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流浪地球2》预告片震撼来袭!

陈轩,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

平时也没啥爱好,无非就是喜欢看看电影。

作为一个华国人,他常常感到一丝遗憾,因为在他看过的科幻电影中,几乎清一色都是好莱坞的作品。

无论是《星际穿越》《地心引力》还是《火星救援》,这些电影虽然制作精良丶剧情紧凑,但总让他觉得缺少了一些东西。

直到去年,他看了晨光影视出品的《流浪地球》,才真正找到了那种久违的归属感和震撼。

《流浪地球》与好莱坞科幻片最大的区别,在於它的核心理念和文化背景。

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中,人类在面对地球危机时,最常见的解决方案是逃离地球。

比如《星际穿越》中,人类通过虫洞寻找新的宜居星球,《火星救援》中,人类试图在火星上建立新的家园,《2012》中,人类建造方舟逃离即将毁灭的地球。

这些电影的核心逻辑是:地球已经无法拯救,人类必须抛弃它,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然而,《流浪地球》却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理念——带着地球一起逃亡。

电影中,太阳即将膨胀吞噬地球,人类没有选择抛弃家园,而是建造了上万台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前往新的恒星系。

这种带着家园流浪的设定,就是深深植根於华国文化中的家园情怀啊。

因为,在华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家是根,是永远无法割舍的存在。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华国人都会选择守护家园,而不是抛弃它,这种文化内核,让陈轩在观影时感到无比亲切和自豪。

《流浪地球》这才是独属於华国人的科幻啊!!!

而现在,《流浪地球》第二部即将上映,他如何能不期待呢。

陈轩有一个科幻迷的群。

里边有一百号人。

全都跟他一样,从小就锺爱科幻片。

中午,陈轩吃完饭回寝室,刚准备躺下刷会儿抖音。

结果手机刚打开,他就发现自己所在的那个科幻影迷群的群消息爆了。

是的,爆了!

99+

啥玩意儿?

他记得刚刚吃饭的时候,群里也就零星几个人在闲聊。

怎麽一下...

他赶忙打开瞄了一下。

就这一下,让他直接兴奋了!

“卧槽,流浪地球2预告片出来了!”

“???”

“抖音还有微博,晨光影视的账号更新了《流浪地球2》的预告片,我刚看完,真他妈的精彩啊!”

“啊?我这就去看!”

“我看到了太空电梯,卧槽!!!”

“《流浪地球2》特效感觉好牛逼啊!#34;

“......”

看到群里的消息,陈轩先是一愣,紧接着,他赶忙第一时间打开抖音。

好嘛。

都不用他去搜索晨光影视,直接抖音打开第一个视频就自动给推过来了。伴随着一阵低沉而震撼的背景音乐,画面缓缓展开——漆黑的宇宙中,一颗蔚蓝色的星球孤独地悬浮着,正是地球。

紧接着,镜头迅速拉近,地球表面被冰雪覆盖,巨大的行星发动机喷射出耀眼的蓝色火焰。

陈轩猛地从床上坐直身子,手指死死捏住手机边框。

紧接着,预告片的节奏逐渐加快,画面切换得越来越频繁,太空站中,宇航员们紧张地操作着设备,地下城里,人们抬头仰望,眼中满是期待与恐惧,地面上,巨大的机械装置轰鸣运转,彷佛在宣告人类不屈的意志。

突然,画面一转,一座巍峨的太空电梯出现在镜头中。

它如同一根通天巨柱,从地面直插云霄,连接着地球与太空站。

“卧槽!”

看到这一幕,陈轩忍不住的惊呼出来。

这特效,好特么牛逼啊!

他从未想过,华国电影竟然能拍出如此宏大的场景,这特效简直甩好莱坞几条街啊。

最震撼的三十秒——

全球七大指挥中心警报狂鸣,李雪建老师拄拐走向联合国演讲台,身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幅投影映亮他沟壑纵横的脸:“一万五千年前,一根愈合的股骨是人类文明的起点。#34;他举起3d列印的仿生股骨,声如洪钟:#34;今天,我们要用这根骨头,撬动整个地球!”

刹那间,太空站五百名白发航天员集体出列,沙益暴喝一声:#34;华国航天飞行中队,五十岁以上出列!#34;

直到预告片的最後,是沙益的一句自白,身後是正在进行核爆的月球表面,他穿着一身宇航作战服,面向地球敬礼:“培强啊,其实地球还是挺美好的!”

接着屏幕一黑,再次亮起时,猩红的字幕浮现:

【流浪地球2,十月十五日,震撼上映!】

......

预告片整整2分半钟。

看的陈轩是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卧槽,卧槽,卧槽!”

终於,看完预告片后,他整个人都忍不住从床上兴奋的蹦了起来。

同寝室的其他人,他们见状都懵逼了。

与此同时。

无数网友,他们看完《流浪地球2》的预告片后。

基本都是跟陈轩同样的反应。

激动,兴奋!!!

晨光影视发布《流浪地球2》预告片不到5分钟时间。

热度瞬间就冲上了抖音热榜第一!

#《流浪地球2》预告片震撼来袭#

评论区更是炸开锅了都。

“卧槽!!!”

“牛逼,牛逼啊!”

“就冲这特效,电影必须看啊!”

“感觉这会是华国最好的科幻片!!!”

“晨光出品,兄弟们,闭着眼睛冲就完事儿了!”

“10月15号啊,还有一个月啊!”

“啊,这片子还有沙益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