核心内容其实也有一句话:

昏君!敢收我们的税,大明这是要亡了啊!

几天下来,崇祯气的高血压都要犯了。

最后实在忍不住,让人把十几个带头闹事的砍了头,脑袋就挂在巡抚衙门门口。

然后再三声明改革商税的事情就此定下,绝不更改!

若有违背,则以抗旨之罪论处!

这下子,那些人都不敢吭声了,一个个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又是几天过去,朱慈烺终于拿到了这十天山东境内收取的商税数据。

其中山东境内的漕运十天共收取商税三万两、陆地共收取商税两万两。

也就是说,仅仅十天的时间,光是山东一省的商税就有五万两银子!

这么算下来的话,一个月少说也有十五万两银子。

一年就有将近一百八十万的银子!

要知道大明朝可是有两京十三省,就算其他地方没有漕运、穷苦了些,少了一些商税。

但平均算下来,一年一个省份收取个一百万两银子那还不是轻轻松松的?

也就是说,光是收取商税,大明每年最少能多收一千五百万两的银子!

这还是按照最低数额算的,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么点。

而且全部都是现银!

当崇祯得知这个消息时,惊讶得半天都合不拢嘴。

他虽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

但紧接着,朱慈烺又给了他一个重磅炸弹!

那就是这还不包括盐税、茶税、矿税、市舶税、通过税和营业税等等其他商税。

如果把这些商税全部加起来的话,朝廷每年最少能收取两千五百万两白银到三千万两白银之间。

在听完这些话之后,崇祯非但没有多高兴,整个人反而更加抑郁了。

为什么不是他自己想出这个办法呢?

偏偏是这个逆子想出来的?

这岂不是更加证明了这个逆子比他更适合当皇帝吗?

真是扎心啊!

不过换一种角度来说。

他这次背锅也算是背得值了!

忙完了商税的事情之后,接下来的几天里朱慈烺也没闲着,他亲赴山东各地,查看当地的受灾状况。

随后,他又派人从周边富庶之地买来了一批粮食,用以赈济受灾的百姓,解其燃眉之急。

不仅如此,鉴于山东当地灾情的严重性,朱慈烺毅然决定山东本年的商税暂且不予上缴国库,而是全部投入到赈灾事务之中。

这个消息一经宣布,当地的百姓欢呼雀跃,对崇祯的这一善举赞不绝口,纷纷称赞崇祯圣明仁爱。

没办法,毕竟现在崇祯是皇帝,所以这道圣旨是以崇祯的名义颁布的。

崇祯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自然也表示赞同,毕竟他可没忘记大明内帑现在还躺着一亿多两白银,也不缺这点银子。

用这点银子换来山东百姓的爱戴,他自然是愿意的。

除此之外,朱慈烺还专程前往水泊梁山,对李青山等一干人等进行了妥善的安置。

就连张安生也安排了一个七品文官。

目的便是确保在自己离开之后,水泊梁山能够维持稳定的秩序,不致再生事端。

毕竟水泊梁山刚刚安定下来,若稍有不慎,可能会引发新的动乱,真要这样的话,那么他此番前来所付出的心血便将付诸东流。

同时也是告诉山东各地官员,水泊梁山现在是他朱慈烺罩着的!

然而,令人稍感遗憾的是,朱慈烺在水泊梁山转悠了两天,也并未遇见如武松那般武艺高强的豪杰之士。

所见到的大多是朴实无华的农民、渔夫以及漕工等普通百姓。

由此可见,他之前对水泊梁山的期望有点太高了,本以为会是一群英雄好汉,结果呢?

就是一群普通的百姓罢了!

再次回到济南之后,朱慈烺依照先前的规划,从随行的军队中精心挑选了一批士兵,组建了一支人数约为一千人的专业的税收军队。

他还以为这支队伍起了个名字:大明税务军!

然后把他们下放到了山东各地,负责在山东各地严密监督税收的征缴情况,坚决杜绝任何偷税漏税的行为发生,以确保商税的收缴。

做完这件事情之后,朱慈烺又接见了山东的各级官员,然后告诫他们关于商税的重要性以及赈灾的各种事宜。

直到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安排妥当之后,朱慈烺这才和崇祯踏上了返回京城的旅途。

算算时间,他们离开京城已经二十多天了,也是时候回去了。

就在他们回京的途中,京城那边早已陷入了一片混乱与喧嚣之中。

起初,朱慈烺接连几天没有按时上朝监国,文武百官们也并没有太过于在意。

毕竟这种事情也不是头一天发生了,文武百官们早已见怪不怪。

然而,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官员逐渐察觉到了事态有点不太对劲。

毕竟,一日两日不来上朝尚可理解,但若是长达十余日都未现身朝堂,这便绝非寻常之事了。

于是,部分官员前往东宫试图向太子进谏,也有一些官员选择在宫门口跪拜,想要觐见崇祯。

然而他们均未能如愿以偿。

不管是太子、还是崇祯,他们一个都见不到!

到了这会儿,文武百官们方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心中充满了疑惑与不安。

既然见不到太子和皇帝,那他们就只能去找内阁了!

于是乎,这些官员就把几位内阁大臣给围了起来,急切地询问究竟发生了何事,怎么太子和崇祯最近都不上朝?

而且也拒绝接见他们。

四位内阁大臣中,只有内阁首辅薛国观是知道实情的。

但同时他也知道此事干系重大,说出来的话一定会得罪朱慈烺,所以无论百官们如何追问,他都始终坚守沉默,咬紧牙关不肯吐露半个字。

至于其他三位内阁大臣,因为对此事一无所知,他们自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不过,真相终究是难以长久隐瞒的。

没过多久,一道从山东加急传来的圣旨瞬间在京城引发了轩然大波,令文武百官们惊愕不已。

同时也终于解答了文武百官们一直以来的疑惑!

因为这道圣旨,正是朱慈烺在山东发布的加派全国商税的圣旨!

收到圣旨的时候,文武百官们都是一脸懵逼。

不是.....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崇祯和太子到底是什么时候去的山东?

他们这些文武百官怎么毫不知情?

还有,圣旨不应该是在京城发布,然后下发到全国各地吗?

怎么变成从山东下发到京城了?

到底哪里是京城啊?

就连薛国观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都感到无比震惊。

虽说他事先知道朱慈烺准备去往山东,却万万未曾料到崇祯居然也会跟着一同前往。

当然,这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道圣旨中的内容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把所有的文武百官都给震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崇祯竟然宣布要加征商税,将太祖时期所制定的三十税一直接提升至十税二!

并且明确规定,若有商人不缴纳商税,便不得继续从事商业经营活动。

这一消息对于文武百官们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如同天塌地陷一般,令他们感到惶恐不安。

因为能在京城里当官的,多多少少家里、或者亲戚家都有点产业和商铺,而且借助着他们的关系,这些产业和商铺都是不用交税的。

可现在,崇祯居然下旨要收商税,而且一收就是十税二,这简直就是直接从他们的口袋里抢钱啊!

他们忍不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对新的商税政策的,朝廷里还是有那么一批官员真正为大明朝考虑的。

他们知道一旦推行这样的商税政策,那么朝廷将会多出一大笔的税收,这对于国家而言是好事。

所以对于这样的事情,他们自然表示赞同。

还有一部分官员保持中立状态,这些人在京城无权无势、既没有什么产业,也没有什么额外的收入,只靠着微薄的俸禄生活。

他们不敢支持任何一方,只能保持中立。

于是乎,此后的连续数日里,朝堂之上仿佛炸开了锅,只要一上朝,文武百官们就围绕着商税改制的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片混乱与嘈杂之中。

即便是内阁的几位大臣,面对如此激烈的纷争,也感到束手无策。

面对这样的场景,薛国观不由得在心底暗自感叹:

这位太子爷的行事当真是高明莫测,本来以为只是去山东平叛的,结果没想到顺手还把大明的商税给改革了。

这件事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圣旨是从山东发到京城的。

同时皇帝和太子都不在京城。

这样一来文武百官们就算想要去找太子和皇帝抗议,他们也找不到人。

而且圣旨已经发回京城,不照做的话就是抗旨,这些文武百官们又能怎么办?

如果是以前,就算抗旨崇祯也未必会杀人。

但现在,你抗旨试试?

崇祯不把你全家杀光,都算他仁慈了!

所以,在众人激烈地争论了数日之后,这件事情最终还是无奈地尘埃落定了。

没等崇祯帝与朱慈烺返回京城,户部那边便已紧锣密鼓地开始依照圣旨的旨意行事,率先在京城范围内全力开展商税的征收工作。

并且严格按照改革后的十税二进行执行,丝毫不敢有所懈怠。

本来以为这样的政令下发之后肯定会引来大量商人的不满,毕竟朝廷这税收的着实是有点太狠了。

一下子从之前的三十税一提高到了十税二,整整提高了六倍!

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接下来的几天里,除了偶尔会有少数几个大商人前来闹事,表达他们的不满与抗议之外。

其余众多的小商贩们却表现得相对较为平静,就好像这件事情跟他们没什么关系似的。

究其缘由,其实并不复杂。

因为这些小商贩们本就势单力薄,没有什么权势和背景。

以往在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时,所缴纳的税额都高于十税二的标准,而且还时常遭受各种名目的额外税费的盘剥与压榨

可是如今呢?

朝廷统一规定按照十税二的标准征收商税,并且明确承诺缴纳此税之后,便不再征收其他任何杂税。

对于他们而言,这无疑是减轻了自身的赋税压力,因此自然也就没有了闹事的理由和动机。

更何况朝廷还下令取消对于商人的各种限制,从今以后,他们也能光明正大的穿绫罗绸缎、他们的孩子也可以光明正大的读书科举了。

这对于他们而言,完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既如此,他们为什么要反对呢?

真正对此深感不满并想要闹事的,其实是那些往日里惯于偷税漏税的富商巨贾们。

他们以前凭借着与官府之间的种种勾结与庇护,常常能够逃避纳税的义务,或者仅仅缴纳极少的税额,从而获取了巨额的利益。

然而现今,朝廷对于税收的征管力度空前加强,十税二一毫一厘皆不可少!

稍有差异便会被视作偷税漏税行为,到时候他们的货物将无法在市场上正常售卖。

这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他们一个个的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却又无计可施,只能每天没事干了就去街上闹一闹。

同样的,商税改制之事还牵扯到了不少文武百官的家族生意。

以往这些文武百官凭借着自身的权势和地位,在生意中常常享有免税或者少纳税的特权。

如今却要按照十税二的税率缴纳商税,这对于他们而言,简直就像是从自己的口袋里硬生生地掏钱一样,心中自然是一万个不愿意。

可面对圣旨,他们又没办法,只能咬牙先把税给交了!

只等着朱慈烺和崇祯回来之后,再用‘祖制不可改’这个说法来和崇祯进行抗议。

就这样,在朱慈烺和崇祯尚未回到京城之前,京城的商税便已经按照十税二的税率有条不紊地开始征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