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苏茂才和离
地动发生将近二十天后,皇城的救灾物资终于上路了。原本南宫长越是打算让颜汐的弟弟颜枳带队的,但因为并州已经被萧北乾的实力占领,这次救灾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所以这次带队的人就要斟酌了。
既不能让别人轻易占了这个便宜,也不能让自己最亲近的人去担这个险。所以南宫长越犹豫许久,最终选了苏茂才这个中立生物。
朝堂上所有人都知道苏茂才是个直脾气,从来不站队任何一个皇子,所以这事交给他,才会将自己的风险降到最少。
而苏茂才这个马大哈,也是在南宫长越提起的时候立马就答应了,根本没想过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幸运的落到他的头上。
不过苏茂才向来有一颗为民请命的心,所以不论这件事有没有坑,他都愿意接下这个任务。
当天上午下了朝堂,苏茂才便满心欢喜的回到自家的小宅子,尽管他的官职已经做的很高了,但因为他过于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从来不收受贿赂,所以日子上过的还是很紧吧。
小小的宅子只有两进,他一下朝便高高兴兴的冲回了内院,跟妻子汇报自己的“好消息”。
“你知道这次去并州救灾的人是谁吗?”
做绣工的李挽月看了一眼他,随后没好气的把手上绣了一半的帕子,重重的放在桌上。
“管他是谁呢!这次救助灾民,你几乎把咱家的存银全掏光了捐上去,我看你过段时间怎么过活?!”
苏茂才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后脑勺,随后嗫嚅道。
“娘子对不起,我只是太过担心并州百姓了,听说这次并州受灾非常严重,至少有三成人的生命或财产在地动中受损,我就想着自己作为朝廷命官,哪怕日子过得紧一点,也该为百姓尽一份力的。
况且我不是还留了十两银子吗?咱最近这半个月稍微过的紧巴一点,等下个月我的奉禄发下来了,咱就不必担心了。”
听了这话,李挽月脸上看不出是喜是悲,她从自己的妆匣里拿出一本小册子,对着上面一点点的念道。
“十两银子?你该不会以为十两银子很多吧?来来来,我跟你念念这个月需要走动的人情。刘家嫡女这月底成亲,这你该不该上礼?孟家嫡孙满月宴,这你该不该添礼?还有下月初吴家家主过七十大寿,我这都不知道该不该去了!”
苏茂才心虚的扣了扣手背,他是真不清楚这些人情往来,前几天一冲动把自家的存款全都捐了,本以为10两银子完全够一家人的生活,却不想人情这些也处处都要钱。
“夫人莫气,大不了我们都别去了。反正只要不去就不需要上礼。”
“你说的倒轻巧!你以为各个官员和官员家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都是这么维持的?对,你把家里的存款全捐了,你是潇洒了,那我和孩子们怎么办?红红和刘家嫡女从小就是姐妹,她出嫁,我们家红红是必定要去的。还有孟家少爷和咱儿子是十多年的同窗,你好意思让他不去的吗?”
苏茂才简直被骂的抬不起头,之前脑子一冲动,完全忘了考虑后果,现在才知道夫人也有夫人的难处。
于是他想了想,便准备把今天的好消息告诉夫人,也算是想办法平复一下夫人的心情了。
苏茂才走到李挽月身边,搂住了她的肩膀。
“挽月,我得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明天我就要带着救灾物资赶赴并州了。”
李挽月听后大为震撼,他原以为自家相公只是有些直肠子,平时做事稍微有一些偏激,但其实脑子是正常的。但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她只觉得,丈夫就是个蠢蛋!
“什么?!你再说一遍你明天要去干什么?!”
谁知苏茂才骄傲的拍着自己的胸脯,洋洋得意的昂起脑袋。
“我明天就要带着物资去救助并州的百姓了!这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等我回来,我会给你和孩子们带并州特产的。”
李挽月气的直抚自己的胸口。
“苏茂才!你真是要气死我不成?!这么好的事,怎么可能会落你头上?”
“但它就是落我头上了啊。”
“蠢货!你当真以为这是好事呢?并州被甘州那个姓萧的给率先占领了,这事早就传到皇城了。所以这次去救灾,一定讨不着好。要不然这么好的镀金机会,为什么会便宜了你?几个皇子都没有让自己的手下去办这事,你就不愿意想想这是为什么吗?”
“救助百姓呢还要考虑这些东西?我带着物资是救灾的,不是去捞金或者挣功绩的,夫人你想这么多做什么?”
李挽月原以为相公把全家财产捐上去已经够离谱了,没想到他还要替别人接这个烫手山芋。
她承认自己是个自私的人,没有苏茂才这样宽阔的胸襟。但她并不觉得自己有错,相反,相公这样的行为,才是难以理喻。
“你真清高啊!我和孩子们不过是你展现自己品格的牺牲品,从来不见你为家庭考虑过。儿子那么大了,依旧难以说亲,你就没想过是为什么吗?还有咱家红红,为什么那么多媒婆都不愿意给她说亲,你不明白吗?和离!我要同你和离!这日子是再也过不下去了。”
苏茂才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自己做的没有任何错处,他既然当了这个官,就为百姓牺牲。
“挽月,别闹了。我们成亲几十年了,这个时候闹什么和离?”
“我可不是跟你闹,这亲我是离定了!一会儿我就带着闺女儿子回娘家,这日子你自己过去吧!”
李挽月直接甩开了苏茂才,回到卧房收拾自己的衣衫了。无论苏茂才在后面说什么,她都不予理会。
这样诡异的氛围持续到了苏红红和苏籍回来,起初他们只以为爹娘是在因为一些琐事吵架,可在弄清楚事情原因之后,苏籍思虑再三,终于在书房提笔,替母亲写下了一份和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