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封泰山乐章之四《雍和》
封泰山乐章之四
古韵祈愿,敬祖情长:《雍和》赏析
雍和
雍和俎豆有馥,粢盛洁丰。
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钟鼓管磬,肃唱和鸣。
皇皇后祖,来一作赉我思成。
《雍和》作为一篇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祭祖祈文,宛如一扇时光之窗,透过它,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对祖先的尊崇之心以及古代祭祀文化的深邃内涵。其以细腻笔触勾勒祭祀的方方面面,从祭品的陈列到乐声的奏响,从祭祀者的心境到对祖先的祈愿,字里行间皆饱含着庄重与敬意,是古代文学与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作。
首联:祭品呈祥,虔敬启祭
“雍和俎豆有馥,粢盛洁丰”,开篇“雍和”二字,似春风拂面,瞬间为祭祀定下了和谐且庄重的基调。在这祥和的氛围里,“俎豆有馥”将我们的目光引向那摆放整齐的祭祀礼器,其中盛放的祭品香气袅袅升腾,弥漫在祭祀的空间,这馥郁的香气仿佛是沟通阴阳两界的使者,带着后人的敬意与思念,飘向祖先的世界。而“粢盛洁丰”进一步强调祭品的品质,洁净的谷物、丰盛的供奉,无一不体现出后人对祖先的虔诚。这份虔诚不仅在于物质的丰盛,更在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每一粒谷物、每一份祭品,都承载着子孙后代对祖先的深情厚谊,期望以此吸引祖先的灵魂降临,欣然享祭。
颔联:和羹表意,虔诚备祭
“亦有和羹,既戒既平”,此联承接首联对祭品的描述,“亦有和羹”如同一幅精致的工笔画,细腻地描绘出和羹这一独特祭品。和羹在古代祭祀中意义非凡,它象征着五味调和,生活顺遂,是祭祀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出现,不仅丰富了祭品的种类,更彰显出祭祀的周全与用心。从准备和羹的过程,我们能感受到祭祀者的专注与投入。“既戒既平”则从祭祀者的心境切入,“戒”体现出他们内心的敬畏,深知祭祀乃庄重之事,需心怀虔诚;“平”则展现出一种内心的安宁与平静,在敬畏中保持平和,以最诚挚的态度对待祭祀,让整个祭祀活动从物质准备到精神层面都充满了神圣性。
颈联:乐声雅奏,祭典和鸣
“钟鼓管磬,肃唱和鸣”,诗人笔锋一转,从视觉的祭品描绘转向听觉的祭祀场景刻画。“钟鼓管磬”,这些古老的乐器在祭祀现场一一奏响,它们各具音色,相互交织,编织出一曲庄严肃穆的乐章。钟的沉稳、鼓的雄浑、管的悠扬、磬的清脆,共同营造出神圣肃穆的氛围。在这和谐的乐声中,祭祀者的吟唱与之呼应,“肃唱和鸣”,他们的歌声饱含着对祖先的敬仰与追思,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是灵魂的低语,在祭祀的上空回荡。这乐声与歌声,不仅增添了祭祀的仪式感,更让整个祭祀活动充满感染力,使参与者沉浸在对祖先的缅怀之中。
尾联:祈愿祖佑,情深化祭
“皇皇后祖,来一作赉我思成”,此联将祭祀的情感推向高潮。“皇皇后祖”,以无比尊崇的称谓,表达出后人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在他们心中,祖先如同神明般伟大,是家族的根基与荣耀。“来一作赉我思成”,则是后人发自肺腑的祈求,他们渴望祖先降临,带来福佑,赐予他们成功与成就。这份祈愿,承载着子孙后代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希望借助祖先的庇佑,在生活的道路上顺遂前行。这一句,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祭祀的核心,让整篇祈文的情感得到升华,使祭祀的目的更加明确,感染力倍增。
总体评价
《雍和》无疑是一篇极具价值的祭祖祈文。其以多角度、全方位的细腻描写,将古代祭祖场景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古人对祖先那份深厚且真挚的情感。从语言艺术来看,用词凝练而精准,寥寥数语便将祭祀的氛围、祭品的特点、祭祀者的心境以及对祖先的祈愿描绘得淋漓尽致;意象鲜明独特,祭品、乐器、称谓等意象相互交织,构建出一个庄重、和谐、神圣的祭祀世界。结构上严谨有序,从祭品的呈现到祭祀者的状态,再到祭祀的乐声,最后以祈愿收尾,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在文化价值层面,它不仅是研究古代祭祀文化的珍贵资料,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祭祀的仪式、习俗和内涵,更是古代文学表达的杰出范例,为我们展现了古人在文学创作上的高超技巧与审美追求,在历史与文学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