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刘备不想再见到孙权

刘备带着夫人阿柔、赵云登上大船。孙权、周瑜等人在江边送行。

刘备站在船上,挥手微笑,情真意切。

可一回头,刘备便对赵云说:“孙权此人,城府极深,能力超凡,又正值年轻。这辈子,我怕是不会再与他相见了!” 说罢,刘备吩咐加快行船速度,马不停蹄地离开江东。

赵云跟随刘备此次江东之行,内心始终高度紧张,时刻担心江东有人对刘备不利。

赵云始终觉得孙权是头笑面虎,背地里不知打着什么算盘。一路上,赵云时刻戒备,想象着各种危险场景:孙权或许会在举杯共饮时,于酒中下毒;又或许会安排歌舞表演,实则暗藏百余名刀斧手,准备瞬间将刘备砍杀。

赵云曾在乱军之中救回小主人阿斗,在江东他却时常冥思苦想,认为若主公刘备真遭遇危险,除了浴血奋战,与江东这些表面和善、实则阴险的人拼个鱼死网破,赵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护主之法,毕竟这里是江东的地盘。

“孙权武艺高强,身边文臣众多、武将勇猛,北固山上更是藏龙卧虎,连一众女子都能文能武、管家打仗皆不在话下。”即便已登上回荆州的大船,赵云的心仍在剧烈跳动,那是后怕的心悸,与刘备不愿再与孙权见面的想法如出一辙。

赵云虽与孙权交谈甚少,但绝不敢低估孙权,认为他是个极为可怕的对手。毕竟能指挥周瑜打败曹操之人,绝非等闲之辈。

此时,赵云想起军师诸葛亮,诸葛亮是众人中始终对江东保持友好态度的人。

尽管江东先前周瑜态度高傲,且江东与荆州、孙权与荆州曾是世仇,但诸葛亮始终认为刘备应与孙权结盟,表面原因是曹操势大,刘备和孙权唯有联合,方能对抗曹操。

如今赵云终于明白诸葛亮决策的高明之处:“若连孙权都无法结盟,主公在当下局势中唯有死路一条。”

刘备的实力难以抗衡曹操,至少此刻,单独与曹操对抗毫无胜算,与孙权相比,也逊色不少。孙权若要对付刘备,根本无需动用周瑜,只需派出程普、周泰等老将,或是吕蒙、陆逊等年轻将领前往荆州,且不论曹操如何,仅孙权与刘备两方相争,刘备在荆州便难以立足。

由此,赵云判断刘备在江东的表现,虽贵为刘皇叔,却赔尽笑脸,即便娶了寡妇,也千恩万谢,这般姿态实则是正确的选择。“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强。”

的确,刘备经过江东一行已实在赔尽姿态,他内心根本不想再与孙权有任何交集。这样的应酬,一次足矣,绝不想再有第二次。

孙权和周瑜刚送走刘备,周瑜便与孙权商议借道荆州图谋益州之事。

周瑜提出两个方案:其一,要求刘备与江东联兵共同攻取蜀地。此方案的优势在于,一旦达成,容易成功,且无需分散兵力与精力;但不足之处是,刘备不一定答应,他未必愿意。

其二,不论刘备是否同意联兵进攻益州,江东只向刘备借道。毕竟江陵是周瑜奋战打下来的,刘备与孙权刚刚结盟联姻,刘备不至于翻脸,也不敢不借道。

“只要刘备同意打开通道,让江东军队从荆州经过,江东进可取益州,退可占据荆州,赶走刘备,无论怎样,对江东而言都是有利的策略。”

孙权对周瑜的这两个计策心存疑虑。以刘备的为人,其心中谋略深远,表面却能说软话、甘愿吃亏。面对江东的提议,他定会口头答应得十分爽快。毕竟,以江东目前的兵力,既要在合肥一带谨防曹操南下,又要扼守长江天险,还要分出兵力跨越荆州占据蜀地,这无疑是极高的要求。

孙权分析道:“以我们当下的兵力,与辽东的联络尚未打通,战马补给不足,即便进军,也难以快速攻克蜀地。此时进军益州,最大的可能不过是吞并刘备。刘备虽刚占领荆州各郡,但其仁义之名早已深入人心,我们若对荆州用兵,意义不大。”

孙权反复思量,始终觉得,相比之下,荆州局势尚且平稳,当务之急是守住合肥,防范曹操。江东仍需迫切解决后勤物资和战马储备问题,锻造一支强大的骑兵。至于与刘备的周旋,若日后必有一战,到时再做打算也不迟。

周瑜有时认为自己给孙权献上的计策、规划的路线极具战略意义。

然而,当与孙权面对面交流,听到孙权的疑虑和谋划后,孙权也会从更全面的角度重新审视:“若此时攻取益州并非最佳时机,我们可先休养生息,发展兵力,以待他日寻找更好的机会。”

江东历来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便是北方的曹操。

曹操对江东一直贼心不死。赤壁大战后,曹操气势大减,江陵城一战,周瑜身负重伤,仍拼死将曹仁击退。但曹操一心想要削弱江东,乃至拿下孙权。

曹操深知江东水军厉害,便决心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非要建造轻舟,训练水军。他在老家谯县找了更大的地方,据说已准备了大量船只和水军。

关键是,曹操不仅做军事准备,还想与孙权打心理战。

赤壁大战后,整个江东都将周瑜视为大英雄,孙权对他关怀备至、格外倚重。曹操却写信给孙权:“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曹操妄图告诉孙权,别以为周瑜有多了不起,不过是自己烧船撤退,让周瑜白白得了虚名。

孙权自然知道曹操所言是假,根本不予理会。

孙权将周瑜撤回来是明智之举。程普现任江夏太守,当时周瑜和程普分别担任左、右都督,共同决策。他们带领刚在赤壁大战中取胜的江东军队攻打江陵,孙权本以为此役轻而易举,结果双方相持许久,最后还是周瑜英勇负伤,才将曹仁赶走。

孙权后来反思,他在此次部署中犯了个错误,这个错误并非是他过分相信和放权,而是将周瑜和程普放在一起,却未考虑到程普的资历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