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新的历史篇章!
看着朝臣们的样子,朱元璋内心冷冷一笑,随即站起身来,负手踱了几步道:“虽然刘三吾罪大恶极,但他所言南北之异,恐怕是在场不少人共同的看法……”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面面相觑,俱是不敢否认。
对此,朱元璋也没介意,继续道:“自石敬塘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已有四百余载,虽我大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然南北分离已久,隔阂已固,实难消弥。”
“如今,我大明定都应天府,与北方相隔甚远,难起到弥合南北的作用,咱想着,若是将都城北迁,一者能密切与北方的关系,二来也促进南北交融,捏合南北关系,因此,为了弥合南北,咱决定,迁都!”
迁都这话一出,大殿里登时鸦雀无声。
朝臣们哪会想到,正说着科举舞弊,朱元璋却突然跳转到“迁都”上了,他们一时间反应不过来,彼此张望,俱都哑口无言。
可稍一缓神,当即就有官员跳出来反对。
“陛下,迁都乃国朝大事,断不能妄下决断啊!”
“陛下,北方经异族统治多年,诸事凋废,民心不向。将都城北迁,怕于我大明朝纲不利啊!”
“是呀!陛下,万一迁都后发生动乱,岂不更加剧了南北冲突?”
………………
出来反对的官员不少,成分五花八门,有浙东派系,有淮西派系,还有不少出身湖广、江西的官员……
除了北方官员外,大多数人对迁都的态度,都是抵制的。
道理很简单,都城离自己的势力范围越近,越有助于自己施展权柄,都城北迁,除了有利于北方官绅外,对其他人都没有好处。
再往小处说,大多数人都已住惯了应天,在应天府里安家置业,这时迁都,他们也得跟着搬家,岂不伤财耗力?
眼看反对声势颇大,朱元璋并没有独断专行,道:“此事暂不急着下定论,诸位爱卿且回去审慎考量,待得下次朝会再行议论!”说着,他大手一挥,便宣布散朝。
他倒走得干脆,可奉天殿里依旧纷扰喧闹。
众朝臣俱是一脸不情愿,摇头叹息非议着。
有说北方气候寒冷,他们这些老骨头熬不住多久的。
也有说北方风俗习惯与南方大不相同,搬过去吃住不惯的。
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各种稀奇古怪的借口。
总之,众人的意见都是反对。
不过迁都之事毕竟还只是个提议,目前尚未有决断,朝臣们虽有议论,却也没闹出太大风波,毕竟,当下里还有件更重要的事,值得朝臣们操心。
科举!
舞弊案坐实,科举的结果,自然不能做数。
次日一早,朝廷便发布公示。
公告中宣布了对这次舞弊案犯的处置结果,同时还宣布了另一件大事——朝廷将于十日后,重新举行一次科考大比。
这次考试,由太子朱标组织出题,朱元璋亲自监督阅卷。
为了减轻考生负担,这次重考,将不再区分会试殿试,而是将这两道程序合二为一,只考一场。
对于这次重考,考生们自然无比重视,特别是那些落榜举子,更是如此,有机会重来一次,怎么也不能再错过了,因此打一收到消息,所有举子都忙碌起来,准备迎接这场大考。
……
在匆忙的准备中,十日之期很快到来。
这一日,贡院大门重新开启,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举子,再一次背上考箱,提着考篮,熙熙攘攘地进入贡院。
先接受搜身,而后入龙门、进考场。
再是领考题、进号舍,放好东西后,便开始审题作答……
一应流程,考生们在前不久已经历过一次。
这次有了经验,自然驾轻就熟。
便在这按部就班、波澜不惊的气氛里,科考顺利完成。
考试结束,便等着成绩出炉。
有朱天子亲自监工,再加上朝堂上下齐心协力,这次科考的阅卷工作也进展神速。
两日之后,礼部南墙之上,便再次张贴出榜单。
金榜题名日,几家欢喜几家愁。
这一次,轮到国子学的新学弟子们欢喜了。
一眼望去,皇榜上尽是国子学的新学弟子。
方孝孺、杨士奇、黄观、马君则等人,自都名列前茅,其余新学弟子也
大多排名前列。
最后一统计,本科共录取进士一千人,其中国子学新学弟子,就占了近八百人,余下的两百名额中,南方举子一百二十余人,北方举子近八十人,比例大抵为三比二。
虽然这一次,北方举子的录取人数依然是最少的,但他们却很高兴,这可比上次颗粒无收强多了。
而且这次科举,终于实现了分科取士。
要知道,南方考生在进士一科上优势巨大,分科取士的推进,势必会削弱其优势,这对北方举子来说,无疑是巨大利好。
从洪武十一年,国子学开始改制;至洪武十三年,朱天子宣布科举改革,再到今年,历经两次科考后,皇榜名单终于不再是进士一科独大,而是五科并举。
历经四年,分科取士终于真正落实。
而这一创举,不光只惠及北方举子,更叫天下读书人明白一个道理——时代变了,一篇文章定终生的旧式科举,已然成为历史!
当然,为了向世人宣誓决心,朱元璋也花费了不少心力,他甚至将贯穿整个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三魁,彻底取缔。
自此以后,再没有状元、榜眼之说,只有五科进士头名的“五魁首”之说,显然,这是将科学、工学、户学等抬到与明经同等地位。
而此次科举,这三科更是招录了四百余人,将近占总人数约半,无怪乎一些老儒看榜后,当场流泪不已。
……
国子学内,新学弟子们正肆意欢庆。
眼看这热闹场景,陆羽终于长舒口气。
“这次赢了吗?”
他在心中问自己,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虽说那些顽固不化的老酸儒还没有彻底肃清,但儒家若是终究会慢慢没落,历史将翻开崭新的一页,而这一页,便由他陆羽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