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大乾之辱!
说到这里,楚云也是松了一大口气。
李兄救了他的母亲,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柳大人救出来。
这个要求真的很小了!
如果柳大人最后还是被斩首处理了,楚云觉得自己真没脸见李闲。
那种愧疚将会伴随他的一生。
好在他父亲贤王的面子,还是挺管用的。
就在前段时间,父亲给那边打了个招呼,然后牢狱那边就把那柳溪给放了出来,户部郎中林勇,自然也不能说什么。
哪怕这个人是户部尚书林东阳,怕也不能说什么。
因为这个打招呼的人,是贤王!
一个大乾的异姓王,爵位位列大公爵,大乾最尊贵的爵位。
贤王很少动用自己的关系,所以哪怕户部尚书出面阻挠,贤王要保柳溪这样一个小人物,自然也保下来了,更别提户部尚书都不知道此事。
和自己开始的判断,还是没什么出入的。
李闲顿时松了口气,赶紧说道:“快请柳大人!”
片刻后,面对一个神色充满感激,且一脸复杂的中年男人,李闲也很有礼貌地抱了抱拳,道:“学生,见过柳大人。”
在他眼前的男子,自然就是柳溪,曾经的大乾皇城县令。
他自称是学生,因为柳溪这样的人,当得上他如此称呼。
而他也是参与科举,欲要考取功名的学子,所以自称学生,非常合理。
眼前的柳溪,便是一个为民爱民,有着铮铮风骨的县令!
这样的县令,李闲非常佩服。
加上柳晴雪那边的一些事情。
李闲就选择帮了柳溪。
有句话叫什么?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柳溪此人,哪怕不是圣人,却也是敢为不能为之事,敢杀不能杀之人。
所以李闲,不能让柳溪死了,这是他的初衷。
柳溪摇摇头,自嘲一笑后,说道:“我现在已经是庶民了,当不得公子如此大礼,草民多谢公子救命之恩!”
说话间,柳溪躬身感谢,他的表情看上去一阵失落。
在来之前,柳溪就知道,动用了贤王关系,保下他的人,却是一个和贤王府世子,差不多的年轻人。
而这个年轻人,还阴差阳错之下,买了他曾经的柳府。
只是曾经的柳府,如今却已经成为了李府。
当真是世事难料。
如今这一方宅子,在李闲这边,倒也挺好的。
李闲救了贤王妃一命,却只要求将自己保出来,这样的年轻人,让柳溪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一些。
这已经不仅仅是救命恩人了。
或许,的确是他命不该绝。
李闲赶紧扶住了弯腰施礼的柳溪,苦笑着说道:“柳大人言重了,晚辈这边买了您以前的宅子,也算得上是一桩缘分,而在知道了柳大人铮铮风骨之后,晚辈亦是十分佩服,所以才有了先前的事情,所以柳大人没必要感谢晚辈,要感谢就感谢您自己吧,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有些时候的恶人,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
柳溪点了点头,尤其是在听到李闲说那些人,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的时候,更是一阵感激。
大乾有如此明辨是非的年轻人,是大乾之福分。
其实柳溪这边,他甚至还不知道,女儿闯牢狱救他的事情。
他全然不知此事,只知道女儿应该是离开了皇城。
至于那贴在外面,关于柳晴雪的通缉令,现在也已经被楚云给撕掉了,这地方又没监控,他偷偷撕掉一个通缉令,也没人管得着。
李闲将柳溪扶起来,郑重说道:“柳大人,便暂时在这里住着,如何?”
柳溪迟疑了好一会儿,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同意了下来。
他现在,也的确不知道该往何处去。
所以暂时在这里待着,也是无奈之举。
李闲又看向了楚云,好奇的问道:“那第二个坏消息,又是什么?”
能被楚云称之为坏消息的事情,又是什么事情?
楚云听到这番话,顿时一脸凝重的说道:“
不瞒李兄,从今日开始,齐、楚二国的使者,已经来到了皇城了。”
一句话,让得柳溪,亦是拧起眉头。
他虽然没有资格上朝,但是作为大乾皇城县令,任期数年,自然知道这二国使者团,每年都会在大乾闹事的事情。
十分狂妄!
而世子所言的坏消息,如果说是齐楚二国使者到来的话,却是可以称得上是天大的坏消息!
“过段时间,他们便会去面见陛下,每次二国使者团来我大乾,都会在我大乾,胡作非为,而且肆无忌惮地随意在皇城破坏,惹是生非。
这倒是小事,更离谱的是,每次他们都会带来一些不平等盟约,逼迫大乾签订,我大乾次次都需要让步,这已经是连续第六年了,也不知道他们又有什么不平等盟约,逼迫陛下签订了……”
说到这里,楚云有些义愤填膺。
这一次,是女帝登基以来的第六次了。
而且去年边境摩擦不断,怕是这一次会愈发离谱!
去年后半年以来,大乾的遭遇,比之前五年,要更加严重了不少。
关于这点,其实从父亲那边闲来无事与好友聊天的时候,就能听得出来,父亲非常担忧这件事情。
两国使者团,每年来了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向陛下提亲!
没错,向陛下提亲。
一个非常侮辱人的事情,这齐楚二国之人,却每年都会提及。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哪怕知道女帝不会同意,可依然提出要求,希望女帝嫁于他们的皇帝。
这些事情,楚云不好说出来,生怕隔墙有耳。
但这些事情,确实是大乾的耻辱了!
一国女帝,面对这二国使者团,竟是次次敢怒不敢言,眼睁睁看着他们,在大乾皇城作威作福一番,最后捡了很多便宜,高调离去。
普通人可能不知道,可身为贤王府世子,楚云焉能不知道这些隐秘的事情?
这些事,楚云觉得很愤怒,所以他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事。
恰好又逢新式科举制度的推行参试之际,很难不确保这些人,会做些什么破坏科举的事情。
齐楚二国之心,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