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爹是嘉靖二月风似剪

第579章 七世之运

坐在上面的朱载坖听着徐阶要推荐张居正去南京任这个大学士兼南直隶总督时,他也是一点都不意外的。

张居正在徐阶心目之中的份量,也不仅仅只是他的衣钵传人那么简单,更多还是他未来徐家的依仗。

只要有张居正在,徐家哪怕是将来再也没有出一个能够支撑起门面的家主,但依然还是可以顺遂平安二三十年的。

所以,为了培养和提携张居正,徐阶也是不遗余力的。

甚至从某些层面来说,张居正在徐阶心目之中的重要性,比他的亲儿子徐璠都要重要上几分。

朱载坖淡淡的嗯了一声,又端起了身前刚刚换好的一杯茶水,轻轻的喝了一口,并未表示出同意或反对的意见。

李春芳等人在听到徐阶要推荐张居正去南京的时候,他们也是坐不住了。

李春芳立刻抢在徐阶话音刚落之时,对着朱载坖一拜。

李春芳道:“臣建议可由礼部尚书高拱担任南京内阁大学士兼南直隶总督之职。”

接着李春芳也开始说他的理由了。

李春芳道:“高拱有经济之才,担任过大明联储的主席,也担任过吏部侍郎,知晓官吏考核的方式方法。而且他还有有治理京师特区的为官经验。王爷此番要重振南京风气,梳理南京百年来的积弊,臣以为高拱最为合适!”

朱载坖听着李春芳推荐高拱,也没觉得有惊讶。

甚至朱载坖都猜到李春芳为何会如此积极的推荐高拱。

众所周知,以高拱如今的位子只需一步便可以登临内阁,他是犯不着在这个时候为求进步,将自己外放到南京任这个看似位高权重的南京内阁大学士兼南直隶总督。

要知道一个政治家要想在政治上有所成就,有所抱负,就必须紧靠在权力核心之处。

否则就算在地方上,取得了再大的成就和抱负,那也仅是一隅之功,称不上是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千秋功业。

而且一旦离开了权力中枢,看似是拥有了更多的自主之权,但其实真要办什么事的时候,还是要处处请示朝廷的。

要不然,朝廷不理解他在地方上的作为,将他在地方上的操作方式,当做了一种危险的行为。

那么到时候,不仅事情难以办成,自己可能还会身陷囹圄,而无处辩白。

所以一个真正有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的人,是绝不会想着离开政治中心,去到地方上历练的。

这种被外放出京之后,想要再回来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

万一再有人趁着他离开的时间,在皇帝跟前说了他的坏话,揭了他的短处,万一皇帝又真的被说动了,相信了这些坏话,和被揭出的短处。

后果可是相当严重的。

所以,如果现在高拱要是知道李春芳在文华殿里不遗余力的推荐他去南京,保准会恨死李春芳的。

而李春芳之所以会这么做,朱载坖也洞若观火。、

李春芳就是想将高拱支出京师数年的时间,然后他再趁着这段时间的经营和谋略,将徐阶取而代之,成为新一代的内阁话事人。

但如果高拱还在京师,并且也入了阁。

即便是徐阶像严嵩一样告老离开了京师,他顺位的成为了内阁首辅,但由于高拱这位强势的内阁成员存在,也不见得他将来的处境会比现在的徐阶好到哪里

要知道现在的徐阶可是管不住他的。

所以李春芳也很担心在徐阶之后,在将来原本要属于自己的时代里,自己的身边也出现了一个不受控制的内阁成员,没事就跟自己唱唱反调,没事就想着拉拢其他的内阁成员,跟自己扳手腕。

这种痛苦他是真不想经历的。

因此李春芳必须未雨绸缪,先一步将高拱安排出来,为自己接下来的数年的幸福时光打好基础。

朱载坖看着李春芳拜下的姿态,他能明白李春芳的危机感,也能理解李春芳野望。

毕竟作为一个可能会执掌内阁牛耳的政治家,有谁会愿意在自己的内阁里,放一个不听话的阁员,跟自己过不去呢

但不得不说李春芳说的这些推荐理由,也确实很让朱载坖心动。

虽然朱载坖一开始属意的人是赵贞吉,可是在李春芳说出的这些理由,以及高拱这些年锻炼出来的政治能力,他确实要比赵贞吉合适的多。

朱载坖放下手中的茶盏,目光又留在了袁炜和严讷身上。

朱载坖又问道:“袁先生和严先生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袁炜和严讷对视了一眼,本来他俩也想积极的推选一人,以做臂助。

可是在徐阶和李春芳接连推荐之后,他俩才蓦然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什么值得信任和值得推荐的政治盟友。

而且由于他俩的升迁还是靠为嘉靖皇帝写青词,才获得的青睐,被嘉靖皇帝拔擢到了内阁里面充数。

所以在比起根基深厚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徐阶,以及同样是靠写青词平步青云,但又是状元之才,出身跟脚又在裕王府的李春芳。

他俩加起来都不如人家的小腿粗,而且这段时间以来,嘉靖皇帝对青词需要也不如以往那么的旺盛。

所以有时候他俩在内阁之中就显得异常尴尬,不过万幸的是,不管是闭关的嘉靖皇帝,还是现在监国的裕王爷,对他俩也都没有过高的期望。

因此袁炜和严讷也是有各自的自知之明,他俩明白自己是属于那种没有根基的内阁大学士,一旦权力核心发生突然的变动,他俩百分百是要被清理出局,给别人腾位置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袁炜和严讷,自然也不会自作聪明的瞎推荐人,以影响朱载坖的观感。

袁炜和严讷两人齐齐一拜,“臣等以为徐阁老和李阁老两人推荐的人选,不管是张居正,还是高拱都极好。所以臣等二人没有其他可推荐之人。”

朱载坖淡淡的嗯了一下,“两位先生所言极是,张居正和高拱都曾是本王府中的侍读先生,此二人的品行能力,孤也是非常认可的。”

“但南京的位置只有一个,孤不可能让他俩同时而去,所以,还必须得有个决断。这样吧,内阁准备一下,过几天赶在冬至之前,召集六部百官公布朝廷设置南京内阁大学士兼南直隶总督的决策。到时候,孤再请示陛下圣裁。”

徐阶等人听到朱载坖这句话后,也都不由遗憾的松了口气。

但与此同时,朱载坖也没有结束这次的谈话。

朱载坖道:“既然决意要在南京设置内阁大学士兼任南直隶总督的职位,那么胡宗宪之后的浙直总督自然也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

“所以在胡宗宪传任京师兵部尚书之后,赵贞吉自然也不用继任提拔为浙直总督,以影响南京方面的行政管理。因此关于赵贞吉的新任命,诸位先生有何看法”

徐阶和李春芳等人也思索了一下。

怎么把赵贞吉给忘了呢

要知道当初的赵贞吉可是跟李春芳一起安排到了裕王府那边任职的,现在李春芳贵为内阁次辅,赵贞吉却只是一个地方巡抚。

虽说人生的际遇各有不同,也不能简单的相互比较,但是赵贞吉在浙江这些年的成绩也是可圈可点的,人家作为胡宗宪的副手,也为东南剿倭做出了突出贡献。

现在要变更南京乃至整个南方地区的行政体系,赵贞吉肯定也不能再留在东南了。

要不然他在那里的位置,不就尴尬了吗

而且他还是裕王府的旧人,于情于理,也不能冷落处置的。

是必须给人家安排个好位置。

这时候铁了心要送高拱去南京的李春芳,他对着朱载坖又是一拜道:“臣以为可暂将升任赵贞吉为右都御史,让其熟悉一段时间朝廷的事务,待到合适机会,再做他任。”

李春芳的这句话虽然没点明这个“他任”到底是什么任,但在场之人都不是傻子。

所有人都清楚高拱不管去不去南京,他在礼部尚书的位置上都不会太久,这个时候李春芳推了赵贞吉一把,无疑就是为了加速朱载坖或嘉靖皇帝的决策。

让他们尽快决定高拱的去留,同时他也能获得赵贞吉的友谊。

毕竟追忆起往昔,两人可是一同到了裕王府,这样的缘分和情谊,在加上现在李春芳临门一脚的鼎力相助。

将来的赵贞吉若也从礼部尚书的任上扶摇直上到了内阁,他岂能不会与李春芳站在一个立场,成为李春芳在内阁之中的臂助

所以,李春芳的这个提议,简直就是一个无比高明的阳谋。

不仅让徐阶等人挑不出错来,就连坐在上面的朱载坖也忍不住暗自赞叹。

果然在原来历史时刻之中能做首辅的人,在这个历史已经发生变动的时空里,照样也没有失去半分的政治水准!

而且朱载坖也一直担心李春芳和高拱在将来的政治格局之中发生激烈冲突。

如果真的能让李春芳作为一个稳定且富有手段的内阁首辅,帮朱载坖解决一些前期的执政问题,那么这也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可若是让他和高拱发生了宿命般的碰撞,导致朝野内外纷争不断,内斗不止,这无论是对朱载坖而言,还是对大明而言,都不能算是好事。

因为后面的大臣可都是会学习前辈的。

所以严格的论起来,大明朝的党争,其实就是源于嘉靖朝的严党与清流之间的斗争。

他们以为自己斗倒对方之后,大明就可以按照他们各自理想的形态发展出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大好未来。

可是他们忘了在严党倒下的那一刻,他们的内部就开始发生分裂和抗衡了。

徐阶成为了李春芳,高拱要搬开的政治对手。

徐阶之后,李春芳又成了高拱和张居正要搬开的政治对手。

李春芳之后,高拱又成了张居正要搬开的政治对手。

如此往复下去,大明最后陷入到无休无止的利益党争之中,也是一种政治必然。

所以为了不让未来的大明陷入到这种后浪要拍死前浪的政治恶斗,朱载坖必须得有作为。

不能让这种趋势成为未来。

否则后患无穷!

朱载坖看着李春芳,他点点头道:“李先生的这个提议不错,孤会请示陛下圣裁,给赵贞吉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今天的事情就先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忙吧。”

聊完了这些正事,朱载坖就打发着徐阶,李春芳等人离开了。

徐阶和李春芳等人听到朱载坖的这句话,心里又是忍不住的松了口气。

他们还以为到了这个时候,正事谈的差不多了,朱载坖应该会提一提李然的事情。

但没想到朱载坖具体提都不提,这着实让人意外的同时,也忍不住松口气。

毕竟,他们这个时候也没想好怎么回应李然的罪过。

徐阶等人立刻一拜:“臣等告退。”

接着他们好像也怕是朱载坖反悔似的,连忙的就出了文华殿。

朱载坖看着四人离开的背影,也不由微微摇头一笑。

果然这些人精都不好管理呀!

不过朱载坖也不在乎这个事情,因为他和嘉靖皇帝是完全不同性格和不同际遇的人。

嘉靖皇帝年轻的时候,虽有杀伐之心,但奈何身边无人可用。

哪怕是他在大礼仪之争的时候,打死了几个言官,在后来又杀了一个首辅,他依然不是那种杀伐果断的雄主。

而且,随着他的年龄增长,嘉靖皇帝也越来越在乎世人对他的评价,因此在他执政后期,几乎也是不杀人的。

哪怕在原来的历史时空之中,他被海瑞指着鼻子臭骂为“嘉靖嘉靖,家家干净”,他都没杀了海瑞,就足以证明嘉靖皇帝是一个爱护名声到骨子里皇帝。

但可惜,他这般爱惜的名声,在他的身后依然还是没有得到世人的肯定。

而且像这种情况要是在朱元璋和朱棣身上,像海瑞这样的耿直之人,敢这么不要命的骂皇帝,先别说会不会当场砍了他,就是他的上司同僚和亲朋好友都得瑟瑟发抖。

所以由此推论,嘉靖皇帝和朱元璋,朱棣那样的雄主比起来,他就是那种聪明有余,杀伐不足之人。

这样的皇帝虽然可以将朝廷和天下都玩弄于股掌之间,但绝对难有大的作为。

但朱载坖就不同了,朱载坖深知立威的重要性,也深知意志统一的重要性。

他现在能跟人好商好量,那是因为他现在还不具备“定于一尊”的至尊之位。

若是让他有了至尊之位,那么将来他要轰轰烈烈的对大明进行一场不吝于“重塑肉身”的改革之时。

他必然也会像某位前超级大国的老大哥一样,将上上下下不听话以及疑似不听话的人都给清洗一遍,防止这些人在朱载坖进行改革之时,窜出来妖言惑众,扰乱民心!

所以朱载坖也很清楚,自己的将来必定是毁誉参半的,但是为了大明永续,为了中华自强,就算他被未来的人描述为屠夫恶魔,他也在所不惜!

毕竟有些事就是那么一两代人的责任和勇气,若是这一两代人什么都不做,还指望未来的人可以做,那么这大概率是痴心妄想。

因为从历史就可以看出,未来的人只会更难做,否则王安石和张居正折腾了那么久,何以又会以身败名裂的结局而名誉扫地呢

所以要想改革成功,不能只靠一时的强臣,还得有人敢做对“自己人”下手的秦孝公!

否则大秦哪来七世之运

——————

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