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民国,抄书从法兰西开始爱吃萝卜肉圆的王储

第8章 告状

第8章 告状

两人在门口一阵寒暄,周文也是对张训一通安慰,生怕对方对方才的事情耿耿于怀。

毕竟他也是能听懂英文的,刚刚张训同对方的对峙他是听得一清二楚,自然也能看出张训的憋屈。

即便张训心中十分不爽,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来,毕竟他报复的方式也是实在幼稚,他都没这个脸面说出来。

但不说归不说,但张训并没有放弃告状的想法,毕竟只要招数有用,他不在乎丢脸。

而在两人交谈之后张训这才得知对方原本是一名中学教师,此番刚从日本办事回来,准备回江苏老家去。

周文感谢张训的出手相助,加上时间也马上临近中午,便想着邀请对方一同用餐,也算是为了庆贺对方归国之喜。

但张训想了想还是委婉的拒绝了对方,毕竟他已经同托马斯·坎迪斯约好了在咖啡厅见面,加上他的那些书和电器还不知道能不能够顺利转运,张训实在是没有心情吃饭。

周文见张训已经提前有约,只能十分遗憾的放弃这次相约,加上他还要赶时间坐火车回江苏老家,跟张训互相留了通信地址后便告辞离开了。

张训也打听好咖啡厅的位置准备过去等待托马斯·坎迪斯的到来。

喜欢喝咖啡的华国人还是少数,即使有一些华国人喜欢追赶潮流,但码头附近的咖啡厅并不是这些人的最佳选择。

也是因此,张训的面孔在这个咖啡厅格外显眼。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来华的外国人对华国人都抱有歧视心态的。

准确的说他们并没有放弃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但他们也要挣钱吃饭,因此除了一些特殊场合,这种普通外国人开的店铺并不会挂上那种侮辱性的牌子。

因此张训在进入咖啡厅之后并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那些在店内喝咖啡的外国人也只是看了眼张训后便自顾自的聊起了天。

张训选了一个临窗的位置等着托马斯·坎迪斯,这个位置比较显眼,也方便对方能够第一时间看到自己。

在不知道等了多久,久到张训已经因为喝了太多咖啡而上了两次厕所之后,托马斯·坎迪斯终于神色匆匆的提着公文包走了进来。

他的头发有些湿漉漉的,做到张训对面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摆在面前的咖啡喝了个精光,随后才从包里将允许过关的文件递给了对方。

“虽然有些困难,但是张先生,您的东西已经顺利过关了,没准这些东西会比您更快回到您的家中。”

张训接过文件自己看了看,见附着的物品申报清单上盖着通行的印章不由轻轻松了口气。

过关就好,他还以为又要出什么波折呢,回家可真难啊。

张训将文件递还给托马斯·坎迪斯,笑着说道:“真是辛苦你了,托马斯,今天的午餐就由我来付钱吧,算是我对您的一点小小的感谢。”

“不不,这没什么,张先生。”

托马斯·坎迪斯用餐巾擦了擦嘴,从包里取出来两本书递给张训,有些羞涩的说道:“如果您愿意在这上面写一些东西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了。”

这两本书分别是英文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和《归来记》,张训看了眼书籍信息,发现这竟然是企鹅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他不由挑了挑眉,翻开扉页一边询问托马斯·坎迪斯的要求一边写了起来,等到两本书都写完之后这才说道:“我记得企鹅出版社并没有在华国开展业务,所以这是从伦敦寄过来的吗?”

“是的,张先生,这是我妹妹寄给我的,说真的,要不是您的书,我真不知道在异国他乡怎么熬过去。”

托马斯·坎迪斯翻了翻扉页上的祝福语,心满意足将这两本书放进了包里。

要不是因为带太多书出行不方便,他真的想让n先生将自己收藏的所有书都签上名字。

毕竟这个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华国太大,下一次能够碰到n先生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张训并没有跟托马斯·坎迪斯说自己在海关检查处遇到的糟心事,而是在跟对方用完午餐后就让他带着自己前往了大东电报公司。

在华国,电报公司总体分为三家,分别是垄断中英海底电缆的大东电报公司,通过西伯利亚陆线连接欧洲的大北电报公司和南京国民政府下属机构,与外资公司合作中转国际电报的华国电报局。

由于中英路线被大东电报公司给垄断了,实际上张训能选择的电报公司只有一家。

普通电报按单词计算每字 0.15-0.30银元,大概需要一到两天才能到,若是加急则需要付出两到三倍的价格。

张训不怕花钱,他一口气写了长达一百多个单词的电报给了自己的院长查尔斯·道格,电报里面把自己在海关检查处的遭遇说的要多惨就多惨,着重描写了那两名海关洋员对自己的态度,强调了那两名海关工作人的名字,并隐隐表露出自己对在华国的英国人如此对待自己而感到的寒心。

也许是第一次见有人发这么长的电报竟然是为了告状,总之,凡是看到这封电报内容的工作人员都用一种一言难尽的眼神看了眼张训,似是想不到竟然会有人花这么多钱只是为了告状。

只是为了告状!

但张训并没有觉得这个行为有什么不对,他神色自若的付了十英镑合计一百一十块银元给电报公司,随后就被托马斯·坎迪斯带着前往租界内的一家旅馆住下。

张训并不打算在上海呆很长时间,刚在旅馆住下他便买了最新一期的交通报,并在上面找到了最快一天后前往津市的船票,打电话定了一张。

而在张训发完电报的次日清晨,远在英国剑桥的查尔斯·道格便收到了这封加急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