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土地兼并
“而且开海禁还能够延续我大明国祚!”
这句话一出,朱标顿时神色一变,连忙叫道:“杨先生,住嘴,我大明江山万年不朽,哪里需要延续什么国祚!”显然他是怕杨帆这句话触怒朱元璋,所以才连忙叫停。
“殿下,这句话你自己信吗?”对此,杨帆翻了翻白眼,看向朱标道。
朱标顿时无言,而朱元璋在沉默了一会儿才说道:“昔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现在又在哪呢,哪里有什么万年的江山,咱又不是听不进去忠言,标儿你不必如此,杨帆你有话就直说吧!”
“陛下、殿下,你们是否思考过,历朝历代王朝灭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既然朱元璋都这么说了,杨帆自然也不会客气,直言问起了王朝更替。
两人虽然不明白杨帆为何突然问这个问题,朱标仍想了想,回答道:“历朝历代灭亡最大的原因,在于官吏腐败,一个贪官污吏会连带着带坏整个地方的风气,就以山东曲阜来说,那山东布政使袁泰与孔府孔家勾结,多年来纵容七十二士绅,做了多少坏事?”
朱标的回答不出杨帆预料,因为朱标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儒家教育,教授他的老师也都是这么说的,他自然也不会怀疑。
朱元璋的目光深邃,他没回答杨帆的问题,而是直接说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方才殿下说王朝灭亡源自贪官污吏,官员腐败不堪,这固然是对的,不过也只是一部分原因,真正的原因,其实陛下知道,只是懒得说罢了!”
“真实原因?”朱标有些不明所以的望向朱元璋道。
“难道你有办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朱元璋从一个乞丐成为了皇帝,再加上他治国这么多年,哪里还不明白,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土地兼并。
他费大力气,派出杨帆前往山东推行黄册的编纂,还让杨帆在山东试点“摊丁入亩”,其根源,就是要防止土地兼并在大明过快地蔓延。
没错,强如洪武皇帝也仅仅能通过政策,延缓这种兼并的速度,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既然无解,何必要说话来?
“土地兼并吗?”听朱元璋这么一说,朱标顿时深思了起来。
“为何开国之初,最容易出现盛世呢?这一方面是因为能建立新朝的都是雄主,如陛下您这般勤政爱民,雄才伟略。”
杨帆这话说得朱元璋有些得意,不过杨帆没有半点吹捧的意思,朱元璋的确是一位雄主。
“另一方面,是因为开国之前,天下大乱混战不断,死了无数的人,人少土地多,百姓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自然容易出现盛世,而到了王朝中期,随着人口不断膨胀,矛盾也就出来了。”
杨帆走到武英殿悬挂着的大明地图前,指着地图说道:“人口不断增长,而勋贵士绅不停地兼并土地,就如同淮西勋贵在凤阳,孔家在山东那般,若不是陛下您是开国君主,后来的君主哪怕是太子殿下继位,要动他们谈何容易?”
朱标眉头紧锁,杨帆这话说得不好听,却是大实话,朱元璋若是不在了,那些淮西勋贵与孔家盘根错节的势力,谁还能动得了?
“百姓没有了活路,手里更没有安身立命的土地,这才有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黄巾军,有了‘天街踏遍公卿骨’的黄巢,才有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揭竿而起。”
说着,杨帆更是面露一抹哀色,道:“当初臣在山东曲阜,拿了孔家与七十二士绅后开堂审案子,来报案的百姓数以千计,他们人人都有冤屈,人人都被侵占土地、剥削欺负,若是在乱世,这些百姓更没有办法,最终只能拼一把,你不让我活,那你也别想活了。”
随着杨帆的叙说,朱元璋也露出了追忆之色。
“你这话说得不错,当初咱若是有一块土地安身立命,有一口饭吃,何至于去造反呢?”
“是呀!若是能有口饭吃,即使再有野心家的推动,百姓也不会去造反的,归根结底是他们吃不上饭了。”
说着,杨帆在大明的疆域图上用手划了一圈,道:“然而,在当今的这个时代,最旱涝保收的挣钱方式
莫过于种地,赚了钱就想买地,人的天性便是如此,即便是陛下也无法阻止勋贵与士绅兼并土地,毕竟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来执行。”
“既然如此,堵不如疏,要想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现阶段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人给迁出去。”
杨帆手掌挪动,指了指大明南边的那一片空白区域,道:“您请看广东与云南以南的地方,云南以南有安南,而广东以南是南洋,南洋之上有许多岛屿和陆地,这些都是无主之地。
若是大明将百姓迁移过去,未来,这些地方都是我大明的疆域,这样也能延缓人地矛盾的爆发,岂不是一举两得?”
朱元璋盯着杨帆手指所指向的地方,没有说话,不过从他思索的神情来看,明显,朱皇帝很感兴趣。
杨帆继续说道:“而且那些勋贵士绅大肆兼并土地,就是想着收租子坐享其成,人多地少,你不租,自然有的是人租,故而他们收的田租都很高,可是一旦人口迁移出去了,人少地多,为了吸引佃户来租种,只能减少田租,他们花钱买来的土地,总不能一直空着吧?也需要人来种才能创收。”
杨帆的办法,为朱元璋、朱标打开了一个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新思路。
的确,人多了就移民,将多余的人口迁移到海外去,不就行了?而且他现在不就是这么搞的吗?
移民山西的人口,去填补湖广,他还在家乡凤阳,也迁移了十几万人去充盈凤阳,想要将凤阳打造成繁华之地。
朱标心有疑虑,道:“海外土地虽广阔,但杨先生所说的‘南洋’诸岛上也是有土著的,百姓去了那边人生地不熟,又毫无战力,岂不让他们送死?”
杨帆微微一笑,提醒朱标道:“殿下,难道您忘了上次臣在牢狱之中,与殿下说的话了?移民,可不止迁移的是百姓,还有诸王呀!”
朱标稍一回忆,顿时想起来了。
当时在亲军都尉府的大牢里,杨帆曾经提议,将诸王分封出去,避免大明内部生乱。
朱标一声惊呼:“莫非先生之前就已经预想好了?”
身在牢狱却能料想到几十年后的事情,杨帆的深谋远虑,令朱标震惊。
不过杨帆根本没有想那么远,他当时单纯是因为知道“靖难之役”,才提醒朱标最好将诸王分封出去。
毕竟,杨帆那时候以为自己要死了,随口提了一下,没想到现在用上了。
朱元璋闻言若有所思,道:“分封诸王,再将国内多余的百姓转移出去,这一环连着一环,大明不说存万世,但怎么也能多延续个数百年。”
朱元璋何等敏锐的雄主?杨帆一番话如同拨云见日,让朱元璋意识到,杨帆不止是一把快刀,还是一个治国的人才!
朱元璋的心头一直积压的心事有了对策,不禁面露笑意道:“杨帆,你说得对!市舶司不能禁,若因为浙江明州的市舶司被倭寇洗劫,便彻底海禁,我大明的威严何在?我大明的未来万世江山怎么办?”
从朱元璋的反应就能看出来,他已经认同了杨帆的“移民方略”。
不过这方略要实施,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商队出海下南洋,到大明开展移民,或许朱皇帝自己都看不到实施的那天。
但这不影响朱元璋的热情,他兴冲冲地对杨帆说道:“杨帆,听你这么说,咱已经下定决心,不再禁海了,不过明天的大朝会,那些中书省与其他各部的官员,肯定会提海禁的事情,你明日也上朝吧。”
当初朱元璋开海禁,一方面是因为方国珍的余党和倭寇时不时的来扰乱大明,让他不得厌烦,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官员的忽悠,让朱元璋觉得海外都是不毛之地,禁了也没什么,但杨帆的话却给他打开了新的思路。
杨帆会意,上前一步道:“陛下放心,臣会‘说服’诸位大人打消全面开海禁的念头。”
锦衣卫为内官,杨帆自从担任锦衣卫指挥使后,就再未登上朝会,此时还怪想念的。
有了杨帆上朝,朱元璋能省去不少的力气,他懒得跟那些大臣耍嘴皮子。
“要让他们心服口服!”朱元璋叮嘱道:“你的想法那么
多,明日大朝会全都说出来,当众说给百官听听,让他们知道海洋里面的财富,让他们知道大明之外的广阔天下!”
朱元璋被文官愚弄,心里早就憋着一股子气,可他贵为皇帝,也不能直接下旨训斥那些文官,那样的话天下人都知道,他朱皇帝被愚弄了。
这时候,就该他手中的“快刀”杨帆出场了。
听到朱元璋这么说,杨帆体内沉寂已久的“作死之魂”,再度蠢蠢欲动,莫名地有种兴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