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只有退潮后,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陈默双标预警#的热搜丝毫不弱于陈默辣评另外两部电影的热搜。

  别看陈默在娱乐圈人缘好像挺好的。

  可是实际上,看他不爽的人更多。

  毕竟,他每每都能轻而易举地霸占热搜,制造话题。

  很多人巴不得陈默翻车,所以这一波,热度突然这么高,背后必然有人默默推波助澜。

  而且这一波可以说的确把陈默给架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除非他真的同样的阴阳辣评《你好,李焕英》,否则的话,他双标资本家,阴阳资本家的标签一时半会肯定是去不掉的。

  那么问题来了,《你好,李焕英》本身有盛世影业的投资。

  份额虽然只有四分之一,可是也不少了。

  而陈默作为投资人,为这部电影站台是没问题,可是问题在于,他只要敢夸这部电影,那么等同于坐实了双标的名头。

  这不,《你好,李焕英》的首映礼,倒是因此而成为了无数人聚焦的对象。

  倒是《你好,李焕英》剧组的主创们,特别是贾零可以说是如临大敌。

  热度高是好事,但是有时候热度太高却就未必是什么好事了。

  相比起《唐人街探案3》,相比起《刺杀小说家》,虽然《你好,李焕英》也不能说默默无闻,但是显然在很多人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陈默本来还真的没想过通过自己来影响到这部电影,可是架不住计划赶不上变化啊!

  他虽然不意外舆论偏转,但是却也不可能未卜先知。

  《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陈默前世看过,重新再看一遍,如果客观地说的话。

  这部电影谈不上是什么经典之作,优点缺点都是比较明显的。

  从从电影语言来看存在明显缺陷:剧作结构上依赖最后10分钟的反转支撑全片,前100分钟实质是春晚小品式的碎片化喜剧!

  甚至于视听语言停留在电视剧水准,多个场景出现轴线混乱、跳切等基础性错误。

  表演体系也不统一,张小非的沉浸式演出与其他演员的舞台化表演形成很大的割裂感。

  当然了,优点也很明显,那就是的确,算的上是“诚意之作”了。

  只能说这部电影能拿到前世那么高的票房,完全是因为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缘故。

  2021年春节档恰逢疫情后首个观影高峰,就地过年政策催生了“代际亲情”的集体情感需求。

  所以这部电影的成功可以说是特定时空下的文化现象,其艺术成就与票房地位确实存在落差。但客观来说,它既不是某些人眼中的“神作”,也不该被简单贬为“烂片”。

  言归正传。

  终于,大家期待的那一刻来了。

  很多人都很好奇,陈默这一次会怎么评价这部电影。

  现场的观众也好,媒体人也罢,亦或者主创成员们,都看向了陈默。

  他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人群之中的聚焦点。

  《你好,李焕英》首映现场。当主持人把话筒递给陈默时,全场记者齐刷刷举起录音笔,镜头全部聚焦到他微抿的嘴角。

  甭管外界如何评价陈默,双标也好,敢说真话也罢,阴阳资本家也好,观影风向标也罢。

  但是这些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陈默对于媒体记者们而言,那简直就是衣食父母。

  毕竟,他能带来新闻,带来热度,带来流量,至于其他的他们才不会管那么多。

  至于主创成员们,就有些忐忑了。

  毕竟,陈默的嘴毒的时候真的能毒死人,但是如果他的一句夸,却同样的能把死的夸活。

  陈默笑了道:“大家也别问问题了,我直接说吧!”

  “贾零导演处女作,果然很有处女作的样子!

  说实话,从电影人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青涩得像是学生作业,剪辑节奏混乱得像春晚小品串烧,但没关系,最后十分钟的反转足够让观众忘记前面100分钟的平庸。

  如果你要问我这部电影好不好看?我只能说这部电影很好“哭”!

  服化道透着股‘低成本’气息,80年代场景像极了县城影楼的怀旧写真,可偏偏这种‘土味’反而让回忆更真实——毕竟谁的青春不是带着点粗糙滤镜呢?

  这部电影像是一封写给妈妈的情书——只不过这封情书被拍成了电影。

  总结来说,我想这部电影大概是像妈妈织的毛衣——针脚歪歪扭扭,但穿在身上特别暖。

  至于你要问我这部电影是不是一部好电影?

  我想起了最近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情绪价值”!

  比如人们看直播的时候,为什么愿意给主播打赏?因为对方提供了情绪价值,那么电影呢?

  在我看来《你好,李焕英》是一部成功的“情绪产品”,但要说它是“好电影”?那得看你对好电影的定义是什么了。”

  “最后,这部电影的口碑或许不会那么好,但是票房却不会差!甚至有可能成为今年的春节档的黑马!”陈默说完就放下了话筒。

  但是对于记者们来说,却已经完全足够了。

  只是这一波,陈默居然没有说阴阳话,就让他们有些惊讶了。

  首映礼结束之后,果不其然。

  陈默的这番评价在网络上迅速发酵,舆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支持者认为他既点出了电影的不足,又肯定了其情感价值,评价中肯;

  而反对者则坚持认为他避重就轻,刻意淡化缺点,为自家投资的作品站台。

  “呵呵,果然,驰名双标,句句好像都在贬低,可是句句其实都在夸!”

  “谁让这部电影和人家利益攸关呢?”

  “陈阴阳资本家实锤了!一部小品电影还黑马?真以为自己嘴巴开了光了,言出法随?”

  首映礼后的采访中,贾零面对媒体时显得格外谨慎:“感谢陈导的评价,作为新人导演,我确实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电影本身是团队的心血,观众的口碑才是最终标准。”这番回应被解读为对陈默“双标”争议的委婉切割。

  次日,某知名影评人发表长文《当资本裹挟评价,电影还剩几分真?》,矛头直指陈默:“此前陈默用多部电影的犀利辣评,成功的树立了“敢说真话”,不说场面话的人设。

  只能说真的不愧是营销鬼才,他营销自己的人设也是一绝。

  但是说实话,有些失望,近期他接连出席了三部电影的首映礼。

  对《刺杀小说家》《唐人街探案3》这两部电影,进行了犀利的嘲讽式的阴阳点评,可是结果却对《你好,李焕英》这么一部小品电影,给予了明贬实褒的评价。

  利用自己的人设带来的影响力,为自己公司投资的电影站台本无可厚非,可是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他的这种双标。

  对利益无关的电影重拳出击,对利益攸关的电影明贬实褒,这种被资本裹挟的评价,无疑是在消耗他的人设。

  这一次神奇光环褪去,退潮了才发现,原来他也在裸泳!”

  与此同时,陈默的微博下也涌入大量嘲讽留言。

  有网友翻出他此前批评其他电影时的旧帖,与现在他评价《你好,李焕英》的评价对比制作成梗图。

  更是坐实了陈默双标资本家的言论。

  而新诞生的#陈默评分弹性学#话题也悄然爬上热搜。

  陈默一时间大有“人设崩塌”的感觉。

  网友们的反应两极分化——

  支持者认为他的评价中肯,既点出了电影的不足,又肯定了它的情感价值:“看过《你好,李焕英》,人家实话实说怎么了?电影确实技术糙,但就是好哭啊!”

  “虽然没有看过,但是现在就说双标是不是为时尚早?”

  “我寻思着,如果没有前面两部电影的评价,或许他评价《你好,李焕英》早就被曲解成不知道是什么样了。”

  “等电影上映看了再说,暂且不做评价!”

  而反对者则嘲讽他“又当又立”,嘴上批评实则暗捧:“‘针脚歪歪扭扭但特别暖’?这不就是变相夸吗?换别的电影早被他喷成筛子了!”

  “呵呵,资本家的嘴,骗人的鬼,当初《妖猫传》他怎么就没有这么评了?

  阴阳评论,先阴后阳,还是先阳后阴,人家玩的是炉火纯青啊!”

  “你品,你细品:

  《唐人街探案3》:一部成功的商业片,只要你不把它当推理片看!

  《刺杀小说家》:第一遍看不太懂,需要二刷!

  《你好,李焕英》:像妈妈织的毛衣——针脚歪歪扭扭,但穿在身上特别暖。

  前面两部全是先褒后贬,明褒实贬,而后者却是典型的欲扬先抑,明贬实褒!

  学着点,这就叫陈默式驰名双标!”

  更有影评人直接开炮:“陈默的‘情绪价值论’本质是资本话术——用‘好哭’掩盖电影本身的缺陷,让观众为廉价感动买单。”

  一时间,可谓是舆论喧嚣。

  支持者也好,反对者也罢,都在坐等最终的决战。

  那就是春节档几部电影的正式公映!

  毕竟,电影都还没看,你说个鸡儿!

  终于,2021年春节来了。

  2021年2月12日,大年初一。

  几部春节档电影纷纷粉墨登场。

  曹雨作为推理片爱好者,对于目前国内的探案电影第一ip《唐人街探案》可以说是期待已久。

  虽然他不是陈黑,但是对陈默在此前给予《唐人街探案3》的评价还是相当不满的。

  主要是觉得,太贬低这部电影了。

  这个ip的影迷可不少,可以说对陈默不满的人,这些人占据了主力地位。

  而第一批在大年初一就跑去影院看这部电影的人,大多数也都是这个系列的影迷。

  曹雨早早买好了《唐人街探案3》的imAx场次,还特意发了朋友圈:“倒要看看被陈默贬得一文不值的电影到底有多烂!”

  放映厅里座无虚席。开场半小时后,曹雨就皱起了眉头——因为他发现,陈默特么的居然还真的是实话实说。

  甚至于他觉得陈默的评价,都特么的嘴下留情了。

  可以说第三部他的期待感有多高,这会儿落差就有多大。

  推理情节漏洞百出,广告植入生硬得令人尴尬,王保强的夸张表演更是让整个影厅都弥漫着尴尬的气息。当看到“东京热“的谐音梗时,他终于忍不住在黑暗里翻了个白眼:“这特么的就是投资八个亿的定制制作?”

  不过,哪怕是这样,他还是对这部电影抱有期待的。

  毕竟《唐人街探案》第一部的结局部分的大反转,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他还在期盼着,最后能来个反转。

  然而结果却是当Q的身份揭秘之后,他是真的被“惊喜”到了。

  他回忆起陈默说的:“别当推理片看”。

  之前还觉得陈默太苛刻了,可是现在,他突然觉得,陈默真的是客气了。

  所谓爱之深恨之切,之前他有多爱这个系列,这会儿就有多郁闷。

  散场时,周围观众的抱怨声也是此起彼伏:

  “推理部分还不如前两部。”

  “全片最好笑的就是Q的身份揭秘!”

  “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陈默那么吐槽了,太失望了!”

  “陈默说的太特么的对了,简直是我的嘴替了都,我猜了整整两个小时,最后发现凶手是……导演的想象力!”

  “王保强的表演依然稳定!我之前还以为陈默这是在真夸,现在才发现,阴阳大师不愧是阴阳大师,特么的唐仁这个角色真的是十年如一日地聒噪、油腻、低俗,真是……不忘初心!”

  “还有刘浩然的脸还是那么能打!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解读:虽然秦风在这部电影里的智商忽高忽低,但没关系,帅就完事了!”

  “长泽雅美演技炸裂!虽然她的角色动机成谜,但哭戏真的很美,美到让人忘记她为什么哭……”

  “不是,难道没有人觉得,最后‘Q组织’亮相,那Cg质感,让我简直梦回《爵迹》!”

  听着周边的观众的吐槽声此起彼伏,曹雨摇了摇头。

  不管《你好,李焕英》怎么样,可是陈默评价《唐人街探案3》的确真特么的中肯!

  而另外一边,《刺杀小说家》的放映厅,比《唐人街探案3》这边还要离谱。

  “赤发鬼出场像网游Boss战,打完才发现和主线剧情没啥关系。”

  “雷大头全程‘我女儿呢?’的迷茫脸,演得我都替他迷茫。”

  “陈默说‘二刷’是给面子,真相是‘一刷看完想退票’。”

  “特么的你说剧情逻辑傻逼也就算了,关键是台词尴尬的我想抠脚好吧?

  雷大头抡着加特林喊‘人间大炮’时,我悟了:这根本不是奇幻片,是导演用140分钟证明‘只要特效够花,剧情再扯都有人买单’的行为艺术!

  而我特么的居然还真的买单了!”

  “陈默说‘需要二刷才能看懂’太委婉了!翻译过来:第一遍被雷到外焦里嫩,第二遍才能发现导演埋的‘我是神经病’彩蛋!”

  与此同时,另一家影院里,当《你好,李焕英》的片尾字幕滚动时,放映厅里的灯光缓缓亮起,许多观众仍坐在座位上,低头擦着眼泪,或是沉默地回味着最后的反转。

  有人小声嘀咕:“陈默那句‘针脚歪歪扭扭但特别暖’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前面那些碎片化的笑点,现在想想全是为了最后十分钟的刀子做铺垫。”

  有观众红着眼睛说:“特么的陈默说这是针脚歪歪扭扭的毛衣,但没人告诉我这件毛衣这么扎心啊!”

  “说实话,前面看的的确稀碎的像看春晚小品,不过最后的10分钟反转,明明知道丫的故意在煽情,可我特么就是想哭,而且也想妈妈了!”

  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掏出手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

  一位网友发帖道:“刚看完《你好,李焕英》,现在眼睛肿得像核桃。陈默的评价一点没毛病——技术上是糙,但情感冲击力太强了,最后反转直接把我刀傻了!”

  这条帖子迅速被转发,评论区里挤满了共鸣者:“同感!前面觉得就是普通喜剧,结果最后十分钟直接哭爆!”

  “陈默说‘好哭’真是客气了,这特么是‘好哭到崩溃’!”

  随着《唐人街探案3》,《刺杀小说家》,《你好,李焕英》三部电影的上映时间拉长,关于三部电影的评论也开始发酵。

  有影迷将三部电影的观众实时反馈截图对比:

  #《唐人街探案3》#话题下满是“推理拉胯”“广告尬出天际”的吐槽;

  #《刺杀小说家》#则被“剧情稀碎”“特效救不了逻辑”刷屏;

  而#《你好,李焕英》#的热搜下,虽然也有“镜头语言生涩”的批评,但更多是“哭到口罩湿透”“后悔没带纸巾”的情感共鸣。

  舆论的风向开始微妙转变。此前嘲讽陈默“双标”的网友中,不少人悄悄删掉了梗图,转而发问:“所以……他其实只是实话实说?”

  一位影评人连夜修改稿件,在专栏中写道:“必须承认,陈默对三部电影的预判精准到可怕——他用‘别当推理片看’点破《唐探3》的投机,用‘需要二刷’暗示《刺杀小说家》的混乱,而对《李焕英》的‘毛衣论’,恰恰揭示了商业电影中技术缺陷与情感价值的辩证关系。”

  请收藏本站:。笔趣阁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