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二章 胡惟庸接旨

第九百一十二章胡惟庸接旨

进殿后,胡大老爷当仁不让的站在了左侧最前方,微微低着头,闭上双眼默不作声的等候着。

听着背后淅淅索索的声音就知道,本次朝会,五品以上官员,全进来了。

而不仅是五品,六七八品的,也来了。

不过,他们可就没资格站在这灯火辉煌的奉天殿内了,殿外广场上站着吧。

这帮人才是最可怜的。

皇帝啥样,见不到;

朝会讨论什么,不知道;

交往大佬,没机会!

真就是来这儿罚站而已。

关键是照样得一大清早抹黑就起来,还半点不敢逾距。

大佬逾距礼部可能当做没看见,甚至还得凑过去卖个笑脸。

可面对着这帮子六七八品的小崽子,那礼部的监察官立马就支棱起来了。

你但凡敢交头接耳、抓耳挠腮的,你就看对方记不记你就完事儿了。

主打的就是一个欺软怕硬,而且是明目张胆的欺软怕硬。

但,谁敢不来?

真要是不懂规矩敢不来的话,那到时候查出来乐子更大。

所以,他们这会儿宁愿在外头冻得梆硬,也得老老实实站着。

关键是还得板着脸挺着腰杆一动不动。

至于是不是会看着灯火通明的殿内咬着牙说自己要取而代之,那就不知道了。

不多时,随着时辰一到,宋利当先走出来站在御陛边上高声喝到。

“陛下到,百官迎!”

随着这一声喊,所有官员包括胡大老爷在内,规规矩矩的躬身行礼。

至于跪礼,那倒是没有。

真把跪礼弄得一天都得好些次的,那得是满清的时候。

这时候的大明,还是讲究个躬身作揖的。

“臣等见过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伴随着一阵脚步声以及一声平淡的吩咐,胡大老爷终于挺直了腰杆。

而后他便看到了高坐上首的朱元璋,以及站在了自己对面御陛上的朱标。

这也是应有之意。

不然的话,按规矩来说,朱标应该站在胡大老爷身前的。

而今儿个的事儿,大家都清楚,所以这朱标的位子才换了换,站到了御陛上。

这不就意味着,离那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了嘛。

按理来说,到了这时候,就应该宋利站出来喊‘百官有事起奏’了。

可今儿个不一样!

谁都知道,今儿个最大的事儿便是这禅位了。

你非要今儿个站出来出来启奏点什么,除非你是真有十万火急的事儿。

否则,这显眼包一当,怕是这辈子就没机会再次走进这奉天殿了。

在场的都是聪明人,因此,压根没有不长眼的。

所有人都老老实实地等候朱元璋发话呢。

可胡大老爷没想到,到了如今这等场合,到了这么严肃的地方,朱元璋居然开始玩花活了。

“惟庸!”

“臣在!”

胡大老爷心中一凛,可情况不由得他多想,只得一边应声,一边手持笏板站到了堂中。

这笏板也是有讲究的。

礼记玉藻篇有言,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

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

说白了,这玩意儿就是个多功能的记事本。

而且,这玩意儿是挂在腰间的,用一个布套子套上,等同于文官佩剑了。

同时,这玩意儿的规矩也多啊。

中宽三寸,笏长二尺六寸!

不少身子骨比较好,同时脾气比较暴躁的文臣,在朝堂上打架的时候,没少拿着玩意儿当凶器。

毕竟,这玩意儿抽人格外顺手。

而材质方面,呵呵,五品以上的,可以持有象牙笏板,五品以下的,没资格持笏!

当然了,也有家境不咋地或者糊弄风雅的拿竹子笏板的。

可在胡大老爷这儿,那自然是象牙,还得是古董象牙笏板。

这可是从唐代流传下来的。

贼讲究!

双手捧着这块笏板,胡大老爷双目微阖、身姿挺拔的站在了堂中。

固然这陡然间把他叫出来有点出乎意料,可他在乎个屁!

咋地?

你们这禅位的消息都已经放出去

了,不少人都已经单独谈过话了,你朱元璋总不能今儿个玩楞的,不禅位了吧?

你要真有这胆子,老子也佩服,陪你又如何?

可惜,朱元璋没这胆子,他看着站在堂中的胡大老爷,轻声道。

“惟庸,有段日子没见着你这么齐整的站在堂中了,咱居然还有些不习惯!”

“算算的话,咱俩相识得有快三十年了吧?”

胡大老爷举着笏板拱了拱手:“回陛下,臣与陛下于至正十五年相识,而后一路追随陛下,至今正好三十年!”

“至正十五年?”

“呵,好长时间没听到这年号,这猛然间差点没想起来!”

“是啊,咱俩都一块儿搭伙三十年了,咱也该走了!”

“再不走,上上下下都该嫌弃咱了!”

朱元璋这话一出,朱标当即躬身喊到:“儿臣不敢!”

这话他必须喊。

不喊咋办?

其他人可以有这心思嫌弃嫌弃老朱,可他要是有这心思,那特么叫忤逆、叫有篡位之心。

而胡大老爷则一脸淡然的点点头。

“回陛下,于臣看来,其他人嫌弃不嫌弃的,臣不敢担保,但陛下自凤阳起兵到如今已有三十余年了。”

“这辛辛苦苦、风风雨雨这么些年,也该歇一歇了!”

“儿孙自有儿孙福!”

“既然陛下一直亲自培养太子这么些年,也该放手了。”

“扶上马,送一程,才是保障我大明皇权平稳交接最好的方式!”

嘶……

不少平素里跟胡大老爷接触较少的官员,这会儿直接当场到吸了口冷气。

娘咧,胡爷就是胡爷,真敢说啊。

关键是,这种场合,直言不讳的就说禅位的事儿,你这多少有点逼宫的意思了吧?

可高坐上首的朱元璋却不这么觉着。

他反而觉着胡大老爷靠谱、坦诚。

“惟庸啊,还得是你啊!”

“别人只关心咱杀不杀官儿、拨不拨银子、啥时候死,可唯独你,会关心咱累不累!”

“就冲着你这关心,和咱们老兄弟之间这么多年的交情,咱为你准备的这份旨意,值了!”

“胡惟庸,接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