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投机倒把?不!这叫知识付费!

傍晚时分。

林卫东一路步行来到前进公社驻地。

前进镇。

1958年,上级撤销乡镇一级行政机关,改用人民公社替代。

换言之。

林卫东的老爹林满仓,相当于后世的乡镇长。

“大勇哥,忙着呢。”

公社印刷厂。

宣传干事姜大勇正指挥印刷工,连夜印刷上级下发的会议精神。

“是不是惹媳妇不高兴被赶出家门,无家可归过来投奔我?”

见干弟弟林卫东来了,姜大勇走出印刷厂,取出一根递了过去。

“别提了,一言难尽。”

林卫东美美地吸了一口,说道:“我马上就要和你一样,变成老哥一个了。”

“难道苏雨桐不打算和你过了?”

作为林家干亲,姜大勇多少知道一些林卫东和苏雨桐的事。

为了给苏雨桐的父亲平反。

林满仓将能动用的关系,全都动用了一遍。

林卫东更是将苏雨桐当成命根子疼爱。

下乡数载。

苏雨桐就没吃过几回粗粮。

每次供销社来了稀罕物,林卫东都会第一时间买给苏雨桐。

四年下来。

就算是一块万年寒冰,也该被焐化。

林卫东弹了弹手里的烟灰,“大勇哥,我过来找你不是来发牢骚,是要在临走前,帮我爹解决一下公社经费短缺的问题,顺便……”

“嘿嘿嘿,给自己解决一下荷包问题。”

短短几句话,听得姜大勇满头雾水。

林卫东也不磨叽,开门见山道:“据我所知,咱们公社印刷厂一共有两套印刷机,一套是上级配发的油墨滚筒印刷机,另一套是我爹捡破烂捡回来的进口印刷机,我打算借用这台进口印刷机,印制一套高考复习资料。”

“你说啥?用那台进口货印刷高考资料?!”

姜大勇这回更懵了。

林卫东到底是哪根筋搭错了?

说的话一句比一句不着调。

公社印刷厂确实有两套印刷设备。

里面工人们用的机器,属于国产油墨滚筒印刷机。

结构简单,印刷效果差。

印刷出的文件和资料不但字迹模糊,更要命的是油墨不容易干。

经常出现干部群众阅读学习文件。

手上沾满油墨的尴尬事。

鉴于国产滚筒印刷机效果太差。

公社主任林满仓想办法搞了一台,京城印刷厂淘汰的老式进口印刷机。

叫什么海德堡凹版印刷机,据说年龄和林满仓一般大。

诞生于三十年代。

别看一大把年纪,效果是真不错。

印刷的资料字迹清晰,不沾油墨,印刷效率还高。

可惜。

用了没多久,上面起风了。

使用外国货属于崇洋媚外。

加之进口印刷机毕竟上了年纪,经常出现故障。

每次出故障都要找京城的师傅过来维修,一来一回太麻烦。

久而久之,也就不再用了。

“大勇哥,你信不信我?”

林卫东冷不丁问道。

“你这不是废话吗。”

姜大勇翻了翻白眼,“当年我爹妈出意外去世,不是你爹出人出钱,丧事怎么可能办得风风光光。”

“我能进公社当宣传干事,吃公粮挣工资,也都是你爹,我干爹帮的忙。”

“我不信你,天底下还有谁值得我相信。”

林卫东笑道:“既然你信我,那就啥都别问了,总之,我会用这台印刷机,上面的一些小毛病,我也都能搞定。”

“我这边有重要的高考复习资料,通过凹版印刷机进行批量印刷,有偿卖一些公社中学,不但能提高咱们公社的考生录取比例,更能为公社增加一部分资金,为了个人解决一些手头问题,难道不是一举三得吗?”

为了让姜大勇相信自己,林卫东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谎称苏雨桐在京城的家人,给她邮寄了一整套名师汇编的复习资料。

自己看到过。

并且熟记于心。

“这……这可是投机倒把啊!”

听完林卫东的来意,姜大勇整个人都蒙了。

“呸呸呸,倒买倒卖才叫投机倒把。”

“共享知识,适当收取一些工本费,何罪之有?”

林卫东一本正经地说道:“高考马上就要开始了,就咱公社这水平,有三个人

考上中专,都算是超水平发挥。”

“至于考上大学,也就苏雨桐有这本事。”

“提高公社社员的高考录取率,这是有功还是有罪?”

前往公社的路上,林卫东已经为自己规划好,接下来几年的发展道路。

对别人来说。

上大学属于鲤鱼跃龙门。

一朝高中,一世不愁。

而对林卫东来说。

不上大学,也不影响未来的发展。

前一世学过,见过,了解过的内容。

就像是牢牢印刻在脑中。

想忘都忘不了。

或者这就是穿越带来福利。

《数理化自学丛书》。

刊印于六十年初的理科自学百科全书。

凝聚了上千位专家,学者的心血。

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该书被冠上了“大毒草”的帽子。

印刷量数百万份的《数理化自学丛书》,遭到大面积销毁。

留存下来的《数理化自学丛书》,数量不足几千份。

有趣的是。

头三届高考理科内容,又都全部出自该书内容。

到了八十年代。

《数理化自学丛书》重新刊印。

林卫东买过一整。

对于里面的内容记忆犹新。

默写全书拿出来销售,且不说耗时耗力。

距离高考还剩一个月。

普通人根本学不完,内容多达几十册的《数理化自学丛书》。

林卫东准备取其精华。

编出三套,关于数理化的复习卷子。

77年恢复高考一直到79年。

头三年的高考仅有语文,政治,数学,史地,理化。

英语为附加科目,可考可不考。

姜大勇咬了咬牙,说道:“你确定这玩意能卖出去?”

“确定。”

如何将三套卷子卖出去,林卫东早就做了全盘规划。

自己负责印刷和制版,姜大勇联系公社学校。

共享知识,适当收一些工本费。

提高考生文化水平。

这样的理由,试问谁能挑出毛病?

林卫东继续说道:“印刷复习资料需要蜡纸,油墨,纸张,这些都是成本,我们可以不加价,但也不能赔本送人情吧?”

林满仓是公社主任,负责印刷厂的宣传干事姜大勇是自己干哥哥,新一轮高考迫在眉睫。

天时地利人和,林卫东全有了。

此时不干更待何时?

通过印刷高考资料,实现公社,学校,个人三赢。

有了钱。

下一步进城发展才能更加的顺畅。

毕竟。

京城的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前进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