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求速死醉剑书生

第一百八十章 平辽策

当天夜里,杨帆入宫,将胡惟庸、陈宁、涂节、赵庸被诛杀的消息,告诉了朱元璋。

朱皇帝很淡定,甚至还问杨帆道:“咱准备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四处学士,杨帆,你可有推荐的人选啊?”他似乎根本没有将胡惟庸四人的死讯放在心上。

杨帆却心中一动,他明白大明未来“内阁”的雏形,已经初现端倪了,杨帆轻声说道:“臣对朝廷的官员不甚了解,不过,臣听说有一位叫做吴伯宗的大人,为人才华横溢,刚正不阿,因为得罪了胡惟庸,被贬黜出京城,这位吴大人或许可为学士。”

“吴宗伯的确是个好人选,礼部的侍郎邵质,翰林学士里面有个宋讷,都是不错的人选。”

朱元璋负手而立,示意杨帆与他一起出武英殿走走,此时他的心情不错,脚步都比往日轻快许多。

只听他轻声说道:“咱决定废中书省,将中书省之权柄分到六部去,你觉得如何?”

杨帆暗暗苦笑,您朱老板打定主意,将中书省废除,他怎么看重要么?

斟酌了一下,杨帆说道:“自古丞相的权柄过大,制衡君权,而今除宰相,陛下的政令可畅通无阻实施,乃是一桩好事。”

顿了顿,杨帆继续道:“不过有一件事,臣想提醒陛下,否则不吐不快。”

朱元璋的眉毛一挑,他就知道杨帆肯定有别的话等着他,挥挥手让杨帆尽管说。

杨帆清了清喉咙,道:“陛下而今设立的四处大学士,应当是用以咨政,这一点从三位大学士的官职就能看出来,陛下裁撤中书省,将权柄集于一身,可陛下,未来大明的君主,不会各个如同您一样。”

杨帆深吸一口气,说出了担忧:“陛下是马上皇帝,身体强健非常人能比,您在时,这四位大学士所在的机构就是一咨政结构,未来陛下您将大明交给后人,这机构的权势必将逐渐膨胀。”

朱元璋建立的咨政机构,便是未来大明的内阁,而内阁首辅在历经百余年的变革后,俨然成为另一个名称的“丞相”,甚至比当初的丞相集权更加严重。

听到这话,朱元璋的眉头微微皱起,杨帆的话给他提了一个醒,这咨政之机构创建的初衷是好的,不过,朱皇帝显然将后续的皇帝,与他自己相提并论了。

朱元璋的体力充沛,精力旺盛得可怕,光是这一点,哪是后来的皇帝能比的?他背着手,说道:“你觉得,咱后继的继任者无法压制那些个大学士?朝中有开国功臣之后在,那些个功勋武勋还压不住几个小小的文官?”

杨帆沉默了片刻,他总不能说永乐之后没几年,“土木堡战神”会将大明的武勋给送了七七八八吧?

“人间事都是此消彼长,残元早晚都要灭亡,纳哈出亦不会是我大明的对手,到天下平定之后,治理天下终究是要文官的,故这诸位大学士所在的机构,肯定会成为未来大明的核心。”

朱元璋看了杨帆一眼,笑了:“杨帆,咱以为你去了顺天府几年就改了性子,未曾想骨子里是一点没变,这事儿你心里想了很久了吧?说吧,你可有什么建议?”

杨帆微微一笑,说道:“建议不敢说,不过,臣觉得未来这入内阁之人,不可一味从翰林院等地选拔。”

朱元璋的脸色一冷,说道:“不从那些地方选拔,你要从哪里选拔?”

杨帆不急不缓地说道:“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然陛下选拔大学士,多出自编、检、讲读之官员,这些大人们学问自然是一等一的好,但是,这些大人却缺少从基层历练的经验,如此长久下去,咨政会有偏颇。”

杨帆的意思很明白,这内阁未来的人选,需从下面一步步走上来才能了解百姓的情况,才能真正成为大明的柱石。

朱元璋若有所思,道:“此事咱会再斟酌斟酌,杨帆,关于辽东的事你回去考虑了那么久,可有方略?”

说起此事,杨帆来了精神,道:“臣已经写好了方略,不过没有带在身上,臣愿意向陛下说一说臣的‘平辽策’。”

“平辽策?你好大的口气啊,纳哈出屯兵金山,号称拥兵二十万,你能平了?”

杨帆微微一笑,道:“所谓事在人为,臣之平辽策第一步,便是陛下您设立辽东都司,以军事来统御我大明所占下的土地,此时,我大明在辽东根基未稳,想要以寻常的方式来统御很难。”

朱元璋没有任何的反应,这一点,杨帆想的与他想的倒是不谋而合。

“第二步,以卫所站稳脚跟之后,便要就地屯田,效仿魏国公在顺天府与山西之事,解决当地驻军的粮草问题,同时,迁移百姓往辽东,设立屯田点。”

杨帆侃侃而谈,那些方略已经在杨帆的脑子里面过了多少回,就算不看,他也能对答如流。

“屯田日久之后,当地的百姓也日渐安稳,便可以对纳哈出用兵,而纳哈出所控制的地方,有三路女真,以及众多的部族,在与纳哈出激战间,可拉拢这些部族与女真。”

朱元璋背着手,仔细听着杨帆的计划,道:“拔除纳哈出之后,你又将如何?在当地设立土司,让女真代为掌控当地的部落?”

杨帆嘴角上扬,道:“这土司制度不过是权宜之计,臣的第四步,便是针对海西、野人、建州三部女真,女真狡诈贪婪,对大明无半点敬意,有好处便站出来归附,没有好处便反叛,唯有将其彻底根除,方能以绝后患。”

听到这里,朱元璋有些诧异地看了杨帆一眼,道:“你要将女真灭族?”

他并不觉得,这小小的女真族有杨帆说得那么可恶,但听上去,杨帆对女真的忌惮与痛恨,尤甚于纳哈出。

杨帆微微颔首,道:“对,臣愿意前往辽东,用十年时间平辽东,灭女真!”

朱元璋盯着杨帆,调侃道:“咱怎么觉得,你平辽东是假,灭女真才是你真正的目的呢?”他有些搞不懂杨帆了,他当然搞不懂,因为只有杨帆知道,那女真未来会是明朝的心腹大患。

杨帆脸不红气不喘,道:“平辽是真,灭女真也是真,这二者并不冲突。”

朱元璋挥挥手,说道:“你去坤宁宫吧,皇后要见你,至于你出镇辽东的事情,咱明天再给你一个答复。”

待杨帆离开之后,朱元璋方喃喃说道:“十年……放他去辽东十年,当真行么?杨帆啊杨帆,咱可以相信你么?”

杨帆这平辽策要十年时间,十年后整个辽东若是顺利平了纳哈出,则杨帆就要成为辽东第一人。

这般身份与功绩,若是杨帆生了反意,大明怕是要伤筋动骨,所以,朱元璋要等明日才能做出决定,在坤宁宫,杨帆迎来了人生最大的转折。

坤宁宫,马皇后的气色相较于上次与杨帆见面,好了许多,他一见杨帆便笑容满面,好像见到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高兴。

“这些日子,你与毛骧办案辛苦,心火大,本宫做了些爽口的菜,多吃点。”马皇后拉着杨帆落座,招呼侍女们上菜。

杨帆道:“娘娘,您的身体如何了?吕先生给您用药多日,可有什么效果?”

马皇后笑眯眯地说道:“本宫一把年纪了,到了这个岁数身上总有些毛病,吕先生诊治得好,药按时吃,身子爽利不少,京城里面最近乱得很,有些勋贵家的家眷来宫中,左问一遍又问一遍,都想知道什么时候事情才能安定。”

杨帆也不藏着掖着,说道:“娘娘,这案子少说还要十天左右,判刑处死的,抄家流放的都要一一安排,十天都是少的了。”

马皇后微微颔首,道:“本宫听说,陈宁有一子名为陈孟麟,你这次办案可见到他了?”

陈孟麟?

杨帆稍作回忆,道:“娘娘不说我都忘记了,是有这么一个人,娘娘您认识?”

马皇后一声叹息,说道:“陈孟麟这孩子过得很苦,他为人敦厚良善,几年前因为劝说陈宁不要结党营私,被陈宁打了一个半死,差一点没命,从那之后便一蹶不振。”

“本宫在他小的时候见过他几次,多好的一个孩子,生生被他爹连累,本宫知道这是朝廷的事情本宫不应该插手,可陈孟麟有才华有品德,若是就此被处死,太可惜了。”

杨帆沉吟片刻,道:“臣明白娘娘的意思了,这件事臣并不知晓,既然知道了自当禀明陛下,为陈孟麟求一条生路,正好臣有意往辽东去,手边缺少得力之人,便求陛下开恩让他随我去辽东。”

马皇后喜笑颜开,连连命人快些上菜。

二人又闲聊了一阵,杨帆便开门见山,道:“娘娘,您今日找臣过来,应该不是为了陈孟麟一件事吧?”

马皇后盛了一碗汤,放在杨帆的面前,道:“老四前几日说要去北平就藩,本宫心里不放心,怕他一个人照顾不好自己,可是转念一想,他身边还有燕王妃照顾,本宫也就放心了,你年长老四好几岁,如今却孑然一身,辽东苦寒身边又没人照顾……”

杨帆笑了,说道:“娘娘,您忘了红薯?

她照顾臣照顾得很好,您不用担心。”

马皇后摇了摇头,说道:“红薯是侍女,岂能与妻子一样?杨帆,你年纪也不小了,本宫想给你说一门亲事。”

杨帆本来想要拒绝,可是对上了马皇后那殷切的目光,他只好硬着头皮,道:“娘娘请说。”

马皇后这才露出笑容,道:“本宫有一女,名婉儿,受封安庆公主,这孩子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杨帆闻言吓了一跳,喊道:“娘娘要为臣与公主说亲?这,这岂能行?陛下知道么?太子殿下知道么?”

朱元璋不点头,马皇后能说这件事?

马皇后微微一笑,道:“陛下自然是知道的,你在胡惟庸旧宅护驾,救了陛下性命,这是天大的功劳,便是将公主许配给你,天下谁能说什么?至于标儿,他视你如肱骨,还会反对?”

朱元璋遇刺之前对公主与杨帆结亲,还是比较抵触的,可是被杨帆救了之后,立刻改变了主意,主动与马皇后提起此事,让马皇后从中撮合。

杨帆苦笑,说道:“娘娘,臣今年二十有六,公主殿下才十八岁,年龄相差得有些大,臣觉得不合适。”

马皇后拍了拍杨帆,劝说道:“你这孩子怎么竟说胡话?这满朝公卿迎娶的女子别说相差八岁,便是相差二三十岁的也有,何况你的品貌当属一流,不要妄自菲薄才好。”

说着,马皇后眸子一转,道:“何况你要去辽东,山高路远,身边没有人照顾怎么行?你与婉儿在一起,本宫也能放心。”

马皇后劝说了好久,杨帆终究是挡不住马皇后的劝导,道:“娘娘,蒙您与陛下看得起杨帆,若是杨帆再推辞就是不知好歹,不过婚姻大事毕竟是一辈子的,臣觉得还是提前与公主殿下见上一见。

若是殿下觉得杨帆不合心意,与她无法相守走过一生,杨帆绝不勉强,若是殿下觉得杨帆不错,杨帆亦不会推辞,您看可好?”

马皇后松了一口气,她真怕杨帆一根筋不答应,她笑着说道:“好,过两日你选个时间休沐,本宫为你安排一下。”

在坤宁宫又待了小半个时辰,杨帆才告辞离开。

当杨帆离开之后,马皇后对着宫殿里的屏风后面,喊了一声:“出来吧。”

屏风后施施然走出一少女,一袭浅粉色的衣裙,面若桃花眼若星辰,正是安庆公主朱婉儿。

这位安庆公主在历史上并未留下闺名,世人只知道她的封号而已,关于母亲要给自己挑选亲事这事儿,安庆公主其实之前有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