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出生路来点猪头肉

第三百六十七章 武备废弛

蓝玉冲动归冲动,可是有些时候也是能听劝,无非就是不改而已。

冲动的时候想要主动开口,但是被徐辉祖拦下之后,蓝玉也反应过来自己要是多嘴肯定挨骂,那就瞬间老实下来。

朱允熥饱含深意的看了一眼徐辉祖和蓝玉,蓝玉讪笑着,而徐辉祖还是面无表情的,好像一切也都没有发生改变。

“朝廷不准备北伐,只是军事上的事情还要准备。”霍嬗就开口,“凉国公,你北上去大宁,与燕王、宁王合议布兵等事。”

蓝玉喜笑颜开的上前,“臣领旨。”

朱允熥笑了起来,说道,“宁王善谋,燕王也有军略,你又是大将军。你们三个凑在一起,朕就怕各有各的想法、谁也不服谁。”

蓝玉立刻开口说道,“陛下,臣少年之时就随先开平王四处征战,追亡逐北、南定云贵,臣不敢比肩中山王、开平王,也自负大将之材。”

不要说徐辉祖、傅友德了,就算是耿炳文、郭英等人也忍不住捂脸,但是这就是凉国公蓝玉的性格。

藏拙什么的是不存在,他一直都是什么都说。以前朱标为太子的时候,蓝玉敢当着朱标的面说朱棣有帝王之气等等。

朱允熥没好气说道,“还想着要封王呢?和中山王、开平王相比,你还要再想想!朝中诸将,无非就是宋国公、颍国公以后能如此。”

傅友德立刻跪下,激动不已的说道,“陛下,臣虽有薄功,不敢受此圣恩!”

蓝玉又要急了,大明追封威望的目前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以及沐英,开国六国公中现在也就是冯胜还活着,看样子也是要死后封王。

至于说常茂是开国六国公之一,但是大家也都知道那是怎么回事。而李善长的话,那就算了吧,他的爵位早就被废黜了。

而傅友德何德何能,难道就是因为他平定了云南?

看到蓝玉又要急,朱允熥就笑着看向蓝玉,想要开口的蓝玉就瞬间闭嘴了。真要是不闭嘴,肯定是要挨骂了。

虽说一直都是在和傅友德‘争风吃醋’,也是自诩功劳并不比傅友德差,但是蓝玉也是明白傅友德的功劳确实不小。

傅友德能封王,那我以后也能封王!

无非就是现在傅友德岁数大,再加上这几年陛下有意在拔高傅友德的地位,所以才会一次次的在一些场合给与他更多的显赫地位。

但是看看实际的情况,现在的傅友德虽然看似威望不断的在加高,只是他已经许久没有率军出征了。

也别说率军出去征战了,他手里甚至没有半点兵权,不要说和蓝玉相比了,就连李景隆、徐辉祖等人,这一个个的手里都有不少兵权。

仔细想想看如今坐在龙椅上的这位,他的一些做事风格和洪武皇帝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洪武皇帝是非常霸道的,也根本没有什么弯弯绕绕,有些时候就直接定罪、废黜,甚至是没有什么罪名的话也可以找点罪名给安上。

但是如今的这一位就不一样了,他最喜欢的就是惠而不费的做法,不只是对勋贵如此,对宗室实际上也是这样。

被高高挂起、挂在一个难以下台的位置,到时候就算是心有不甘,也只能配合着皇帝继续将一些戏唱下去,要不然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朱允熥也不管蓝玉、傅友德等人想些什么,他还有自己的一些安排和计划,那也都是要紧事。

“魏国公,你再去陕西一次,随晋王巡边。诸多皇叔为塞王,此前就藩后,各封地兵源、将士不足,朕心里一直颇为担忧。”

徐辉祖自然也明白这些事情,虽然大明的塞王不少,可是目前为止并非是所有的塞王都到了真正的封地。

说到底就是一些封地比较偏僻、荒凉,也十分靠近边塞,所以当地的财政无法支撑一个藩王的供用,而且也担心兵力不够导致藩王被鞑子击败等。

毕竟供给给藩王的供用,基本上都是直接从地方州府划过去,而不是说从国库调。

朱允熥继续严肃说道,“边关卫所、要塞,好好去查一遍,朕也知道好些将士都是跟着皇祖父过江,辗转各地,去看看如今他们过的如何。”

徐辉祖小心谨慎的说道,“陛下,若是最初那些老卒基本都岁数不小,按理来说都已经除役,也都该颐养天年了。”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跟着老朱过江的那些老兵,就算当初只有十四五岁,现在也都六十多了,肯定也是除役了。

“划分军户,很多都是就地耕种。”朱允熥开口说道,“这些老兵也都是有功,苦寒之地没人愿去,可酌情抽调一些老卒其余诸子回荆襄。”

朱允熥的话也是让徐辉祖等人面面相觑,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回应才好。

按照大明的卫所制度,在籍的军户肯定就是在卫所服役,他们的家人也都是在卫所生活。

至于现在直接将一些老兵除了服正役的子嗣抽出来,其实就是在充填荆襄一带的人口。

陛下在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就抽了周王等人的三护卫,调来调去之后,就变成了屯田卫所去了荆襄。或者是在大运河沿线,让一些老兵可以安家落户。

这肯定是一些优待了,只是对于一些老兵来说,这也算是让他们不得不分家。

而对于徐辉祖这些勋贵们来说,他们看到的是朝廷现在是在有意识的削减一些军户的人数,现在让更多的人成为民籍。

这,简直就是在削弱大明的战斗力啊。

哪怕是将一些老兵除军籍,或者是将原本馀丁抽走,那也是在削弱着大明的兵源储备。

毕竟按照卫所制度,军户的主要的义务,便是出一丁男赴卫所当兵,其余的子嗣为馀丁。

而按照大明的一些规矩,是正军服役,至少要有一名馀丁随行,以助其生活。

因为由于军户负担沉重,故多给田地,且正军免全部差役,而在营馀丁及原籍下的一丁亦可免差役,以保障其生活并供给正军之生活。

现在皇帝这么一做,看似是减轻了馀丁的压力,但是正军的压力就在变大。而且多子嗣的军户,可能也是得到了足够多的好处。

徐辉祖谨慎说道,“陛下,这样一来,可能的会有军户偏袒子嗣,军中恐多有老弱。”

徐辉祖的担心是人之常情,军户世袭且比较苦,所以一旦有机会成为民籍,说不定一些军户之主就要偏心了。

让一些老弱病残、不受待见的子嗣留在军中服役,其他的子孙成为民籍,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傅友德也连忙说道,“陛下,臣以为魏国公所言非虚。真要是如此,我大明军力必然衰弱。”

暂时不打仗,这件事情大家可以理解,大明这么些年陆陆续续也都是一直在打仗,无非就是战事的规模有大有小罢了。

暂时的停一停大家也没意见,可是如果是主动的削弱大明的军事实力,这些勋贵们肯定会着急,这就是在削弱他们的利益了。

而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明也确实没有到需要主动削减兵源的程度,大明还没有因为军事的因素导致财政困难等等。

“朕也知道这么做必然会有一些事端,只是不打仗的话,养这么多人做什么?”朱允熥就反问道,“打鞑子,打完鞑子再去打哪里?高丽还是安南?”

北边的蒙古人已经是强弩之末,境内的各种割据势力早就被彻底消灭,大明现在放眼望去确实根本没有什么敌人。

朝鲜可能是敌人、安南或许也可以出兵去征讨,但是打下来那些地方的话,治理起来会不会有难度?

而且那些地方的话打下来了,会不会对大明有足够的好处?高丽苦寒、偏僻,安南瘴气多,而且民风也比较彪悍,这都是不太容易管束的地方。

朱允熥看着徐辉祖等人,继续问道,“就是打下来了安南,朝廷现在还需要这么多卫所吗?尤其是内陆卫所,真以为朕不知道很多卫所有些废弛?”

这一下徐辉祖等人也无话可说了,边关的一些卫所还是精兵强将,可是内陆的不少卫所现在确实是武备比较废弛。

现在不要说去打一些硬仗了,这些内陆的卫所就算是去剿匪可能都会比较吃力。

军改是迟早的事情,朱允熥也没有打算一步到位,也没有觉得现在的大明就适合义务兵、军人职业化等等。

只是他也同样不觉得现在的大明需要这么多的卫所,尤其是有些内陆的卫所,他们的一些职能自然也是需要有一定的调整和改变。

“这些事情先和你们知会一声,以后再来商议打完了大仗之后再去变动。”朱允熥继续开口说道,“到时候先选几个卫所试一试,再看看成效。”

先透露口风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在真正的一系列战事结束后再选择几个试点,那也是有必要的。

朱允熥做事还是希望比较稳定有序的推进,而不是说想要一下子就将事情给办成,他也知道那样做不容

易,风险也非常大。

既然皇帝都已经将话说到了这个份上了,徐辉祖等人自然也不好反驳,因为这不是立刻就要去做的事情,大家还是可以比较安心。

虽然老朱设定的一系框架、政治体系等等会继续沿用,但是朱允熥想要改革的地方可不少,这些也都是需要徐徐推进,这也是急不来的事情。

不过不管怎么说,先提前通个气,免得到时候看似猝不及防、让大家手忙脚乱,到时候可能就会因此一些不必要的内耗了。

朱允熥看向耿炳文,说道,“你去太仓,一应事务多看顾一些,待船队出海后再回来。”

耿炳文立刻领命,“臣遵旨。”

太仓那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也都知道越来越多的货物、将士在集结,就是为了大明第二次的大规模远航,以及第一次尝试国家性的正式海外外交。

自然也包括需要进行海贸的正规化,总不能是一大群将士提着刀枪去和人做贸易啊。

出海的时候自然会有一些高级将领坐镇,也会有些中低级的文官随行。

但是现在在太仓也需要有身份的勋贵去坐镇,先前是让常森在坐镇,但是他的身份到底还是差了些,现在就需要长兴侯耿炳文了。

这本身就是一个开国勋贵,另一个身份就是朱允熥大姐的公公。哪怕是一些骄兵悍将,面对耿炳文的时候也不会多说什么了。

等到这些勋贵离开,朱允熥问道,“大和尚,你说这些勋贵们是不是舍不得手里的兵权?”

道衍直接回答说道,“陛下,勋贵本就是以武事起家。真要是没了战事、没了兵权,他们只怕很快就要失去朝中地位,会被文官们欺凌。”

夏原吉不太高兴的看了一眼道衍,他到现在都不理解这个大和尚同僚的立场,这到底是文官呢,还是说属于勋贵那一派的。

道衍可不管那么多,继续说道,“陛下,臣以为勋贵如今手里并无兵权,无非就是有了战事可以领兵出战。”

“五军都督府还是强势,兵部在五军都督府面前说话都不敢大声。”朱允熥就笑着说道,“这样也好,现在大明还不该武备废弛,接下来必然还有大战。”

朱允熥的话让道衍和夏原吉都愣住了,从陛下先前的一些言论来看,他们都觉得陛下是要减少军事行动,开始一门心思的内政。

可是现在再看看,陛下还是有四处征战的心思,甚至很有可能还是一些大规模的战争。

只是这一切好像也不用特别奇怪,他们一直在朱允熥的身边,自然也了解这位皇帝有着远大的抱负。

如果单纯的只是一些内政等,显然不会让皇帝满意。历史上的那些留下无数功绩的皇帝,哪一个不是文功武治?

与其期待着陛下会废弛武备,还不如想想看怎么样让陛下将市舶司的职权还给文官系统,这看似还是一个可能性更高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