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鞭挞岸边鹿伴

第53章 大象牌烟草公司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我皇明大军声威赫赫,胡虏不战而退……”

收到蓟州最新传报,朝堂重臣的心情都好了不少。

再三确认消息无误,土蛮汗、董狐狸等人纷纷解散回家,张居正终于带着传报上殿,向小皇帝汇报军情。

与此同时,汪道昆还向朝廷递交了一份全新的“辽蓟防务方略”。

兵部的谭纶与刘应节在侧,辅助讲解,两人都曾深耕边务,对草原势力十分了解。

“哈剌嗔部的昆都楞汗是俺答弟弟,野心不大,就在张家口开市,是替皇明抵御草原的一个屏障。

土蛮汗态度强硬,难以招抚。朵颜的董狐狸,不像他祖上花当一样效忠皇明,十分狡猾……”

得知草原撤军,朱翊钧同样心情轻快,听着侍郎刘应节的分析,认真做笔记。

“在臣看来,朵颜三卫,不再臣服皇明,全因缺少威慑。国初时节,设大宁府,那时蓟州还被称为内地,无需派遣大量士卒边防。不久大宁府内迁,三卫反叛,被迫提升防御,与宣州、大同等制。

结果昌平、蓟州两地兵卒,来回支援,疲于奔命。如复立大宁府,可保边境平安。”

谭纶赶紧打断道:“复立大宁府,需要增加兵卒,延长战线,花费大量银钱,此时国家大略是裁撤冗兵,积蓄银钱,而不是再度扩张。此事几年前先帝在位时就已经议过,现在仍不适合。”

大宁府?

朱翊钧生出好奇心,详细了解,原来是永乐的锅。

此地最初是辽国中京大定府,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洪武时设立大宁府,靖难时永乐招募朵颜三卫的兵马协助,以此地酬功。

从此之后,辽东到宣府难以直达,辽东与京师之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陆路相连,成为京师防务衰落的开始。

“刘卿这个提议很好,此时朝廷财政不宽裕,可以缓行,等到将来准备充足,不妨一试。”不给谭纶、张居正他们反对的机会,朱翊钧直接转到下一话题,“关于胡虏入寇,朕还想到了几点,朕看旧档,胡虏总是在秋冬时节前来,为什么春夏时很少出现?”

刘应节面露笑容,解释道:“陛下,就像我们农耕,春种秋收一样。草原习惯了游牧,春天牛羊产仔,牧民忙着赶草场,畜生们都熬了一个冬天,战力不足。

秋天时,马匹吃的膘肥体壮,种地的农家,也在家积蓄好越冬的粮食。故而草原胡虏,习惯春夏休养,秋冬入侵……”

“讲解的不错,朕因此有一个思路,叫做对等报复。”朱翊钧缓缓道,“他们春夏时节,不是比较虚弱,忙于生产吗?边军可集结几队轻骑,专门在春夏时扫荡草原,摧毁他们的生产。

哪个部落敢与我皇明敌对、哪个不臣,专扫哪个,提前将他们削弱。”

几人心里一惊,初觉得过于歹毒,细细思索,或许真有几分可行性?

古人同样发现了蒙古入侵的季节规律,过去大明采用的方式是秋季烧荒。

把草烧了,看你越冬吃什么!

可惜这个策略的效果一般,草能烧,人可以跑,牧民跑到别的草场就行了。而且有时候风向不对,甚至会蔓延超级火灾,烧到大明境内。

朱翊钧吃过内蒙古沙尘暴的苦,知道放火之策伤人伤己,不想再用。

从两汉至今,中原多次北伐,草原多采取远遁他方的策略,避而不战。如果不派大军,只用小股轻骑骚扰,让他们疲而奔命,用草原的战术打草原?

之前还没有人试过。

“陛下,此计恐怕不妥。”谭纶想到几点难处,皱眉道,“草原不比我皇明,有固定的城池,每年变换草场,居住不定。哪怕春夏派军扫荡,也很难知晓敌方部落的具体位置。轻骑不熟悉方位,恐有迷路覆没的危险。”

“纵使中原不知草场详情,但是俺答、昆都楞汗他们,必定知晓。他们不说,其他部落的小贵族、牧民,难道都不愿意说?不说即死,说了还可以得到重赏。出塞的轻骑第一年不熟悉草原情形,等第二年、第三年,慢慢就熟悉了。”

张居正回想旧事道:“嘉靖时,与俺答

争夺河套,当时边军就采用类似的策略。一旦有牧民来到河套,或抓或杀。反过来,俺答的骑兵面对皇明汉民,使用同样的手段。导致那时的河套,几次易手,始终不能安定。”

“先生是怕土蛮、董狐狸他们反过来报复?”朱翊钧哈哈一笑,“就算朕不去扫荡,他们也会前来劫掠,蓟辽这一片区域,至今都不安稳。

既然如此,不必客气。不服的等到秋冬再来,等明年春夏朕继续报复,不就是拼家底?朕要看看草原哪个部落,能比皇明的家底更厚!”

刘应节兴奋道:“陛下的主意甚妙,只是从蓟州出军,距离草原腹部还是太远了。如果大宁府能够复立的话,以大宁的位置,可以遥控周边千里土地,到时候朵颜、科尔沁等部,只有远遁和臣服两种选择!”

讨论了一阵,决定明年试行,先从蓟州选派一队轻骑,看看成效。

“要是能和戚继光亲自讨论就好了。”

朱翊钧在心中畅想,他打算在明年春夏,蒙古威胁最低的时候,将戚继光招来一叙。

从募兵、练兵、到战阵……他有很多东西想与这位历史名将详谈。

身为皇帝,哪怕不能学永乐、正德亲自上阵厮杀,至少要知晓兵事,才不至于做出糊涂判断。

朱翊钧不知道自己的军事天赋到底如何,但他至少明白不能学宋太宗,让将领按照阵图排兵布阵。更不能学光头,搞出“弓箭手向左移动五步”之类的笑话。

“朕不是只有强硬手段的,只要老老实实称臣纳贡,朕不吝赏赐。”朱翊钧用手指敲敲桌案,“按照例行规矩,明年还得给俺答、昆都楞汗他们赏赐。明年的东西,朕已经做好了决定。

美酒、香料这些自不必说,他要什么,朕给什么。”

这些都是奢侈享受之物,朱翊钧送出去一点都不心疼,何况还能借此换来牛羊马匹,边境安稳。

“除此之外,朕还想到赏两样东西。”

朱翊钧一个眼色,孙海从旁取出一小盒,打开让几人看看。

“这是?”

张居正、刘应节都没认出来。

谭纶仔细观察盒中物,黄褐色的叶子,一部分叶子被切成细丝,旁边还有个小木斗。

他翻找记忆,突然想起来过去在江南剿倭的时候,曾见过一次。

“此物似乎名叫淡巴菰,来自海外?”

“谭卿果然见多识广,”朱翊钧随口赞了一句,“不过朕觉得这个名字太拗口,给它改了名字,叫烟草!”

“烟草,这东西有什么用。”

张居正、刘应节用好奇的目光仔细观察,凑近闻到一股刺鼻的香气。

第一次嗅到,很不适应。

两人忍不住殿前失仪,连连咳嗽几声,突然觉得精神不少。

朱翊钧见状,忍住笑:“此物闻上去辛辣,第一次见的会不适应,习惯后就好了。朕觉得有一点像艾蒿,烧灼之后,闻之能够提神醒脑。”

他让孙海将烟丝塞入木烟斗中,点燃烟丝,吞云吐雾,给几人看看具体模样。

灰白色的烟气氤氲缭绕,逐渐消失在虚空。

很像烧香的香火气,又像是炼丹的仙气?

几人都经历过嘉靖炼丹的岁月,虽然不信这东西能长生,但是长久熏陶下,对道家养生术,了解颇深。

这种虚无缥缈的感觉,与道家不谋而合。

几人闻了几口烟气,咳嗽过后,连连点头,确实有提神之效,就是口舌间隐隐发苦,有点难受。

“据海外人说,此物还能壮阳,祛风湿。朕不知真假。但是秋冬天寒时,抽上一口,可以驱寒,越往北,越是寒冷。俺答他们在草原过冬,比京师更加难熬,在了解到烟草的好处后,一定不会拒绝。

先将之赠送给俺答,等他们习惯之后,就可以在草原大肆发卖、甚至卖给女直人。”

此物还能壮阳?

三个中老年兴致大增,差点忽略了朱翊钧之前说过的话,当即就想要一斗烟草,拿回家试试。

烟气传到朱翊钧这里,让他也咳嗽起来。

皇帝被迫吸二手烟?

朱翊钧皱眉赶人,孙海一脸委屈,不敢多话。

明明是陛下让我抽的!

朱翊钧让人打开全部窗户,扇风散味,解释道:“只是烟草有一个缺点,气味太过刺激,体弱的闻到会生病。同样不适合孩童,对小孩子身体有损害。”

几人没有怀疑,烟草有壮阳的功效,适合大人。

对孩童不好,有拔苗助长的嫌疑,十分合理!

朱翊钧很清楚抽烟喝酒对身体的损害,所以他早早立志,拒绝沉湎于酒色财气,饮酒只限于过节浅尝。

他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同样不会抽烟。

然而烟草已经通过海贸,在大明传播开来,后世就挖掘出来过嘉靖时期的瓷烟斗。等到万历后期,传遍大江南北,留在诸多史册。天启曾下令禁烟,不见丝毫效果。崇祯为了让洪承畴安心作战,解除了禁止士兵抽烟的命令。

面对这种大势,反抗不如引导利用。

烟草迟早都会传开,不如自己规划种植,将其高价售卖给草原部落,大赚一笔。先将烟草作为贵重赏赐,送给俺答,培养市场。

至于保健、壮阳等功效,都是朱翊钧为了对草原推广传播,随口胡诌的。海商们为了兜售吕宋种植的淡巴菰,就曾经用类似的借口向漳州的商人兜售。

而且贵州等地很适合种植烟草,这种高价值经济作物可以进一步控制西南,推动改土归流。

朱翊钧最初的想法,是向某英帝国学习,使用婴/粟提取出来的“福寿/膏”,无论俺答还是土蛮汗们,都变成“草原病夫”。

参考北美经验,担心将来大明遭受反噬,最终放弃。

“朕决定,内廷成立一个烟草局,负责烟草的专售专卖。就像糕点、铺户都有字号一样,朕已经想好了,就叫‘大象烟草’!”

三人不明所以,烟草和大象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