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封侯?皇榜封王!
“既然如此,朕便顺从戚卿的心意,不给你封侯了。”
朱翊钧说笑一声,没有戏耍戚继光的意思,认真道:“国朝封爵,是为了奖赏将士,人人奋勇争先,该给的自然要给。不过事关重大,非朕一人随意施赏,否则此例一开,后人滥赏滥爵,有着亡国之祸。
世庙革除了皇亲外戚的封爵世袭制度,只国丈一人可封,不得世袭。
至于文官,与武官一样,非军功不得封爵。开国至今,只有九名文官享此殊荣,最近的一位则是武庙时期的王阳明。
你虽积累战功不少,可毕竟小战多,大战少,朕贸然给你封爵,恐怕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
戚继光听出小皇帝的意思意思,心中虽有一点点失落,仍旧恭敬行礼道:“微臣诚不敢让陛下难做,如今得享的高位,已经是儿时不敢奢望。”
戚继光也是凡人,心中不可能从来没想过封侯。但是他对这一封赏,并没有看重到非要不可的程度。
如果说封爵的勋贵算是国家的高层贵族,世袭武官本质上就是中低层贵族。
两京勋贵名义上的地位高一些,可是平日住在京师,有着诸多文官盯着,不能太过放肆。很多勋贵虽然在军中有个兼职,实际并不执掌实差,只是另一份俸禄。
如今许多勋贵的工作,变成了替皇帝在各地陵墓、郊坛祭祀,成为了礼官。
至于世袭的武官职位父死子继,有一份旱涝保收的皇粮,没勋贵那么丰厚,但是更加自由。
虽然明中期进行变革,要求新继任者要通过考核,才能安排职位,发放全俸,可是这种考核的实际运行效果,可想而知。
虽然其中有戚继光之类的杰出将领,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资质平庸混日子,甚至滥竽充数的废材。只要愿意花银子想办法,总能通过考核,这就导致大量实际能力不足的人员占据了武官的职位。
倭寇好勇斗狠,转战东南数千里,几十人就能鏖战整个南直隶,甚至直逼南京城下。但是其真实战斗力,并没有这般夸张。
东南倭乱严重,本质上还是当地的卫所武官们承平日久,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等到朝廷重视起来重新练兵,便能将倭寇打的溃不成军,如今只剩下三两只倭寇海盗袭扰,不至于酿成大乱。
所以朱翊钧才打算对世袭武官制度进行变革,提升战斗力。因此更不能随意封赏爵位,胡乱叙功。
“朕之前与五府兵部的人聊过,封爵尚缺大功,但是按照积年的累功,朕先给把你的散官升到顶,升授你为特进光禄大夫!”
散官不代表实际职务,却能体现品级,将他升到最高,同样能够体现出朱翊钧的重视,还不至于招惹人们的反对。
戚继光再拜谢恩。
这次凭借过去的功劳特意进封一级散官后,除了多些俸禄,还能让他在这方面封无可封。
下次再立功,将会得到更实际的封赏。
“至于封爵,朕决定参考先祖旧事,
景泰时有皇榜,杀死伯颜帖木儿或太监喜宁者可封爵。正德时,宁王叛乱,武庙颁布皇榜,谁能平定反贼亦可封爵。
朕仿照先例,不日即将颁布新的皇榜,要求明确,如今与你说先行说明。
土蛮汗、董狐狸此二贼部落,袭扰京师多年。朕有心在数年之后,重建大宁。
擒或杀董狐狸等几个袭扰京师的部落首领,不论生死;或威逼其入京请罪归顺。
重建大宁府,牧马耕田,使得京师周遭安稳。
此两条,可封伯。
擒杀土蛮汗;
平定察哈尔部;
把残元的传国玉玺给朕抢回来,彻底断绝其法统。
此三条,皆可封侯……”
虽然在明初阿鲁台政变后,北元的国号改成了鞑靼,但是实际上继承的前元,因此草原诸多部落都觉得,大元不算是被大明灭的,即便明初国势最强的时候,也没有彻底臣服。
土蛮汗有着北元法统传承,他的后代就是著名的布延汗以及北元末代林丹汗。
虽然这一条传承已经
十分微弱,诸多草原部落都已经懒得承认,连面子都不给了,但是断掉这一传承,依旧有着巨大的政治和历史意义。
所以掌控察哈尔部的土蛮汗,赏格要稍高一层。
虽然俺答所在的土默特部与察哈尔部同属黄金家族的后代,但是人家已经和议归顺,和平互市,暂时没有了宣战理由。朱翊钧的死亡笔记上,暂时还不能写上俺答的名字。
“陛下……”
戚继光心潮澎湃,张开口就被朱翊钧伸手制止。
“朕还没说完……若有一日,重现封狼居胥之伟业,可封公!”
朱翊钧遥想未来,“如果能助朕彻底征服漠北,一扫草原,可封异姓王!”
封狼居胥,封公!
征服漠北,封王!
戚继光沉浸在一个更比一个高的赏格中,即便是他,也被朱翊钧的大手笔震撼到了。
大明的异姓王,几乎都是开国、靖难时期创下巨大军功才能获得,而且还得是死后追封,即便徐达、常遇春这等大将,也不能违例。
唯一一个活着受封异姓王的,是忠勇王金忠。
他本是蒙古的王子,祖上是被忽必烈钦封的恒阳王。等到永乐第四次北征草原的时候,率部投降。与俺答之类草原首领不同,他亲身来到北京,是真正的大名臣子,陪伴永乐五征漠北,之后又为宣宗征战,直到年老病逝。
在金忠之后,至今百五十年,无论活人还是死后追封,都没有封王的例子。
朱翊钧提出的要求一个比一个高,尤其是征服漠北,代表着要当地长期稳定的臣服,难度远超霍去病的封狼居胥。
即便大唐强盛时期在北境设立几处都护府,也只是遥遥控制,采用羁縻的手段,没有彻底征服,维持的时间其实十分并不长。
朱翊钧预想的征服控制,自然是以清时的标准,并不奢望如中原汉地一样,达到编户齐民,完全控制的地步。
数千年来,大多数时候,汉地王朝并非打不过草原部落,缺乏的只是机动性。
能打却追不上,永远处在守势,一旦衰落,就会被人找到机会。
所以在修筑铁路,可以快速运送兵力之前,缺少河流的漠北地区,极难被北京彻底掌控。最多在几个关键位置,修筑城池,辐射附近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