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多了个师傅


不管梁书弗愿不愿意,孙秀芹直接按着女儿给纪广福磕头,还找了个最近的黄道吉日搞了个拜师仪式。

于是梁书弗又多了一个师傅。

孙秀芹将给纪广福早就准备好的年礼上又加了一条猪后腿和两套衣服的布料,和寄去锡市给董钰的那份一样。

当时孙秀芹是这么说的——虽然董老师没认你是她徒弟,但你跟她学本事了,就得把她当师傅尊敬。

李木兰高兴的在每样东西上放上一小块红纸,代表着这是喜庆的节礼。

纪师傅的老师可是名家,以前她当丫头时,偷学几招都让她受益终身。

现在她外孙女竟然能正式学习名师技法,可真是走了大运了。

“对了,你们干奶奶年礼准备好了吗?过年前也得走一趟。”

“都准备好了。”

梁书弗和梁书瑶异口同声,“过完年,干奶奶要来我们家认下门,家里要搞个卫生。”

“哎哟,那赶紧的!”

李木兰一听老姐妹要来,兴奋的拍大腿。

她和吉秋萍熟了后,越说越投缘。早就想让老姐妹来家里认下门了。

于是梁书弗被赶去大扫除自己的房间。

她在整理房间的时候,整理出了两大本手掌厚的画本,几十块练习绣花的碎布头,还有她记录布料,缝纫等知识的笔记本一本。

“妈,找收废纸的来收废纸吧。”

孙秀芹看了她挑出来放在一旁的纸堆,连忙抱起那堆纸,“这些可不能卖。”

说着就往外走,“我帮你收起来。”

“啊?收这个干嘛?”

梁书弗不懂。

“就和你从小到大的试卷,奖状一起收起来,以后可以拿出来看看。”

“姐姐,我这学期的试卷和奖状也被妈妈收起来了。嘻嘻。”

拿着鸡毛掸子到处扫尘的梁书瑶探出脑袋笑呵呵道。

说话间孙秀芹已经将那些册子整理好,放进了一个新打的樟木箱子里。

那口箱子是家里今年刚打了放衣服的,之前的箱子年代久远已经开裂了。

“这是在干什么?”

前来送肉的赵凤云和孙长元进来,就看见几人抬着一个箱子往院子里晒太阳。

“晒下箱子里的纸。”

孙秀芹道,“长元也回来了?”

市里的高中抓得紧,高一的孙长元又十分努力,放假后待到宿舍关门才回家。

“嗯,昨天回来的。姑,我来搬。”

孙长元捋起袖子过去,抬着沉重的木箱子往外走。

孙秀芹看着外甥矫健沉稳发模样,拉着大嫂悄悄说,“长元真是长大了。”

不止身高长高了,心智也成熟了。

赵凤云笑得十分满足,“是啊,县里的高中真能锻炼人,就是离得远,每周来回不方便。”

看到孙长元和两个姑娘蹲在地上晒纸张,她叹了口气,“他现在一头扎进了书本里,十天半个月都不回一次家,学习忙起来吃饭都是在食堂随便扒几口。这学期长高了三公分,体重一点都没涨。要是能每天回家吃饭就好了。”

随后她又道:“对了,你县里租店面的事有眉目了吗?要是能租到房子,到时候小弗考了县城的高中你们可以住在店里。住校真是太辛苦了,尤其孩子都在发育期,急着蹿个头,要是营养跟不上会亏了身子。”

梁勇点头,“对,营养一定要跟上。”

他就是在发育时干重活又吃不饱,现在才瘦得厉害。

“房子不好租,现在还没消息。”

孙秀芹摇头,“而且要是我去县城,瑶瑶这边怎么办?还有家里的生意,也不好弄。”

想到小姑子家里这摊生意,赵凤云也觉得不好办。

梁勇听了也觉得没道理,哎,要是有个两全的法子就好了。

“现在生意都上正轨了,其他都可以慢慢来。说起生意,那个仿冒的头花知道是哪里做的吗?”

赵凤云岔开话题。

亮晶晶头花被仿冒的事,好多人都知道了。

过年前大家手里有余钱,置办年货的时候也要给家里孩子买新衣服新裤子,有些疼孩子的人家还会给孩子买头花。

供销社里亮晶晶头花变得更加畅销了,但也有不少人买到了价格更便宜的“亮晶晶”绒线发圈。

“找了一些人打听,好像不是一家人家做的,是好多人都在做。”

“这是什么路数?”

赵凤云惊疑。

“小弗说是有人把绒线发出去,找人在家做。”

孙秀芹把女儿的分析说了下,“而且那些勾头花的人好几个都是做花边的,所以这事估计和布艺加工厂的人有关。”

“要不要我找人去问问。”

赵凤云道。

“先不用,他们做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过完年小弗说要上新头花了,没空理他们。”

听到又有新款式了,赵凤云眼睛一亮。

“又有新款啦,小弗也真是太能干了。”

孙秀芹跟着点头,“可不是,尤其是去锡市学了画后,小脑瓜子里想法一天一个,这次要一下上的三种头花还挺复杂的,别人都模仿不来。而且价格也就和之前的牡丹发带一样。”

赵凤云一拍手,“好啊,有了新款,大家都要买新款,到时候那些模仿你们的绒线圈就卖不掉了。”

姑嫂两个哈哈笑,钱家也一片欢声笑语。

钱家大姑子钱文萍带了一提苹果回娘家,梁董英忙里忙外张罗一桌菜。

“董英啊,别忙乎了,快来吃吧。”

钱文萍笑呵呵地招呼自己弟媳妇。

之前她对梁董英可不是这态度,之所以现在这么亲热,那是因为梁董英的主意让她赚钱了。

“大姐,马上就好了,还有最后一个肠肺汤。”

梁董英也高兴,今天是说好的分钱的时候。

说着她进厨房去端碗。

钱家母女在她走后对视一眼,钱文萍对母亲说,“妈,你帮我说。”

钱母瞪了眼女儿,“要钱的时候怎么不见你这么没胆。”

“哎哟,我多拿钱也是为了孝顺你。”

钱文萍撒娇。

“那等下给我二十块,我就开这个口。”

钱母不吃女儿这套。

一千句好话也不如将钱捏自己手里得好。

“行!”

钱文萍咬牙。和少分出去的钱比,二十块不是大数目。

她也没想到头花竟然这么赚钱,才短短两个月,她们就赚了一百五十块钱!

按照一开始说好的,她和梁董英对半开,可明明用的是她的关系,出力多的也是她,为啥自己只能得一半?

“妈,大姐,今天文忠不回来吃晚饭,我们先吃吧。”

钱家公公一年到头在外吃酒,很少回来吃晚饭。

“嗯,先吃吧。”

钱母老神在在的吃了一顿饱饭,待儿媳妇洗了碗后才开口。

“董英,你和你姐一起做生意的事我也知道了。这事我看你三成你姐七成的分合适。”

梁董英手中的杯子差点没砸出去。想起这是她的嫁妆,她才忍住了。

“妈,怎么分我和大姐早就说好了,这事您就别劳心了,反正不管钱谁拿着,都会孝敬您。”

“你投进去的钱不是结婚的礼金?那些本就是我们家亲戚上的礼,现在给你三成已经不错了。照道理你一份都占不到。”

钱母不允许这个乡下儿媳妇忤逆自己。

梁董英见状,就明白这两个贱人是联合算计她,于是直接摔了碗筷,“好啊,那咱们走着瞧!”

钱文萍以为自己有了布艺品加工厂的人脉,就能甩了自己单独干,简直是痴人说梦。

现在她能卖出去那么多头花,不都是自己精心策划的?

她擦着亮晶晶的热度,找对了卖货的地方,又恰逢遇到过年前大家手里有钱,靠得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现在自己手上有了销售渠道,换个人来做,照样生意红火!

见梁董英摔了碗筷就走,钱文萍有点担心,“妈——”

钱母却老神在在,“随她去,总归是文忠媳妇,还能翻了天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