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再相聚
第二百一十二章 再相聚
初春的晌午,我与原公司合规部经理陆明约在市中心一家安静的粤菜馆。推开包厢门时,他正低头翻看手机里的行业新闻,见我进来便笑着起身:“张经理,哦不,现在该叫张总了!”我摆手打趣:“陆经理还是老样子,合规部‘铁面判官’的架子倒是一点没变。”
落座后,话题自然从跳槽后的适应谈起。我提到新公司的业务重心偏向农村小额信贷,陆明立刻接话:“这两年政策对‘三农’金融支持力度大,你们算是踩准了风口。不过合规压力也不小吧?”他习惯性地推了推眼镜,眼神里透着职业性的敏锐。
随着一壶普洱茶的氤氲热气,对话逐渐深入。陆明提到近期央行发布的《小额贷款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将机构分为A到d四档,直接挂钩业务权限。“你们原来的公司去年评级从B升到A,现在能跨省放贷了,但反洗钱系统升级花了整整三个月。”他感慨道,“合规成本越来越高,但这是行业洗牌的必经之路。”
我接过话茬,分享新公司利用Ai风控模型的案例:“农户的信用评估不再只看流水,连社交网络数据和农田卫星图像都成了参数。”陆明点头:“技术确实颠覆了传统模式,但数据合规才是命门。去年华东一家公司因为违规采集用户信息被罚了800万,你们可得小心。”他随手在餐巾纸上画了个风险矩阵图,“你看,技术红利和合规红线就像跷跷板,平衡点在这儿——”笔尖重重戳在“合法授权”四个字上。
主菜上桌时,我们的话题转向具体业务场景。我提起一桩棘手案例:某养殖户用活体牲畜作为抵押物,但智能耳标监测系统与现行登记制度存在冲突。“这种事我们去年也遇到过。”陆明夹起一块白切鸡,动作从容得像在翻阅案卷,“解决方案是把耳标数据同步到区块链存证平台,既满足物权法要求的‘特定化’,又符合《数据安全法》。”
他随即吐槽起催收业务的“两难”:“现在逾期贷款催收必须全程录音,连语音语调都要合规培训。上个月有个催收员因为说‘再不还款就走法律程序’被投诉威胁,其实这只是标准话术……”我笑着打断:“难怪你们合规部扩编到20人,我们运营部当年可没少较劲。”
餐后甜点时间,对话多了几分感性。陆明谈起某位残障创业者通过小额贷款开便利店的故事:“他的还款记录比很多企业都好,但初期风控模型因为‘健康状况’项亮红灯。后来我们手动调整参数,这才没让算法埋没人性。”他抿了口茶,“合规不是冰冷的条款,而是守住底线的同时创造可能性。”
我深有共鸣,提到新公司推行的“信贷员驻村计划”:“和农户同吃同住三个月,比任何大数据都更能理解真实需求。不过你们合规手册里‘禁止与客户发生非业务往来’的条款,差点让这项目流产。”陆明闻言大笑:“最后不是加了‘特批流程’吗?合规框架要有刚性,但血肉得靠灵活施策。”
结账前,我们聊到行业未来。我预测农村金融市场将出现“省级小贷联盟”,陆明却泼了冷水:“联合放贷容易引发风险传导,除非建立统一的合规标准——比如共享黑名单库但隔离核心数据。”他掏出手机展示刚收到的邮件,“瞧,中国小贷协会正在调研行业分级信息披露制度,或许明年就会落地。”
起身告别时,陆明突然正色道:“你们新推的‘家庭联保贷款’产品,建议把配偶知情同意书从口头确认改为生物识别签署。最近有个判例,妻子以不知情为由成功撤销债务,差点让一家公司赔掉全年利润。”我郑重记下,玩笑道:“这顿饭该算咨询费吧?”他系上围巾走向门口,声音混着风雪传来:“下回你请,记得开发票——合规流程不能少。”
这场午餐对话,恰似小贷行业的缩影:在效率与安全、创新与规范、科技与人性之间不断寻找动态平衡。当我们跨出餐馆,上海的春雨正纷纷扬扬落下,覆盖了秋林百货哥特式的尖顶——那家历经百年风雨的商业地标,此刻仿佛在提醒着:金融的本质从未改变,变化的只是守护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