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正旦之后,所有衙门都为科举之事忙碌了起来,而诸衙门之中,当属翰林院对科举最上心。
大明的翰林院位于东长安街南侧的青龙街上,与宗人府、吏部门对门,这么好的位置,不是因为它有多重要,而是朱老板为了方便让翰林们给自己念书,所以才把翰林院设置的离宫门近一些。
这个在大明后世很是显贵的衙门,在当下的洪武年,可没多么重要。
朱元璋是个实干家,对于读书人,他其实并不十分重视,在他看来,那些饱学之士,未必能干实事,因此,提拔重用官员时,他从不优待翰林。
对此,翰林们很有意见,在他们眼里,天下至理全出自圣贤书,而他们苦学多年,深谙圣人之道,自然是这世上最优秀的栋梁之材。
朱元璋不识人才,只能说明他是个有眼无珠的大老粗。
心有怨气,这些翰林们自不会对朱元璋有好脸色,因此,洪武一朝,翰林院一直盛产“直臣”,仅次于专门喷人的都察院。
此刻,翰林院中,几位首脑正凑在一起,商谈着什么。
廨舍值房的大门紧闭,门口还有人值守,想也知道房内正在商谈要事,不为外人所知。
这间值房的主人乃是翰林学士刘三吾,参与商谈的另外几人有侍读学士董伦、文华殿大学士张溥、文渊阁大学士朱善,这四人,便是翰林院的四大首脑。
此刻刘三吾正看向另外三人,沉声问道:“诸位,科举事关重大,考官人选干系直接影响科考成绩,咱们可得牢牢抓紧了,当下那考官人选可有消息了?”
他目光逡巡,最终落在文渊阁大学士朱善身上。
朱善立马站出来说道:“已经将考官人选呈报上去,想来陛下也不会更改,若不出意外,考官都是我们自己人。”
朱善幽邃一笑,神情很是自信,之所以这般自信,倒也是有原因的,实在他这文渊阁大学士,权势颇大。
这一切,还要从胡惟庸说起。
在罢免丞相,废除中书后,朱家父子便将所有政务一肩挑。
工作量陡然大增,朱元璋这工作狂魔倒还扛得住,可朱标却是压力巨大。
每每处理完当日奏章,朱标便累得腰酸背痛,脸色发白,看情形,他勉力支撑着实辛苦。
朱元璋心疼儿子,又想起陆羽所说,历史上的朱标本就是累死的,他就更担心了,思来想去,朱元璋开始研究创建一套全新的辅政体系。
起先,他设立了春夏秋冬四位辅政官员,想以这四辅官制度取代宰相。
只可惜,理想很美好,现实却是一摊乱麻。
四辅官都是起于农家的老儒,除了淳朴没有别的长处,从政经历更是没有,甚至连官话都不会说,根本没法和朱元璋沟通,因而只坚持了一年,这项制度便宣告失败。
在这之后,朱元璋又于洪武十四年底,宣布了新的辅政改革,他仿效宋制,在朝中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由这些大学士帮助处置政务。
这项改革才刚刚开始,几名大学士的职权极大,而负责科举琐事,上报考生名单的,便是这位文渊阁大学士朱善的职责。
此刻,听了朱善的话,刘三吾满意点头,他又看向其他人,朗声叮嘱道:“今年的科举,是改革科举重启后的头一遭,如此干系重大之事,落到咱们手中,等若是天上掉下块馅饼来。”
说着,他目光一狠,咬牙道:“这一次,绝不能录取那些新学生员,只要这次能够成功,咱们便能借机向陛下要求,取消分科取仕。”
此言一出,其他几个学士都面露欣喜。
唯独文华殿大学士张溥一脸忧心道:“可是……若做得太过……陛下会不会怀疑?”
他朝其他几人望了一眼,将话说得更清楚些:“如若真是新学生员一个都不录取,陛下难道瞧不出是有人搞鬼?”
侍读学士董伦却一脸义愤:“怕个什么?咱们禀公评判,又非刻意偏袒,陛下能怀疑啥?那些个新学生员,明明自己荒于学业,岂能怪到咱们头上?”
他们提前商定的
计划,正是要尽可能择“贤”取仕,而那些耽于新学的仕子,自不在他们的评判标准中。
董伦的话,激起刘三吾点头赞同道:“孔孟之道才是圣贤之说,只有习读圣人之学,方能配得上进士之名,新学那些人算个什么?他们不读圣贤书,难道还想中进士?”
他将拳头一捏,颇有决心道:“这些人,一个都别想中!”
“不错!”
文渊阁大学士朱善也站出来,点头赞喝:“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陛下的想法,让他瞧瞧,所谓分科取仕压根就是无用的东西,这玩意早在唐朝就被废除,陛下却还当个宝贝,岂不荒谬至极?”
董伦也说道:“咱们可并非有意蒙蔽陛下,咱们这是将分科取仕的弊端摊开来,叫陛下看个清楚。”
他眼神随即一敛,握拳道:“只不过……稍稍动用些手段罢……”
改革之后,科举需考核诸多新学科,新学生员自然极富优势,而此刻四人所谋划的,却是要让新学生员一个都考不中进士。
如此逆势而行,当然不简单,少不了要动用一些隐晦手段。
“大家务要切记,这次是恢复科举后的第一次大考,朝廷上下所有人都盯着呢!陛下多半也会派出锦衣卫严加提防,咱们若想成事,务必要做得干净踏实,莫留下破绽,否则……”
董伦向其他人望一眼,满脸的慎重:“锦衣卫的手段,大家可都是知道的!”
剥皮实草,抄家灭族,这些都是能想象到的恶果。
另外两名大学士脸色一紧,显然因联想到锦衣卫而心生恐惧,唯独刘三吾一脸狂热,似不惧怕那锦衣卫。
走上前去,刘三吾将拳头狠狠攥紧,仰面朝天,闭眼祈祷,一副卫道士模样:“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为了圣教,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天下至理,我们必须这么做,宁可错杀也不能放过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