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婚礼1
沈夏莲回家就跟沈夏竹讨论了关于沈红梅的事情,沈夏竹也很气愤。她拍着胸脯表示,\"你让红梅放心,到时候就跟着我去杭市,该给的工钱我一分都不少她,房租我也会给她出的。\"
王小芬在边上听了却皱了皱眉头,\"红梅要是跟你去了杭市,她家里找过来怎么办?到时候说你雇佣童工,你跳进黄河都洗不清。\"
\"姆妈,他家还虐待儿童呢!\"沈夏竹忿忿不平,\"我看她可怜,收留她,她给我帮个忙,我给她生活费,可没有让她干什么体力活。\"
王小芬无奈,孩子们都大了,赚的比他们都多,她已经做不了她们的主了。她能做的,就是把他们的婚事办好。
过完年,王小芬便马不停蹄的操持沈夏竹的婚事。秦维宇和沈夏竹的好日子定在了正月廿九,也就是1982年2月22日。
\"可真是二。\"沈夏莲看着新姐夫来接亲时的傻样,不禁吐槽。
今天沈夏竹穿了一身这个年头少见的白色婚纱,还特地从杭市请了个化妆师,给她做了完整的妆容,头发烫成了香港女明星类似的小波浪,波浪卷间带上了粉色的头花。这都是沈夏莲给的建议。
秦维宇穿着一身宽大的西装,现在的西装都很不合体,学的是香港那边的风格。还好秦维宇身高也有一米七八,能撑得起来,不然就搞笑了。秦家今天也是下了血本,租了好几辆小车,还请了专门的摄像师来录影。最后一辆小卡车上坐着锣鼓队,敲锣打鼓从杭市过来接新娘子。
沈家新盖的小院门口挤满了凑热闹的人。前两天,沈夏竹发嫁妆的时候,也围满了那么多人,那可真是风光,自行车,缝纫机,洗衣机,电视机,满满的放了一卡车,拉去了杭市。看的整个村子的闺女们都眼红了。
\"沈立民给他三闺女准备了那么多嫁妆?头两个不得有意见了?\"有好事的已经开始挑拨了。
\"能有啥意见,他三女婿家给发的彩礼是这个数!\"说话的人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了个直角。
\"80块?啧,80块能给那么多嫁妆啊?800块!\"
围着的一圈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800块啊,沈立民家真是攀上金龟婿了啊。
其实外人不知道,彩礼的确是八百,但沈立民和王小芬都给了沈夏竹,一分没留。嫁妆也都是沈夏竹自己买的。秦国斌和唐琳自从知道沈夏竹能赚那么多钱,还打算给秦维宇投资新事业后,便一直想着不能怠慢了新儿媳。多的她们也给不起,只能尽量在彩礼和婚礼上找补了。
于是八百彩礼之后,就是小轿车车队敲锣打鼓来接新娘子了。这又是引发了一场轰动。
\"说出我三姑姑的十个优点!\"沈建国站在一楼楼梯间门口,双手叉腰,气势汹汹的问着新郎官。这又是沈夏莲设计的环节,八十年代结婚其实很简单,很多人家甚至就是两家人坐下来吃一顿饭就算完事了。沈夏莲觉得结婚这种大日子,还是要越热闹越好,不如学学几十年后的一些堵门环节,
\"温柔,漂亮,能干……\"秦维宇对于夸奖自己媳妇,那是张口就来。沈建国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让他瞬间就上二楼,二楼房门口站着沈小夏。\"说出我三姐婚鞋的鞋码。\"
这个秦维宇还真不知道,虽然两人相处的时候比这年头很多人都奔放热情多了,但依然是属于保守范围。沈夏莲也没告诉过他自己的鞋码,他也不可能去问,因为送礼物也不能送鞋啊。
秦维宇傻眼了。他赶紧从西装口袋里摸出两个红包塞过去。笑嘻嘻的对着四姑子讨好着说,\"红包代替,红包代替。\"沈小夏笑呵呵的收下了红包,让开了位置。一群人便一哄而入,冲进了房间。
房间里,沈夏竹穿着一袭婚纱坐在床上,嘴上挂着期待又害羞的笑容。沈夏莲站在她边上,拿着一张纸笑着递给她三姐夫,\"你得把这个承诺书念了,签字,才能娶走我姐姐!\"
秦维宇接过纸迅速的看了一遍,露出灿烂的笑容,一点都犹豫,马上大声念了出来,\"在各位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为了维护家庭和睦,实现共同目标,在新家庭建立以前,本人在此表示,坚决拥护三从四德、八荣八耻的原则。即,三从:老婆出门要跟从、老婆命令要服从、老婆犯错要盲从。
四德:老婆打扮要等得,老婆花钱要舍得,老婆生气要忍得,老婆生日要记得。
还有八荣八耻:以心爱老婆为荣,以背叛老婆为耻;以听从老婆为荣,以违背老婆为耻;以关心老婆为荣,以忽略老婆为耻;以勤做家务为荣,以好吃懒做为耻;以锻炼身体为荣,以抽烟喝酒为耻;以忠诚诚实为荣,以不忠撒谎为耻;以上缴工资为荣,以设小金库为耻;以哄老婆开心为荣,以惹老婆生气为耻。
保证人,秦维宇,保证书即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一辈子,请老婆及众亲友监督!\"
\"好!哇呜!\"人群里爆发出欢呼声,还有不停的掌声,大家都被这份保证书逗乐了。这还真是第一次听到这种保证书。沈夏梅拧了把孙仁郝,让他瞅瞅人家。孙仁郝一脸懵逼的问他老婆,\"我有哪点没做到吗?\"沈夏梅一想,好像还真是,也害羞的笑了起来。
赵明伟也来参加婚礼了,这会儿就站在沈小夏边上,趁人多热闹不注意这边,偷偷勾了一下沈小夏的手指,\"我也一定会遵从三从四德,八荣八耻的!\"沈小夏瞪了他一眼,羞得转过脸不去看他。赵明伟却还盯着她傻乐。
越市传统风俗非常复杂,尤其是在红白喜事上更加。即便宣传要相信科学,破除封建迷信那么多年,依然挡不住老一辈的传统思想。即便是三四十年以后,这些风俗依然没有消失,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