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明朝的‘梁山好汉’造反了!
说着,他们各自取出早已备好的银票。
不多时,一叠银票便放在了孙传庭面前,乍看之下,银票数量可观,应该也算是一大笔银子了。
可仔细合计一下,却仅有区区五千两银子。
而孙传庭自始至终没有说话,只是淡定地品着眼前的美酒。
见此情形,富商和地主们一时有些尴尬,完全不知道这位孙都督到底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嫌钱少?
开玩笑!
这已经很多了!
要是再让他们再拿钱出来,那简直就是要了他们的命!
就在这时,孙传庭终于开口了。
只见他脸上带着一丝别样的笑意问道:
“我记得诸位昨晚给本督送了些礼物,不知价值多少银子?”
站在他身后的一个护卫听到这话,随即朗声道:
“回禀大人,属下派人算过,大约三万两银子。”
“好好好。”
孙传庭拍了拍手,笑道:
“你们送给我孙传庭的礼物价值三万两,而你们给大明朝的军饷却只有五千两。”
“原来我孙传庭的面子居然比大明朝的面子还要大?”
在场的富商和地主们听到这话,面色齐刷刷地变白了。
要知道给官员送礼这件事情是不能摆在明面上的,可他们没想到孙传庭居然直接把这事拿出来说,顿时让他们有些不知所措。
一时间,场面再度陷入尴尬。
就在众人不知该说什么的时候,孙传庭又开口了:
“诸位,希望你们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本督此次前来不是讨饭,而是来向你们收取这些年来你们欠大明的赋税的。”
“当然,本官也不多要,只要你们家产的一半即可。”
“这些钱,你们交也得交,不交也得交!”
话说到这里,等于直接撕破了脸。
一众富商地主听到这话,再也无法保持镇定。
有人直接站起身来,语气愤怒地说道:
“孙大人,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要明抢吗?”
“在下虽然只是个商人,但在朝中也是有些关系的,你就不怕在下去告你吗?”
孙传庭听到这话脸上毫无波澜,只是冲着旁边的一个护卫使了个眼色。
护卫二话不说,直接拔刀就砍了过去。
下一秒,人首分离,一颗脑袋就这么掉在了桌上,殷红的鲜血瞬间将桌上的菜肴都染红了。
众人瞬间被吓得呆愣在原地,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眼前的孙传庭居然敢在酒桌上直接动手杀人,这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
“啊!!!!!”
紧接着,之前还在跳舞的舞女们突然放声尖叫,场面瞬间混乱无比。
但混乱的场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孙传庭带来的人给控制住了。
那些不听话的,也都被打晕了过去。
随后,孙传庭指着桌上的那颗脑袋说道:
“记住这个人,就说他私通闯贼,把他的家产全部抄没、他的家人全部下狱。”
下一秒,孙传庭又看向在场的其他人。
“那么诸位,你们是愿意交出一半的家产,还是愿意被抄家灭族?选一个吧。”
众人一时间都有些不知所措。
但还是有人硬着头皮问道:
“孙大人,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大明是讲王法的,你这样做和那些强盗有什么区别?”
孙传庭冷笑一声,并没有说话。
紧接着,大门突然打开,一队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们猛地闯了进来,为首的一人高声道:
“我倒要看看是谁敢跟孙大人讲王法?孙大人此次前来,是奉了陛下的旨意,他的话就是王法,若有不服,便与我来说吧。”
话说完,一众锦衣卫已然包围了所有人。
看到眼前突然出现的这队锦衣卫,这些富商和地主的脸瞬间再无一丝血色。
他们就算再没见过世面,也知道锦衣卫的厉害。
只是没想到孙传庭居然能命令锦衣卫,这完全超乎了他们的意料之外。
片刻之后,孙传庭继续说道:
“诸位,关于你们的罪证锦衣卫都已经调查清楚了,包括你们拥有多少家产、这些年来侵占了多少军田和土地、身上背了多少条人命。
”
“如果你们非要和朝廷对着干,那么这些罪证足够让你们抄家灭族了。”
“到时候你们的钱没了,命也没了,这真的值得吗?”
“本督也不想赶尽杀绝,所以现在你们只需交出一半的家产就可以了,之前的事情一笔勾销。”
“到底该怎么选择,你们考虑考虑。”
“不过本督只给你们一炷香的时间考虑,一炷香之后,如果你们还没有考虑清楚,那就别怪本督公事公办了。”
说完这话,孙传庭直接令人点燃了一炷香,然后当着所有人的面放在了桌上。
而且位置不偏不倚,就在之前那颗脑袋旁边。
孙传庭不是在开玩笑,他说的都是真的。
在他到来白水县之前,锦衣卫就已经把白水县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了。
包括这些人的家产、这些年来侵占的军田和土地、以及他们背后的那些腌臜事儿。
毫不客气的说,这些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按照孙传庭的意思,直接把他们抄家灭族都不为过。
但他不能这么做,因为这样做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哪怕朱慈烺给了他足够的生杀大权,他还是唯恐杀得太狠,将来招惹祸事。
所以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只要能筹集到足够多的军饷就行了。
至于这些人,等到将来推行摊丁入亩的时候再慢慢收拾他们。
与此同时,这些富商和地主也都反应了过来,孙传庭这是动真格的了,要是再执迷不悟,等待他们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抄家灭族!
想到这里,一人赶忙开口道:
“大人,小人愿意交出一半的家产。”
有人带头之后,剩下的人也纷纷附和:
“大人,小人也愿意交出一半的家产。”
“小人也愿意。”
..............
不多时,在场的富商和地主们纷纷表态,都愿意交出一半的家产。
而这个时候,桌上的那支香才烧了不到三分之一。
如果你以为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那就太天真了。
因为孙传庭压根就不给他们私藏家产的机会!
当下,便直接派一队队亲兵和锦衣卫跟随他们各自回家,然后直接拿钱拿粮。
遇到配合的,直接拿一半留一半,至于一半是多少,那完全由这些亲兵和锦衣卫说了算,反正不会拿完就是了。
遇到不配合、私藏家产的,直接杀人抄家,不带一丝犹豫!
当然,这不是孙传庭吩咐的,而是朱慈烺吩咐的。
朱慈烺知道孙传庭有可能会心软,所以他特意交代锦衣卫,遇到那些愿意配合之人,就按照孙传庭的命令行事。
但要是遇到偷奸耍滑之人,直接杀人抄家!
而且锦衣卫抄家向来都是一把好手,不管那些地主富商把钱藏在哪里,都会被锦衣卫抄出来。
忙活了半夜,一箱箱银子、一车车粮食就被抬到了孙传庭面前。
有些银子和粮食上面还沾有血迹,孙传庭不用想也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他并没有太过在意。
因为他心中清楚,这应该是朱慈烺的意思。
粗略估算一下,这次足足拿到了三十万两银子还有十万石粮食。
虽然这个数字并不多,但要知道,这仅仅只是一个县搞到的银子,而在陕西,像这样的县还有数十个!
当然,这也不是孙传庭第一次这么干了,在这之前他已经‘光临’过好几个县城了。
而他在那些县城的所作所为,和眼下同出一辙!
靠着这种方法,孙传庭目前已经搞到了一百八十万两银子,五十万石粮食。
同时孙传庭也掌握了这些富商地主名下的土地数额,不过他并未急于动手,而是将这些证据全部保留了下来。
打算等到打败李自成之后,再进行最后的清算。
而孙传庭的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西安的秦王府了!
派人将这些银子和粮食送回大本营后,孙传庭第二天便朝着西安出发,他要去会会这位秦王。
要说在整个陕西谁最富有,那毫无疑问自然是秦王了!
秦王一脉自太祖时期传到现在,整整快三百年从未间断过,基本上整个西安周围的土地都归秦王府所有。
要知道那可是几十万亩的土地啊!
这该是多么庞大的一笔财富啊!
一想到秦王可能会贡献出来的银子,孙传庭就忍不住冷笑连连。
若是以前,不管因为何事,孙传庭都不敢对一个王爷直接出手。
可现在不一样了,因为他出发之前,朱慈烺特意交代过他,绝对不能放过秦王,甚至还教他该怎么从秦王身上搞钱。
看得出来,朱慈烺对于这些藩王的态度可没有那么和善,甚至想要对他们动手。
所以孙传庭自然不可能放过秦王了。
京城。
对于孙传庭在陕西的所作所为,朱慈烺其实一直都知道。
一来是因为孙传庭每隔几天就会上个折子,二来是因为锦衣卫也会不断传递信息。
所以即便朱慈烺身处于京城,但对于陕西那边的情况也是了如指掌。
总的来说,对于孙传庭在陕西的表现,朱慈烺还是很满意的。
果然放权之后,孙传庭做事的效率比原本历史上高出太多了。
若是朱慈烺没给孙传庭足够多的权力,恐怕就算那些富商地主们不交钱,孙传庭也拿他们没办法。
而现在,不交钱就直接杀,杀到他们交钱为止。
除此之外,京城这边也有好事儿发生,那就是之前派去南方抄家的队伍陆陆续续回来了。
除了查抄出来的三千万两银子之外,还有数百箱的奇珍异宝,以及一百三十万亩土地!
当然,土地带不回来,所以暂时交由当地的官府管理。
本来抄家也抄出了几十万石粮食,但朱慈烺并没有让他们把这些粮食运回京城,而是直接发放到了那些受灾的地方用作赈灾。
在他看来,反正京城目前不缺粮食,这些粮食用在受灾的地方更为合适。
这天晚上,朱慈烺正打算休息,马宝突然来报,说是薛国观在外求见。
薛国观?
朱慈烺有些纳闷,大半夜的这家伙来做什么?
难道又发生了什么大事儿?
心中疑惑,朱慈烺随即说道:
“让他进来吧。”
很快,薛国观就来到朱慈烺面前。
没等他行礼,朱慈烺便直接问道:
“无需多礼,说说吧,又有什么事?”
薛国观二话不说,直接递过来了一份奏折。
“回太子殿下,这是漕运总督上的一份折子,臣看过之后,觉得兹事体大,就直接给您送来了。”
漕运总督上的折子?
朱慈烺一听,顿时来了几分兴趣,赶忙接过来查看。
但很快,他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因为这份折子上说的是山东农民起义之事。
没错!
继李自成、张献忠之后,又有农民起义了,而且这次发生的地点是在山东梁山泊。
嗯...
就是后世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梁山泊。
据漕运总督所述,前不久,有个叫李青山的农民率领了一群农民起义,之后队伍迅速扩大到三万人。
他们不仅对抗官兵,攻占城池,甚至还控制了漕运。
目前周围州县全被起义军攻陷,整个山东为之震动。
此外,他们还控制着运河沿线河道,凡过往官府漕粮以及商船,均需缴纳货物的十分之三才会放行。
如此一来,他们的队伍愈发壮大,甚至有人将他们奉为梁山好汉。
明末时,《水浒传》这本小说极为流行,其中故事深受人们喜爱,再加上明末识字率很高,因此这本小说就流传的更广了。
朱慈烺合上奏折,一脸头疼地捏了捏眉心。
事实上,关于山东李青山起义这事,他在历史上也有所耳闻。
据说当时这事震动了整个朝廷,崇祯得知后更是暴怒,派遣了数万军队还有数万水师对李青山合围剿杀。
最终李青山所部被全部剿灭。
从起义到被彻底消灭,前后不过半年左右时间。
虽说最终看似明朝胜利了,但明朝的漕运却因此被彻底毁掉,直到明朝灭亡,漕运都没能恢复过来。
而且据历史记载,李青山最开始其实是想投降的,可崇祯不知犯了什么毛病,拒绝了他的投降,最终还是将他杀了。
朱慈烺回过神来,看向薛国观问道
:
“这件事朝廷里还有什么人知道?”
薛国观回答道:
“臣暂时也不清楚,只知道这份折子目前只有兵部尚书和臣看过。”
“不过臣觉得这事很快就会传开,毕竟山东那边怕是瞒不住了。”
“臣觉得此事影响太大,恐对漕运造成影响,所以想来问问太子殿下该如何处置?”
本来这种事完全可以拿到朝堂上说,可如今的大明朝,既要对付辽东建奴,又要组织水师打建奴水师,还要对抗李自成等农民军。
薛国观心中明白,大明眼下实在不宜再动兵了,所以他没把这事拿到朝堂上说,而是先来征求朱慈烺的意见。
朱慈烺先是松了口气,随后说道:
“这事你做得不错,确实没必要把它拿到明面上去说。”
薛国观听后赶忙问道:
“太子殿下,那您觉得这事该怎么处理?”
朱慈烺没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
“以你所见呢?”
薛国观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说道:
“臣以为还是以安抚为主较为妥当,因为如果朝廷直接派兵剿灭李青山的话,则需消耗大量兵力、人力、物力和钱财。”
“其次因为李青山所率多为水匪,想要剿灭他们的话,就要同时动用步兵和水师,调动这些兵力属实有些麻烦。”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们现在控制着漕运,万一把他们逼急了,他们直接毁掉漕运,那可就危及大明安危了。”
“毕竟漕运关乎两岸数千万百姓以及数百万漕工啊。”
朱慈烺听着薛国观的分析,心中倒是有些欣慰,觉得总算没白把薛国观提拔到大明内阁首辅的位置上。
因为薛国观所想的和他基本上完全一致。
在明清时期,漕运无疑是朝廷的重要的经济措施。
因为这个时候朝廷对南方和北方的收税方式存在差异。
北方百姓交税的方式主要是以银子为主,而南方百姓则以交粮食、也就是大米为主。
这些收缴上来的粮食需通过漕运运往北京,以确保北京的粮食供应及百官禄米。
可以说,漕运关乎明清两朝的国家命脉。
正因如此,朝廷每年在漕运上都需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
仅以漕运为生的漕工就达百万之众,且河道两旁的百姓也依赖漕运生存,人数更是足有千万之众。
然而,通过漕运运输粮食,一石粮食的运输成本至少需要消耗两石粮食,漕运实际上早已入不敷出。
这个时候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漕运如此艰难,为何不改用海运呢?
毕竟海运比漕运更为便捷、而且不会像漕运那样需要定时维护,难道古代人都是傻子吗?
事实上,古人从来都不是傻子!
朱慈烺曾经查阅过一些这方面的史料,原来早在明中期就有人考虑过使用海运,但该方案还未实施便被放弃了。
首先,若改用海运,数百万以漕运为生的漕工将瞬间失业。
而朝廷又无法为他们提供其他工作,届时这百万人失去生计,必将成为重大隐患。
甚至可能引发百万农民起义!
其次,漕运主要在大明境内进行,无论发生何事都有迹可循。
但若换成海运,那情况就难以预料了。
万一有人心怀不轨,对粮食起了歹意,制造沉船事件,那么朝廷一年的税收就会付诸东流。
朝廷根本赌不起!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无人蓄意破坏,海上发生海难也是常事,只要一发生海难,一年的赋税照样会付诸东流。
再者,海上天气难以控制,万一因某些原因延误,京城百姓无粮可食,到时候必然会闹饥荒,这又该如何是好?
鉴于这些原因,漕运一直未能转为海运。
而且这种情况不仅明朝无力改变,清朝也同样如此。
即便在明朝灭亡后,清朝也一直沿用漕运,直至清末才废除漕运。
可以说,漕运几乎伴随了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的整个历程。
朱慈烺并非愚笨之人,再没有想到其他办法安置这些以漕运为生的百姓之前,他绝不会轻易触动漕运。
所以,目前的形势已然明了,那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解决李青山造反之事,并维持漕运的正常运转
,确保山东地区不出什么乱子。
思绪回转,朱慈烺这才看向薛国观道:
“那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记住,此事暂时不可外传,本宫会想办法以最小的代价解决此事。”
“此外,本宫过几日要外出一趟,朝中大事就交予你了。”
薛国观听到这话,微微一愣,随即好奇地问道:
“太子殿下,您该不会是想去山东吧?”
朱慈烺点了点头道:
“没错,本宫觉得有必要走这一趟。”
薛国观的脑袋顿时就大了,赶忙开口劝阻道:
“太子殿下,若要招安李青山,其实只需一道圣旨即可,无需太子殿下亲自跑一趟啊!”
朱慈烺笑了笑道:
“你说的本宫自然明白,但本宫不能这么做。”
薛国观闻言满脸疑惑,实在搞不懂朱慈烺的意思。
紧接着,朱慈烺直接起身站了起来,语气瞬间变冷:
“如果面对造反,朝廷仅一道旨意就让他们归降,然后封他们做官。”
“那岂不是在告诉天下所有人,以后只要他们想当官,就可以举兵造反,然后坐等朝廷招安即可?”
“若真是这样,到时候整个天下人人为了当官,岂不是处处都会造反?”
“到那个时候,我大明的威严何在?”
薛国观听到这话,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
因为他发现朱慈烺说的一点都没错,如果以后造反之人都能当官的话,那他们这些读书人还读什么书?
武将还上什么战场杀敌?
直接造反不就行了!
反正到最后都能当官!
果然,是他把这件事想的太简单了!
紧接着,朱慈烺继续说道:
“当然,招安是要招的,但不是朝廷主动招安,而是要他们跪着求朝廷招安。”
“此事本宫心意已决,你不必再说!”
“本宫不在的这段时间里,你要好好处理朝中之事。”
“还有,到时候本宫会秘密出京前往山东,所以这件事情不能让其他人知晓。”
薛国观听到这话,就知道自己是劝不动以前这位太子爷了,只能无奈的拱手道:
“臣明白了,臣告退!”
说完这话,薛国观随即便离开了。
等薛国观离开后,朱慈烺颇为无奈的叹了口气。
他是真没想到,在明朝这个时候还能遇到‘梁山好汉’。
只是不知道其中有没有‘武松’这样的人物。
要是有的话,他倒是真想见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