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到现代米饭不顶饱

第173章 李善长的劝谏

第173章 李善长的劝谏

“不仅关乎改革的顺利推进,更是维系着朝廷的稳定与发展。”

“武将那边,如今对改革多有抵触,你要拿捏好分寸,稳住他们的情绪。”

“他们手握兵权,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局势走向。”

“你要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诚意,又不能让他们觉得朝廷软弱可欺,这中间的尺度,需要你用心去把握。”

“商贾派遣与供销社的建立,同样不容忽视。”

“商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往山西、湖广等地派遣合适人选,不仅能推动煤炭产业、粮食销售等事务,更能借他们之手,将朝廷的经济布局落到实处。”

“供销社的建立,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平价粮食的供应,能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怀,稳住民心。”

“这背后,是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对经济流通的把控,你得时刻盯紧,从人员选派、物资调配到经营管理,每个环节都不容有失。”

“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改革大局。”

“一切顺利的话,大明方能稳步前行,你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呐。”

朱标郑重回应道,“父皇放心,儿臣定当全力以赴。”

“儿臣会谨慎应对武将,精心安排商贾与供销社事宜,每日都会向父皇汇报进展。”

“遇到问题,儿臣也会及时向父皇请教,绝不让父皇失望。”

随后父子二人又就一些细节问题探讨了许久,朱标才带着资料离开。

……

三日后,巍峨庄严的奉天殿内,文武百官身着华丽朝服,按照品级整齐排列。

朱元璋高坐龙椅之上,缓缓扫视一圈后,清了清嗓子,开口道。

“众爱卿,咱深思熟虑,决定派燕王朱棣前往湖广巡视一番。”

“此去,朱棣需监督地方官员,确保政令畅通,吏治清明。”

“深入民间,了解国情民意,知晓百姓疾苦。”

“同时,展示我皇家威严,让百姓感沐皇恩。”

官员们纷纷低头思索,都只当这是一次寻常的巡视安排,旨在整饬地方,彰显皇威。

众人交头接耳,小声议论,不时点头,对皇帝的决策表示赞同。

然而,刑部尚书开济却如遭雷击,原本镇定的面容瞬间失色。

他微微低下头,额头上悄然冒出细密的汗珠,极力保持着表面的镇定。

开济心里清楚,湖广之地暗流涌动,远非朝堂众人想象的那般平静。

他在心中暗自盘算,自己派去湖广的亲信,按照行程推算,大约两天前才刚抵达。

湖广距离南京路途遥远,信息传递不便,快马加鞭也需最少七日,他坚信皇帝此时不可能知晓湖广发生的真实情况。

但此刻皇帝突然派朱棣前往湖广巡视,难道是察觉到了什么蛛丝马迹?一种不祥的预感在他心头蔓延开来,令他坐立不安。

“难道陛下察觉到了什么?可这怎么可能?”

开济的内心犹如惊涛骇浪,越想越害怕,握着笏板的手不自觉地微微颤抖。

他强装镇定,脸上挤出一丝僵硬的笑容,目光却在朝堂上飘忽不定,生怕引起他人的注意。

眼神不时扫过周围的官员,警惕着是否有人察觉到了他的异样。

此时,朱棣已出列领命,“儿臣遵旨!定不辜负父皇嘱托,将湖广之事办妥。”

朱元璋微微点头,眼中满是期许,“棣儿,此去责任重大,切不可掉以轻心。”

“湖广之地,关系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你要仔细观察,认真处理,不可有丝毫懈怠。”

朱棣拱手行礼,随后退下朝堂。

而开济站在原地,心乱如麻。

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可怕的后果,深知朱棣此去湖广,自己在湖广的布局极有可能面临曝光的风险。

那些见不得光的交易、暗中的勾结,一旦被朱棣发现,自己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他在心中默默祈祷,嘴唇微微颤抖,希望自己的计划不要这么快败露,可又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觉得自己即将陷入一场难以逃脱的危机之中。

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既希望一切平安无事,又害怕真相被揭开的那一刻。

随着朝会的结束,官员们陆续退朝,开济满心忧虑地离开了奉天殿。

而李善长未像旁人那般脚步匆匆离开。

他眉头紧锁,站在殿外的汉白玉台阶旁,神色凝重,陷入了沉思。

近些时日,家中就如同一锅被搅乱的沸水,始终不得安宁。

李善长本人,作为朝中元老,思想颇为保守,他坚决反对改革。

在他看来,如今天下初定,历经战乱的百姓们生活困苦,国家的根基尚不稳定,百废待兴,当务之急应是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四个儿子,却因之前被太子朱标召去学习,接触到了新的思想和理念,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原本对父亲言听计从的他们,如今竟一致坚定地支持改革。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李善长深感意外与无奈,父子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争吵愈发频繁。

尤其是昨晚,气氛更是剑拔弩张。

李祺,作为李善长看重的长子,竟提出要与朱棣一同前往湖广巡视。

让李善长心中满是担忧,一方面,他害怕儿子此去会卷入复杂的局势中。

另一方面,他从政治大局出发,认为湖广之行,若改革派势力借此进一步推动新政,无疑会给本就脆弱的局势带来更大冲击。

他担心改革会破坏现有的平衡,引发更多的矛盾和冲突,让国家陷入混乱。

思虑再三,李善长意识到此事关乎重大,不能再坐视不管。

他决定放下心中的顾虑,前往乾清宫面见朱元璋。

他作为臣子,有责任向皇帝坦诚进谏,将自己的担忧和想法如实告知。

于是,李善长整理了一下朝服,深吸一口气,迈着略显沉重的步伐朝着乾清宫走去。

来到乾清宫外,李善长向值守的太监说明来意。

太监入内通报后,很快便出来请他进去。

李善长踏入殿内,见朱元璋正坐在会议桌前审阅奏章。

他上前几步,身姿略显佝偻,却依旧恭敬地行了大礼,声音中带着一丝恳切。

“陛下,老臣李善长有要事启奏。”

朱元璋抬起头来,原本专注于奏章的目光落在李善长身上,脸上立刻露出笑容,起身快步上前扶起李善长。

“善长啊,来,过来坐咱跟前,有何要事但说无妨。”

他的语气亲切随和,说着,指了指身旁的椅子。

李善长谢过恩,缓缓坐下,神色诚恳,目光坚定地说道,“陛下,如今天下刚刚安稳,百姓亟需休养生息。”

“这连年的战乱,让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如今好不容易盼来太平,正是恢复元气的时候。”

“老臣以为,此时推行各类改革,恐非良策。”

“改革必然触动各方利益,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动荡,破坏来之不易的太平局面。”

“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还望陛下三思。”

李善长微微一顿,抬眼谨慎地看了看朱元璋的神色,见皇帝并未露出不悦,心中稍安,遂继续说道。

“陛下您看,昔日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废除分封制,行郡县制,这举措不可谓不新。”

他微微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

“但此举触动了原六国贵族的利益根基,除了秦国本土,其他地方的民众与旧贵族对秦的统治认同感极低,这也成了秦二世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之强盛,横扫六国,可制度改革不当,瞬间崩塌,实在令人警醒。”

“还有那王莽,建立新朝后,急切地推行改制。”

“他的改革看似美好,可不仅未能解决社会积弊,反而进一步激化矛盾,搅乱了经济秩序,最终使得新朝在各方反对声中走向灭亡,改革也以失败告终。”

“如今我大明虽与秦汉新朝不同,但改革之事,仍需谨慎对待,切不可重蹈覆辙啊。”

李善长边说边摇头,神情愈发激动,脸上的皱纹因焦急而愈发明显。

“更有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其出发点本是为了富国强兵,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可变法过程中,由于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这些权贵联合起来极力反对,最终变法难以推行,王安石数次被罢相,变法也只能以失败收场。”

“王安石一片赤诚之心,想要挽救北宋于危难,却因改革阻力重重而抱憾终身,实在令人唏嘘。”

李善长双手微微颤抖,拱手道,“如今我大明,历经战乱,百废待兴,百姓渴望安宁,官员期望稳定。”

“此时推行改革,一旦引发各方抵触,局面恐难以收拾,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

“改革虽有其益处,但若是不顾及当下国情和各方利益,操之过急,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啊。”

“可见改革一事,在民间亦会引起诸多分歧。”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无奈与担忧,说着就起身行跪拜大礼,额头触地,久久未起,仿佛在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局势的深切忧虑,和对皇帝的恳切劝谏。

朱元璋靠在椅背上,静静地听完李善长的话,看着跪伏在地的李善长,若有所思地起身,在房间里不断踱步。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后世对李善长的诸多评价,那些文字记载仿佛一帧帧画面在眼前闪过。

自至正十三年李善长追随自己以来,这人的性情他再熟悉不过,说李善长谋反,在他看来几乎是不可能之事,可这人对权力的看重却是不争的事实。

或许,他今日的劝谏,除了对局势的担忧,也有担心改革会影响到自己既得利益的成分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不可否认,他所列举的这些历史事例,确实值得自己深思。

忆起往昔,朱元璋的眼神中不禁流露出一丝感慨。

李善长早期追随自己时,那是何等的尽心尽力,在大封功臣时,更是夸赞是自己的萧何。

在筹集粮草的艰难时期,战火纷飞,局势动荡,粮草的供应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在他的努力下,大军从未因粮草短缺而陷入困境,为前线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稳定后方时,李善长同样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智慧。

在他的治理下,后方地区百姓得以安心生产,社会秩序井然,为前线作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制定典章制度时,李善长更是殚精竭虑。

他的努力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使得国家的治理有了明确的规范和准则。

这些功绩,一桩桩、一件件,都彰显着李善长的才能与忠诚,绝不能仅仅用看重权力来简单解释,其中更多的是对自己事业的忠诚以及对国家建设的责任感。

朱元璋深知,李善长或许有着自己复杂的政治理想。

同时,李善长深受家族观念的影响,在他的意识里,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便是保障家族荣耀和利益的根本所在。

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族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家族的荣耀得以延续。

如此看来,很难将他的行为单纯地归结为对权力的盲目追逐。

想到此处,朱元璋的脚步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而凝重。

他又想起了历史上那个最终被自己下令诛杀的李善长。

那时的自己,之所以痛下杀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打散淮西集团那庞大的势力。

淮西集团在朝中盘根错节,势力庞大,有李善长这样的领头羊在,他们抱团取暖,权力逐渐膨胀,已然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喜欢朱元璋到现代请大家收藏:()朱元璋到现代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