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第234章 发现宝贝

这时候,了尘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接着说道。

“以前听我们观里的老道士讲,道观里也有藏经阁。

战乱的时候,大家担心那些珍贵的经书被毁,就把它们藏在了楼板夹层里。

张震,要不我上去看看,说不定在这楼板夹层里,也能找到点好东西呢!”

张震对了尘的运气向来深信不疑,闻言,他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期待的光芒,说道。

行,那你上去仔细找找,希望能有意外收获。”

了尘应了一声,脚尖轻点楼梯扶手,身姿如燕般敏捷,瞬间便消失在了一楼的视线之中。

动作行云流水,尽显超凡身手。

张震苦笑着摇了摇头,目光扫过这略显陈旧的一楼空间,旋即开始仔细探寻所谓的密室痕迹。

他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前前后后反复搜寻,甚至连楼外那片杂草丛生、荒芜已久的空地都仔细排查了一遍。

然而,一番努力过后,现实却如同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依旧一无所获。

张震满心失望,正打算招呼众人收工,想着趁着天色尚早,前往库房那边碰碰运气。

恰在此时,藏书楼三楼的窗户里骤然传来了了尘的呼喊声:“张震,快来看,这是什么?”

难道真让他找到了?张震闻言,心脏猛地跳动了一下,一抹惊喜瞬间涌上脸庞。

看来,果真让了尘发现了不同寻常的东西。

他脚下生风,三步并作两步,朝着楼上飞奔而去,每一步都踏得急促而有力。

三楼之上,了尘正稳稳地蹲在地上,手中拿着一块刚刚掀起的地板。

张震快步上前,低头一看,只见地板之下填充着不少已经微微发黄的纸张。

有些纸张上隐约露出墨迹,边缘处还残留着细细的线头。

谁能想到,竟有人以这般隐秘的方式,将这些珍贵的藏书保护在了地板之下。

张震的心情再度如汹涌的潮水般澎湃起来,他的双手微微颤抖着,轻轻伸出手,从那暗格之中拿出一本边角已然卷曲的线装书。

这本线装书的封面以古朴的深褐色纸张制成,岁月的侵蚀使其边缘处磨损严重,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

封面上用苍劲有力的楷体写着《天工开物笺注》几个大字,字体虽因年代久远而稍有褪色,但依旧难掩其神韵。

纸张质地细腻,却又透着一股坚韧,触摸上去,能感受到微微的粗糙感,那是岁月沉淀的痕迹。

张震小心翼翼地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混合着纸张陈旧气息与墨香的味道弥漫开来。

书页上的文字是工整的小楷,字迹娟秀,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着书写者的用心。

仔细看去,这些文字并非仅仅是《天工开物》的原文,旁边还有密密麻麻的笺注。

笺注部分对原文中关于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诸多细节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释。

比如在提及古代纺织工艺时,详细描述了不同织机的构造、操作方法,甚至精确到了每个部件的尺寸,如“腰机之轴,长三尺有五寸,径三寸,以坚木为之……”;

在讲述金属冶炼时,对各种矿石的产地、特性以及提炼过程中的火候控制、化学反应等都有着细致入微的记录。

如“炉甘石与铜相和,炼之,待其色转赤,方可得锌铜合金……”。

这些笺注不仅丰富了原书的内容,更像是一把钥匙,为张震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科技文明深处的大门。

张震凭借自己对古籍的了解,初步判断这可能是个珍贵版本。

《天工开物》初版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也就是“涂本”,是由宋应星的同学涂绍煃资助刊印,采用江西竹纸印刷,外形典雅坚固。

但因历经战乱,流传数量稀少,眼前这本显然不是涂本。

还有清代早期书商杨素卿刊刻的“杨本”,为节约成本用福建低劣竹纸印刷,还去除原书鄙视蛮夷的内容、添加行业发财秘诀,传播性不强,留存数量也少,从纸张和内容严谨性看,也不像杨本。

民国时期收藏家陶湘刊印的“陶本”,以日本菅生堂版本为底本,重新翻画插图、调整章节体例、修改错别字,可手中这本书的插图明显保留着古朴的风格,并非重新绘制,所以也不符合陶本特征。

这个笺注本很有可能是某个民间学者或藏书家,依据初版涂本进行笺注后私下刊印的版本。

这种带有个人见解笺注的版本,往往融入了注者独特的思考与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在古籍市场中,普通的《天工开物》现代重印本价格亲民,售价多在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而像这种带有笺注且年代久远的古本,若是流入拍卖市场,保守估计起拍价至少在数十万元。

一旦遇到对古籍版本学有深入研究、热衷收藏珍稀古籍的藏家,最终成交价突破百万元也并非不可能。

地板之下藏书可不少,张震激动的额头上见汗,双眼放光,小心翼翼地一一拿起书籍开始鉴定。

他的手指微微颤抖,每一本都仿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无尽的价值。

在将几本古籍轻轻放置一旁后,张震的手再次探入暗格深处。

当他的指尖触碰到一本稍显厚实的书卷时,一种异样的触感传来。

他缓缓抽出,只见封皮材质古朴,似是用上等的宣纸多层裱糊而成,因年代久远微微泛黄,边角处磨损得更为明显,甚至有几处已经绽裂。

封面上并无书名题字,仅有几处淡淡的墨痕,像是曾经有过标识,却被岁月无情抹去。

张震心跳陡然加快,凭直觉他感到这本非同寻常。

轻轻翻开,一股独特的陈旧气息扑面而来,内页纸张质地细腻,隐隐透着一种温润之感。

他的目光落在第一页的文字上,刹那间,呼吸都为之一滞。

那熟悉的字迹,灵动飘逸又不失刚劲,竟是脂砚斋的批注!

再仔细端详内容,批注与他所熟知的《红楼梦》版本有着诸多微妙却关键的不同,所批之处对人物性格的剖析更加深入,对情节背后的隐喻揭示得更为透彻,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红楼梦》别样解读的全新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