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北原终定
“他娘的,别打搅老子睡……你说啥?陛下要见俺!”
原本还想要重新躺回床上,继续睡觉的王斗,在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充满血丝的双眼猛地睁大,不敢置信。
王斗仔细观察,就在他的床边站着几个男子,分别穿着不同颜色的官服,有红有绿。有人耐不住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还在用手掩着鼻子。
虽然因为屋子里光线昏暗,看不清其中的配饰细节,从中区分具体的品级职位,不过都是自己远远比不上的大官人。
再联想到自己之前是坚持到了兵部、递交了讯息才睡着。
眼前多半是能够直接管到自己的兵部大佬。
这么多大官,想必不会欺骗自己。
其中一人开口解释:“昨日陛下在看到捷报之后就想要召见你,垂询其中的详情,听说你太过劳累,心存不忍,才放任你继续睡,等你醒了再说。”
“陛下体谅咱们,咱们也得为陛下着想不是?”另一人补充道,“你都睡了一天一夜,总不能让陛下继续干等着。咱家就大着胆子先把你叫醒,等见过了陛下,回来随你怎么睡。”
咱家?
听着尖细的声音,王斗打眼看去,才发现原来此人是一名宫里的太监。
朱翊钧虽然整顿过几次内廷,严禁太监为祸一方,但是他们毕竟代表了皇帝,纵然王斗大咧咧惯了,也不敢怠慢,只得连连点头,接受安排。
无非是少睡一会儿觉,自己还熬得住。
强行压制住体内的睡意,王斗接受安排。他脱掉衣服开始洗漱,泡在满是热水的大木桶中,仔细清洗掉身上积攒了多日的污垢。
当他从木桶中走出来后,赤着的身体露出了几条还没有痊愈的刀疤,有的在胸口,有的在胳膊上。被热水一激,几条疤痕再度裂开,似乎又有鲜血流出。
见到这一幕,几人哪里还不知道,这王斗虽只是个传信小兵,却同样经历了刀枪搏杀。
捷报里,多少有他的一份功劳。
众人互相对视,虽然没有多说些什么,但是对待王斗的态度,却更加温和。
当王斗接受大夫的检查,用朱翊钧前些年发明的干净纱布重新包裹了伤口,换上一套干干净净的衣服之后,很快就有饭菜端了上来。
“慢慢吃,饭菜管够,不用如此急切。陛下还要上午处理朝政,下午才会有空见你。等你吃完了,还要和礼部官学习一下见礼的规矩,知道进退。”
见皇帝一面还要这么麻烦,自己跪在那不就得了……
王斗心中腹诽了两句,却不敢出口抱怨。
仔细想想确实该学些礼仪,那皇帝高高在上,过去的自己哪有机会承蒙召见?自己不过一个乡下粗野小军户,如今有机会能够进宫,见到皇帝,已经是天大的福分了,多学点规矩准没错!
又过了两个时辰,就在王斗感觉自己实在忍不住又想睡觉的时候,终于跟着一开始见到的太监,走进皇宫。
在前人引领下,王斗小步跟着,不敢随便左右张望——本来他是想仔细打量打量宫里情形的,但是在之前学习规矩的时候,受到了多次告诫,严禁他随意观望。
因为在王斗之前,北巡军已经派出了多批人手回到京城传递消息。
其中有几人同样受到了皇帝的召见,结果在进宫见到了陛下之后,有人得意忘形,失手碰倒弄坏了殿里用来消暑的物件。
陛下倒是宽宏大量,没有追究。
不过在这之后,他们这些人都要在进宫之前学习更加严格的规矩,免得随意乱来。
王斗谨记在心,等见到皇帝之后,态度恭谨,表现的就像之前礼部官教导的那样。
跪拜行礼,之后得到皇帝的赐座。
就算是坐在座位上,他也没敢坐实,身子微微前倾,腰杆挺得笔直。
皇帝问一句,他回答一句。
不过只说了几句话,在困意的来袭下,王斗终究还是没有忍住,打了个哈欠。
按照礼部官的说法,这就算是对陛下的大不敬!
礼部官在教导他规矩的时候就举了几个例子来吓唬他,说有一宫女在前朝皇帝面前伺候的时候,一不小心打了个哈欠,结果被皇帝认为是大不敬,被杖毙。
王斗被自己的举动吓了一跳,刚想要解释两句,可是紧接着就是又一个哈欠。
完了,这下死定了!
“可是还没有睡足?”
一旁的太监刚开口,责怪王斗殿前失仪,立刻就被朱翊钧打断。他不但没有因为这点小事怪罪王斗,反而宽慰道:“不必因此惊惧,朕恕你无罪。朕思量着,你一路从北原回京,多日辛苦,就睡这几个时辰,多半不够。是不是他们提前把你叫醒了?”
听到这个问题,王斗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作答。
见他这番支支吾吾的模样,朱翊钧就知道,自己没有猜错。但是他没有点破,而是直接略过。
当久了皇帝,朱翊钧也明白,这类小事没有必要刨根问底的追究。
又不是贪污了钱粮、或者欺负了百姓,只是一些底下人处于忠心,有点急了。看王斗这个样子,只是还没有睡足,并不严重。
自己在这里明着问王斗一句,点一下,足够让手下人受到警醒,有所收敛。
作为皇帝,要是因此生出太大的反应,反而不够沉稳。
毕竟王斗送过来的捷报令人欣喜——按照信件上记载的内容来看,北巡军的这一次的战果,十分喜人。
北巡军一路北上,深入草原的过程中,没有大意,始终小心戒备,在大军的四周,都洒满了轻骑探子,防止北蒙古的部落前来攻击。
不过一直等到大军来到了狼居胥山,都没有见到北蒙古的人影。
有人觉得是北蒙古被吓破了胆,也有人认为是北蒙古在谋划更大的阴谋。
军中的李如松,杨文等多名将领各自意见虽然不完全一致,但都不敢放松警惕。
不过已经来到了狼居胥山,他们便模仿霍去病当年的流程,开始祭告天地,并且在之后又去了姑衍山、以及更北边的贝加尔湖,也就是瀚海。
这几个地方,在史书上其实记载的比较模糊,具体在哪里,任何一个大明人都说不清楚。
唯独朱翊钧凭借着后世的记忆,再结合史书,才能确定大致的位置,在地图上给出指引。
朱翊钧知道后世认定的狼居胥山,在如今被称作不儿罕山,利用蒙古部落的引导,可以找到具体的位置。
当然,北巡军所在的狼居胥山,说不定和霍去病祭告天地的位置,存在着数里的误差,不过这点误差,放到上千年的历史,和数千里广袤的蒙古高原,几乎可以忽略不记。
这一次是政治任务,而不是考古,没必要发动大量人手,利用科举手段,寻找汉代霍去病以来诸多中国名将留下的痕迹。
北巡军没有多事,他们在狼居胥山成功的祭告上天,之后又按照流程禅于姑衍,祭祀大地,最后登临瀚海,饮马贝加尔湖。
好在他们出发的时候是初夏,如今也不过是盛夏时节,蒙古高原北部还不算冷,反而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
但是就在他们准备回程的时候,终于遭遇到了北蒙古的大军!
就像之前众人猜测的一样,北蒙古之前不曾阻拦北巡军,就是在等待一个时机,等他们大军深入蒙古,距离大明边关最为遥远,都已经准备回程的时候,方才动手!
好在北巡军一直都没有放松过对于周边的监视,刚发现有大军来袭,立刻停止前进,改变阵型,快速做好了迎击的准备。
而且随着北巡军到来的南蒙古青壮们,非但没有逃跑,或者是加入到北蒙古一伙中,反而出乎意料的十分忠勇,第一时间冲了过去,与北蒙古的大军进行搏杀。
来袭的北蒙古大军,足有数万。
具体的人数根本数不清楚,万马奔腾之下,大地在震动,仿佛天空也在晃动。
小两千人的南蒙古青壮,在这第一波的激烈搏杀中,就损失了小半人手,还是北巡军主动相救,才没有让他们全军覆没。
虽然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信任,不过看到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忠诚,还是让北巡军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些受伤流血的蒙古青壮,第一次享受到北巡军才配备的珍贵消炎药。
不过相对南蒙古的激烈厮杀,北巡军就显得从容了许多。
面对这数万北蒙古骑兵,北巡军摆好阵势,不但列好了队伍,接连不断的从容开枪,持续收割敌人的生命,还拿出来了更加可怕的大杀器——火炮!
二十门火炮的数量或许有点少,但是效果惊人。
火炮的齐声轰鸣,足以惊吓到奔驰的骏马,令敌军的气势不由得一窒。
实心弹一炮轰出,就能砸死数人,砸出一条几丈长的血道。
开花弹的攻击,同样威力惊
人……
北巡军携带的这些火炮,都不算重。
之前征讨西南,对付东吁的时候,为了便于在崎岖的山路中运输,就制造了大量轻量化的小型火炮。此次北巡军,同样携带了一批。
无论火炮、火枪还是火药,都是朱翊钧十分重视的项目,从他即位起,就在加紧研制。
相关研究长期受到皇帝的高度重视,再加上之前与欧洲的交流,得到了许多全新的技术与灵感。历经多年,京中的火器局终于研制出来了足以应用在战场的燧发枪。
无论发射速度,还是精确度,都远超火绳枪。
就是限于技术水平,和工匠的熟练度,想要制造出一把合格的燧发枪,所需的时间,远比火绳枪要长。
至于更高的制造成本,反而是次要的。
朱翊钧相信,继续研发、改进制造工艺,大批量制造之下,成本还能压下去。
至于这第一批仅仅五百把,得到了反复打磨的燧发枪,全部配备给了北巡军,让他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成为北巡军中的精锐抢手。
果不其然,燧发枪的发射速度,远超军中的火绳枪。
不过仅仅是军中“相对落后”的火绳枪,也是经过数年不断的改进,已经是火绳枪中的最成熟版本,再加上士兵都持枪实弹射击训练了许多时日,让他们能够发挥出火绳枪的最大威力。
无论火炮还是火枪,攻击距离都远超弓箭。
一万人的北巡军,全员都配备了不同样式的火器,堪称大明……乃至全世界火器装备率最高,数量最多的部队,就算是如今的欧洲,都很难做到这一点。
北蒙古的骑兵在这种枪林弹雨之下,几乎够不到大明的边,连近身厮杀都做不到,就被杀得血流成河。
很快北蒙古知难而退,选择离开。
从留下来的俘虏中,北巡军得知,原来北蒙古早在知道大明军队动向的时候,就有了想要动手的心思。
不过为了防止消息被泄露,并没有大肆声张,只找了对大明最为敌视的几个部落,提前谋划,一直忍到了前些天,他们才以北元汗廷的名义,征召了整个北蒙古诸多部落,集中大军,立刻发难。
所谓的北元汗廷,就是过去土蛮汗的次子,宰桑兀建立的部落。
原本北元的法统就在土蛮汗的手里,如果他不死,就会顺延给长子布延汗、孙子林丹汗……
但是前些年在朱翊钧发起的捣巢突袭中,受到了重创,布延身死,土蛮一病不起。
原本当时的蒙古,就是俺答为首的蒙古右翼更加强势,风头隐隐盖过了所谓的正统左翼,在遭受了大明的打击之后,他们的势力变得更加虚弱。
有的投奔了大明,有的则坚持死硬态度。
土蛮次子宰桑兀,就在土蛮死后,继承了他残余的势力。只不过为了暂避大明锋芒,才选择北上,最终导致蒙古从左右分万户,变成了是否亲近大明的南北分裂。
所谓的这些北蒙古部落,虽然还坚持仇视大明,但是由于远离边境,反而没有了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