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女状元,我搅乱朝堂风小俊爱汤圆
第151章 改制推广路,冷遇心不沮
第151章改制推广路,冷遇心不沮
慕容复的话将林诗雅从沉思中拉回现实。
她定了定神,看向慕容复,语气坚定:“明日便启程。”
翌日清晨,林诗雅带着吴丫鬟和改制计划书,踏上了前往临安书院的路。
她满怀信心,仿佛昨日的阻力都只是过眼云烟。
然而,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
临安书院的李学监接待了她,态度虽然客气,却透着疏离。
他接过计划书,草草翻阅了几页,便放在一旁,语气平淡:“林状元,你这改制,怕是不容易推行啊。”
林诗雅微微蹙眉,笑容也渐渐凝固:“李学监此话怎讲?”
李学监抿了口茶,缓缓道:“这书院的教学方式,沿袭百年,岂能轻易更改?况且,这科举考试的内容,也未曾改变,你这新式教学,教出来的学生,能适应科举吗?”
林诗雅耐心地解释了改制的目的和好处,却如同对牛弹琴。
李学监始终不置可否,顾左右而言他。
最后,他以事务繁忙为由,将林诗雅打发走了。
接下来的几家书院,情况也大同小异。
书院的负责人要么推脱搪塞,要么直接拒绝,没有一家愿意尝试改制。
林诗雅的热情,被一盆盆冷水浇灭,她的心,也渐渐沉了下去。
傍晚时分,林诗雅来到了城西的文华书院。
这是她今天拜访的最后一站。
文华书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是城中数一数二的书院。
林诗雅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衫,迈步走进了书院。
书院的讲堂里,坐满了白发苍苍的老夫子。
他们正襟危坐,神色严肃,仿佛在等待一场庄严的仪式。
林诗雅说明来意后,便开始讲解改制计划。
然而,她的话音未落,便被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夫子打断。
“荒谬!简直是荒谬!”老夫子怒目圆睁,吹胡子瞪眼,“女子入学,已是离经叛道,如今还要改制,岂不是要将我圣贤之道彻底颠覆?”
其他夫子也纷纷附和,指责林诗雅的改制是异端邪说,是huoguo殃民之举。
讲堂里的气氛,顿时剑拔弩张,仿佛一场风暴即将爆发。
林诗雅静静地听着,没有反驳。
她看着这些义愤填膺的老夫子,心中突然涌起一丝悲凉。
她知道,这场改革之路,比她想象的还要艰难。
“诸位夫子,”林诗雅缓缓开口,语气平静,“不知各位对如今的教学有何高见?”
林诗雅平静的目光扫过一张张愤怒的面孔,她没有反驳,反而微微欠身,语气诚恳:“诸位夫子学识渊博,经验丰富,诗雅今日前来,并非要否定传统,而是想请教各位,在如今的教学中,可有何处值得改进?”
突如其来的转变让老夫子们一时语塞。
他们原本准备好了一肚子抨击新式教育的言辞,却没想到林诗雅会如此谦逊地请教。
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像是被戳破的气球,泄了气。
须发皆白的老夫子,也就是宋老夫子,捋了捋胡须,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林状元,你这是什么意思?”
林诗雅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从吴丫鬟手中接过一叠纸,递上前去:“这是我之前任教的书院学生们的成绩单,以及历年来书院的平均成绩对比。还请各位夫子过目。”
纸张在夫子们手中传递,上面清晰的数字对比,让原本还有些喧闹的讲堂逐渐安静下来。
数据不会说谎,新式教育下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育。
一些老夫子不自觉地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仔细地反复查看,眉头紧锁。
宋老夫子脸色阴沉,他翻看着手中的成绩单,手指微微颤抖。
他不得不承认,这些数据确实令人震惊。
他原本以为林诗雅的改制不过是哗众取宠,却没有想到,竟然真的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讲堂里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老夫子们不再言语,他们的目光在林诗雅和手中的成绩单之间来回游移,似乎在权衡着什么。
“叩叩叩——”
敲门声打破了沉默,一个略显胆怯的声音在门外响起:“请问,林状元在吗?我是城南新书院的钱家长……”
钱家长的出现,像是打破了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他身后,还跟着三三两两的家长,他们面色焦急,这些人,都是城南新书院的家长,他们听闻了林诗雅要推行改制的消息,坐不住了。
“林状元,您说的改制,真的能让孩子考上功名吗?”一个穿着粗布麻衣的妇人,小心翼翼地问道,她的声音有些颤抖,仿佛生怕自己的孩子前途被耽误。
“是啊,林状元,我们这些当家长的,就指望着孩子能出人头地,您这改制,我们心里没底啊!”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也跟着附和道,他的声音洪亮,语气中却带着一丝焦虑。
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表达着自己的担忧,像一群炸开了锅的麻雀,嘈杂的声音在讲堂里回荡。
林诗雅看着他们,心中了然。
这些家长,和那些老夫子一样,对新的事物充满了不信任和排斥。
“诸位,”林诗雅提高了声音,她清脆的声音,像一股清泉,渐渐平息了讲堂的喧闹,“我理解各位的心情,我也不会拿各位孩子的未来开玩笑。这样,我有一个提议,不知道各位是否愿意尝试?”
家长们面面相觑,他们对林诗雅的提议既好奇又忐忑,不知道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不如这样,我邀请各位的孩子,来我这里,试用新式教学一个月,一个月后,如果各位觉得不妥,随时可以退出,如何?”林诗雅的声音坚定而诚恳,她眼神中的自信,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家长们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对未来的期盼战胜了内心的不安。
他们纷纷表示,愿意让孩子尝试一下。
接下来,林诗雅便让吴丫鬟将早就准备好的学生名单拿出来,开始挑选学生。
出乎意料的是,当得知可以接触新的教学方法,书院里竟然有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就连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也纷纷举起了手。
其中,周学子也在其中,他悄悄地看了看宋老夫子的脸色,最终还是选择加入了新式教学的行列。
很快,学生们便被安排到了新的教室。
林诗雅并没有直接开始讲课,而是先和他们玩了一些小游戏,活跃气氛。
她发现,这些孩子对新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渴望。
很快,新教室里便充满了欢声笑语。
一连几日,林诗雅都带着学生们进行新式教学。
她发现,新式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开始主动思考,积极提问。
他们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
家长们也渐渐发现了孩子的变化。
他们开始主动询问孩子在学校里学了什么,而孩子们也乐于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
家长们脸上的担忧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欣慰和惊喜。
钱家长看着自己孩子眉飞色舞地讲述着新学的知识,原本紧锁的眉头也慢慢舒展开了。
看着学生和家长态度的转变,林诗雅紧绷的神经也放松下来。
她知道,自己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夕阳西下,林诗雅独自一人回到房间,窗外传来阵阵虫鸣,她疲惫地揉了揉眉心,想要缓解一下连日来的奔波劳累。
正当她准备休息时,吴丫鬟匆匆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
“小姐,宫里来信了。”吴丫鬟将信递给林诗雅,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
林诗雅拆开信封,娟秀的字迹映入眼帘,这是来自慕容复的信。
信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言语,只有一句,“勿忘初心,前路光明”。
林诗雅看着信,嘴角微微上扬,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她将信紧紧攥在手心,目光中充满了坚定和希望。
夕阳余晖透过半掩的窗棂,洒在信纸上的娟秀字迹上,林诗雅细细品味着慕容复的鼓励。
信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是温暖的阳光,穿透了她连日来的疲惫,让她的心中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她紧紧握住那封信,信纸的触感细腻而熟悉,仿佛能传递慕容复的温暖和信任。
她微微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这难得的宁静和温暖。
“小姐,财房的孙财务找您。”吴丫鬟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宁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林诗雅睁开眼,目光微凝
她站起身,信纸轻轻折好,放入袖中,缓步向财房走去。
沿途,书院里传来的书声琅琅,学生们的声音清脆悦耳,仿佛在诉说着新式教学的勃勃生机。
她心里明白,这一切的美好来之不易,她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财房里,孙财务正低头整理着一沓厚厚的账册,手指快速翻动,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听到林诗雅的脚步声,他抬起头,脸上带着一丝难色:“林状元,关于新式教学的财务问题……”
林诗雅微微皱眉,她早就预料到新式教学在财务上的复杂性,但没想到问题会如此棘手。
孙财务将账册递给她,轻声说道:“这新式教学的开支,远超我们的预算,而且很多费用没有先例,我们也不知如何处理。”
林诗雅接过账册,手指轻轻摩挲着粗糙的纸张,心中迅速盘算着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她知道,这不仅仅是财务问题,更关乎新式教学的可持续性。
她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心中已有初步的打算。
“孙财务,你先回去,我会仔细研究这些问题。”她语气平和而坚定,(sep这个词如果是特定名称可不翻译,如果是拼写错误,这里可忽略不计)用信纸折成的小信笺在指尖轻轻转动,仿佛在思索着每一个细节。
吴丫鬟站在一旁,见状轻声问道:“小姐,需要我帮您准备笔墨吗?”林诗雅微微点头,眼睛却始终没有离开手中的账册,全神贯注地研究起来。
她的心中充满了坚定,但新的挑战也让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此时,她的表情凝重,仿佛在为下一刻的到来做足准备。
慕容复的话将林诗雅从沉思中拉回现实。
她定了定神,看向慕容复,语气坚定:“明日便启程。”
翌日清晨,林诗雅带着吴丫鬟和改制计划书,踏上了前往临安书院的路。
她满怀信心,仿佛昨日的阻力都只是过眼云烟。
然而,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
临安书院的李学监接待了她,态度虽然客气,却透着疏离。
他接过计划书,草草翻阅了几页,便放在一旁,语气平淡:“林状元,你这改制,怕是不容易推行啊。”
林诗雅微微蹙眉,笑容也渐渐凝固:“李学监此话怎讲?”
李学监抿了口茶,缓缓道:“这书院的教学方式,沿袭百年,岂能轻易更改?况且,这科举考试的内容,也未曾改变,你这新式教学,教出来的学生,能适应科举吗?”
林诗雅耐心地解释了改制的目的和好处,却如同对牛弹琴。
李学监始终不置可否,顾左右而言他。
最后,他以事务繁忙为由,将林诗雅打发走了。
接下来的几家书院,情况也大同小异。
书院的负责人要么推脱搪塞,要么直接拒绝,没有一家愿意尝试改制。
林诗雅的热情,被一盆盆冷水浇灭,她的心,也渐渐沉了下去。
傍晚时分,林诗雅来到了城西的文华书院。
这是她今天拜访的最后一站。
文华书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是城中数一数二的书院。
林诗雅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衫,迈步走进了书院。
书院的讲堂里,坐满了白发苍苍的老夫子。
他们正襟危坐,神色严肃,仿佛在等待一场庄严的仪式。
林诗雅说明来意后,便开始讲解改制计划。
然而,她的话音未落,便被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夫子打断。
“荒谬!简直是荒谬!”老夫子怒目圆睁,吹胡子瞪眼,“女子入学,已是离经叛道,如今还要改制,岂不是要将我圣贤之道彻底颠覆?”
其他夫子也纷纷附和,指责林诗雅的改制是异端邪说,是huoguo殃民之举。
讲堂里的气氛,顿时剑拔弩张,仿佛一场风暴即将爆发。
林诗雅静静地听着,没有反驳。
她看着这些义愤填膺的老夫子,心中突然涌起一丝悲凉。
她知道,这场改革之路,比她想象的还要艰难。
“诸位夫子,”林诗雅缓缓开口,语气平静,“不知各位对如今的教学有何高见?”
林诗雅平静的目光扫过一张张愤怒的面孔,她没有反驳,反而微微欠身,语气诚恳:“诸位夫子学识渊博,经验丰富,诗雅今日前来,并非要否定传统,而是想请教各位,在如今的教学中,可有何处值得改进?”
突如其来的转变让老夫子们一时语塞。
他们原本准备好了一肚子抨击新式教育的言辞,却没想到林诗雅会如此谦逊地请教。
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像是被戳破的气球,泄了气。
须发皆白的老夫子,也就是宋老夫子,捋了捋胡须,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林状元,你这是什么意思?”
林诗雅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从吴丫鬟手中接过一叠纸,递上前去:“这是我之前任教的书院学生们的成绩单,以及历年来书院的平均成绩对比。还请各位夫子过目。”
纸张在夫子们手中传递,上面清晰的数字对比,让原本还有些喧闹的讲堂逐渐安静下来。
数据不会说谎,新式教育下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育。
一些老夫子不自觉地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仔细地反复查看,眉头紧锁。
宋老夫子脸色阴沉,他翻看着手中的成绩单,手指微微颤抖。
他不得不承认,这些数据确实令人震惊。
他原本以为林诗雅的改制不过是哗众取宠,却没有想到,竟然真的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讲堂里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老夫子们不再言语,他们的目光在林诗雅和手中的成绩单之间来回游移,似乎在权衡着什么。
“叩叩叩——”
敲门声打破了沉默,一个略显胆怯的声音在门外响起:“请问,林状元在吗?我是城南新书院的钱家长……”
钱家长的出现,像是打破了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他身后,还跟着三三两两的家长,他们面色焦急,这些人,都是城南新书院的家长,他们听闻了林诗雅要推行改制的消息,坐不住了。
“林状元,您说的改制,真的能让孩子考上功名吗?”一个穿着粗布麻衣的妇人,小心翼翼地问道,她的声音有些颤抖,仿佛生怕自己的孩子前途被耽误。
“是啊,林状元,我们这些当家长的,就指望着孩子能出人头地,您这改制,我们心里没底啊!”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也跟着附和道,他的声音洪亮,语气中却带着一丝焦虑。
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表达着自己的担忧,像一群炸开了锅的麻雀,嘈杂的声音在讲堂里回荡。
林诗雅看着他们,心中了然。
这些家长,和那些老夫子一样,对新的事物充满了不信任和排斥。
“诸位,”林诗雅提高了声音,她清脆的声音,像一股清泉,渐渐平息了讲堂的喧闹,“我理解各位的心情,我也不会拿各位孩子的未来开玩笑。这样,我有一个提议,不知道各位是否愿意尝试?”
家长们面面相觑,他们对林诗雅的提议既好奇又忐忑,不知道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不如这样,我邀请各位的孩子,来我这里,试用新式教学一个月,一个月后,如果各位觉得不妥,随时可以退出,如何?”林诗雅的声音坚定而诚恳,她眼神中的自信,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家长们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对未来的期盼战胜了内心的不安。
他们纷纷表示,愿意让孩子尝试一下。
接下来,林诗雅便让吴丫鬟将早就准备好的学生名单拿出来,开始挑选学生。
出乎意料的是,当得知可以接触新的教学方法,书院里竟然有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就连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也纷纷举起了手。
其中,周学子也在其中,他悄悄地看了看宋老夫子的脸色,最终还是选择加入了新式教学的行列。
很快,学生们便被安排到了新的教室。
林诗雅并没有直接开始讲课,而是先和他们玩了一些小游戏,活跃气氛。
她发现,这些孩子对新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渴望。
很快,新教室里便充满了欢声笑语。
一连几日,林诗雅都带着学生们进行新式教学。
她发现,新式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开始主动思考,积极提问。
他们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
家长们也渐渐发现了孩子的变化。
他们开始主动询问孩子在学校里学了什么,而孩子们也乐于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
家长们脸上的担忧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欣慰和惊喜。
钱家长看着自己孩子眉飞色舞地讲述着新学的知识,原本紧锁的眉头也慢慢舒展开了。
看着学生和家长态度的转变,林诗雅紧绷的神经也放松下来。
她知道,自己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夕阳西下,林诗雅独自一人回到房间,窗外传来阵阵虫鸣,她疲惫地揉了揉眉心,想要缓解一下连日来的奔波劳累。
正当她准备休息时,吴丫鬟匆匆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
“小姐,宫里来信了。”吴丫鬟将信递给林诗雅,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
林诗雅拆开信封,娟秀的字迹映入眼帘,这是来自慕容复的信。
信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言语,只有一句,“勿忘初心,前路光明”。
林诗雅看着信,嘴角微微上扬,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她将信紧紧攥在手心,目光中充满了坚定和希望。
夕阳余晖透过半掩的窗棂,洒在信纸上的娟秀字迹上,林诗雅细细品味着慕容复的鼓励。
信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是温暖的阳光,穿透了她连日来的疲惫,让她的心中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她紧紧握住那封信,信纸的触感细腻而熟悉,仿佛能传递慕容复的温暖和信任。
她微微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这难得的宁静和温暖。
“小姐,财房的孙财务找您。”吴丫鬟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宁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林诗雅睁开眼,目光微凝
她站起身,信纸轻轻折好,放入袖中,缓步向财房走去。
沿途,书院里传来的书声琅琅,学生们的声音清脆悦耳,仿佛在诉说着新式教学的勃勃生机。
她心里明白,这一切的美好来之不易,她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财房里,孙财务正低头整理着一沓厚厚的账册,手指快速翻动,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听到林诗雅的脚步声,他抬起头,脸上带着一丝难色:“林状元,关于新式教学的财务问题……”
林诗雅微微皱眉,她早就预料到新式教学在财务上的复杂性,但没想到问题会如此棘手。
孙财务将账册递给她,轻声说道:“这新式教学的开支,远超我们的预算,而且很多费用没有先例,我们也不知如何处理。”
林诗雅接过账册,手指轻轻摩挲着粗糙的纸张,心中迅速盘算着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她知道,这不仅仅是财务问题,更关乎新式教学的可持续性。
她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心中已有初步的打算。
“孙财务,你先回去,我会仔细研究这些问题。”她语气平和而坚定,(sep这个词如果是特定名称可不翻译,如果是拼写错误,这里可忽略不计)用信纸折成的小信笺在指尖轻轻转动,仿佛在思索着每一个细节。
吴丫鬟站在一旁,见状轻声问道:“小姐,需要我帮您准备笔墨吗?”林诗雅微微点头,眼睛却始终没有离开手中的账册,全神贯注地研究起来。
她的心中充满了坚定,但新的挑战也让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此时,她的表情凝重,仿佛在为下一刻的到来做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