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再造华夏!老朱立天功!
天幕外。
连文治武功堪称鼎盛的李世民。
此时也傻眼了。
“这还只是60分?”
“100分的朱元璋是什么概念?”
“看那明朝的版图,也没比大唐大啊。”
“怎么收复了华夏土地,却只有60分?”
“难道是对外开疆拓土?”
……
在许多人的疑惑中。
天幕的音乐进一步变得雄浑激昂。
【这就不得不提朱元璋再造华夏之功了。】
【那是华夏文明最危险的时间段!差点彻底割裂!】
【而这……】
【绝不是危言耸听!】
【这事,还要从安史之乱说起。】
【自安史之乱后。】
【北方屡遭游牧民族统治,语言、文化、经济全面胡化。】
【从安史之乱的烽火到元大都城破的尘埃。】
【南北汉人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割据、辽金元的统治、宋室南迁的屈辱。】
【这期间也堪称华夏历史上,南北汉人割裂时间最长的时期。】
【自安史之乱后,燕云十六州便几乎不再归国家所有。】
【当赵匡胤黄袍加身时,燕云十六州早已沦为契丹人的牧马地。】
【靖康之变后,淮河成为宋金对峙的楚河汉界。】
【到了元朝统治下。】
【南北汉人甚至被划分为不同等级,科举、法律、赋税皆不平等。】
【这一招区别对待,更使得汉人内部矛盾深至骨髓。】
【南北汉人的分裂不仅是地理上的割裂,更是文化认同的断层。】
【胡服骑射成为日常,契丹语蒙古语融入方言,甚至出现汉人胡名的奇特现象。】
【北方汉人说着胡化汉语,南方汉人保留古音。】
【双方甚至互相听不懂对方语言!】
【北方游牧化。】
【南方仍坚守汉唐遗风,视北方为沦陷区。】
【甚至婚丧嫁娶的习俗都出现明显差异。】
【不要以为这不可怕!】
【和平生活在一起,语言相貌血统完全相同的胡图人和图西人。】
【仅仅是几十年殖民统治。】
【就彻底的决裂互相屠杀。】
【更何况分离数百年之久的南北汉人?】
【就在这样的至暗时刻,一个放过牛、当过和尚、要过饭的底层小人物站上了历史舞台。】
【乞丐皇帝朱元璋横空出世!】
【他不仅要用武力结束乱世,更要完成一项连汉唐都未能彻底解决的终极课题。】
【将分裂的华夏重新熔铸成一个整体。】
【让说着不同方言、过着不同生活、甚至记忆着不同历史的南北汉人。】
【重新认同彼此是同胞。】
【这场静默的文明重构手术,没有赤壁之战的戏剧性,缺乏贞观之治的传奇色彩。】
【却是真正奠定现代中国基石的工程。】
【明太祖朱元璋,一个改变民族命运的传奇帝王。】
【那么,他真的配得上这么高的评价吗?】
……
天幕外。
秦朝。
嬴政的目光变得严肃起来。
分裂。
这是嬴政最不想看到的词语。
“汉儿作胡语!”
“没想到那时候华夏的局势竟然如此恶劣?”
“如果真的那样子的话,那大秦列祖列宗为了统一华夏而做的努力。”
“可就是都全白费了!”
“朱元璋统一了华夏,但是他手中的华夏,竟然已经如此分裂。”
“这种状态的华夏,即使因为军事而暂时统一。”
“但一旦军事衰落。”
“立马就会四分五裂。”
“不会有丝毫的凝聚了。”
“朕花费了很大的力气,都尚未将天下完全的整合。”
“而明朝开国时那种混乱的分离。”
“朱元璋他能做到整合吗?”
“如果这后世的明朝朱元璋,真的能在统一天下之余。”
……
天幕继续。
【关于朱元璋发家创业、创立明朝的逆袭故事,想必不必过多介绍。】
【总之,在1368年正月,南京紫金山的大明开国大典上。】
【40岁的朱元璋在祭天祝文中宣布:】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随后大明开启北伐,横扫元廷,收复汉地。】
【在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
【但此时的朱元璋面对的。】
【是比地理分裂更可怕的文明断层。】
【是比南北朝时期更严峻的挑战!】
【北方汉人胡化已深,江南士族故步自封。】
【数百年的政治割裂演变成语言、习俗、身份认同的全面断层。】
【金元统治下的北方,胡语与汉语混杂,游牧习俗渗透市井;】
【而偏安江南的南宋遗民,仍在吟诵着暖风熏得游人醉的诗句。】
【南北汉人在文化认知上早已形同陌路。】
【北方汉人称为“汉儿”。】
【南方汉人则自称“宋人”。】
【是不是很像是胡图人和图西人?】
【可以说,此时的华夏汉族文明,面临着彻底分裂的危险!】
【1368年应天称帝的朱元璋,面对的是一个文化碎片化的烂摊子。】
【他的第一项改革直指人心。】
【恢复汉唐衣冠制度,禁止胡服胡语,将南京城打造成文化复兴的试验田。】
【复古创新,实则是统一审美。】
【当文武百官身着宽袍大袖的朝服上朝时,消失四百年的华夏衣冠重新焕发生机。】
【通过《大明集礼》规范了136种礼仪流程,使不同地域的精英在统一仪式中重建认同。】
【重建华夏祭祀体系,规范建筑形制。】
【这种文化符号的回归,给分裂的民族意识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除了重塑文化认同,】
【经济也在追求统一,措施同样凌厉。】
【发行大明宝钞统一货币,疏通京杭大运河重建物流动脉,推行路引制度打破地域封锁。】
【在江南推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的同时。】
【在北方实施军屯制恢复农业生产。】
【大运河的疏浚工程,成为连接南北的经济纽带。】
【江南的丝绸茶叶与塞北的战马皮毛在运河上交汇。】
【形成了“北人食稻,南人用皮“的独特经济生态。】
【真正展现朱元璋战略眼光的,是他发明的人口置换工程。】
【将苏松豪强迁往凤阳,把山西大族徙至江淮。】
【山西洪洞向河北、河南迁移人口约47万户,将江南富户强制迁往凤阳等地达14万户。】
【军户制度使全国驻军携带家属异地驻防。】
【这种看似残酷的迁徙,实则是在打碎地域壁垒。】
【就像把咖啡倒入牛奶。】
【用行政力量强制完成文化搅拌。】
【经过两代人努力,南方方言区占比从元末的68%降至明中期的53%,官话区扩大42%。】
【科举制度的重构,也显出了朱元璋的良苦用心。】
【在南北榜案中,朱元璋的处置展现高超政治智慧。】
【立即处死主考官、亲自策问重考,安抚了人心。】
【在知识层面构建南北共同话语体系。】
【而最令人惊叹的。】
【是朱元璋对“华夏正统“的重新定义。】
【当朱元璋在《谕中原檄》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不是在重复简单的民族主义叙事,而是在构建超越地域的文化认同。】
【祭祀历代帝王的仪式从南京延伸到开封,重修曲阜孔庙的同时在北平建立国子监分号。】
【这种文化基建的全国布局,让中国的概念首次突破长江天堑。】
【朱元璋用一代人的时间,完成了需要数百年自然融合的历史进程。】
【他成功将军事胜利转化为文化认同。】
【把政权更替升华为文明重构。】
【让经历过契丹、女真、蒙古统治的南北汉人,重新找到了共同的精神原乡。】
【这种深度整合使中国避免了欧洲式的永久分裂。】
【为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最早的基础框架。】
【在这个地域偏见仍未完全消失的时代,回望600年前的那场伟大整合,或许能给我们新的启示。】
【朱元璋文明整合的智慧。】
【至今,也仍在滋养着中华大地!】
……
天幕视频到此结束。
弹幕纷纷飞出。
《这么说我就懂了,确实不是一般人。》
《每次有危机时,就会天降猛人。》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老朱立天功!》
《崖山之后有元璋,再造中华!》
《以前不懂再造华夏的功绩,随着知道的越多,越会发现他的地位之高,功绩之重。》
《越南就是北宋南宋没有收回,等元朝打过去别人也不认同你了。》
《对于黄河流域的汉人来说,到明朝开国时,被异族统治不是蒙元的九十年时间。》
《燕云地区沦丧六百年,华北地区一百多年,什么概念?》
《英国退出法国地区都才六百年呢!》
《赵构的一句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彻底把北方让出汉文化圈了。》
《大明!一扫唐末以来汉人的颓废趋势!》
《祖龙嬴政造就大一统,明太祖恢复祖制!》
《其他人或许也能推翻元朝,但是再造华夏这份上,老朱功绩真的很大。》
《我陈汉不服!恢复大汉看我陈友谅呢!》
《陈友谅?野心能力是有,军事太拉跨,就算能统一估计也最多北宋版图。》
《明朝真的很重要,如果明朝还是个游牧政权,汉文化就基本断了。》
……
天幕外。
秦朝。
一直以来对后世的明朝并无好感,更是把朱元璋当做自己竞争对手的嬴政。
此时竟然是发自内心的鼓起了掌。
“伪……大明!可以!”
“朱元璋,很可以!”
嬴政十分用力,且认真的表达了自己对朱元璋行为的认可。
周围的群臣们,看嬴政带头鼓起了掌。
并且说出了他对朱元璋的认可。
也都是纷纷的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跟随着嬴政一起,向着天幕上,向后世一千多年之后的大明王朝鼓掌。
大秦的朝堂之上,君臣集体的鼓掌,掌声雷动!
直到持续性的掌声之后。
嬴政才缓缓的说道:
“如果只是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在乱世中称雄,最终统一了天下,成为华夏的帝王。”
“如果只是这样的成就,那么朕只会觉得他个人的能力很不错。”
“但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伟大的。”
“因为统一这件事,只有第一次和无数次。”
“朕的大秦横扫拥有数百年基业的关东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了华夏。”
“这是开创性的。”
“即使后世的那些天子们如何强悍,也无非是在模仿朕的步伐。”
嬴政当然是首先要确保大秦的优越性。
但随后,嬴政话风一转,说道:
“可是朱元璋做的,远远不止这些。”
“大秦可以亡,但大秦统一天下,统一华夏的精神不能亡!”
“朱元璋接手的时候,华夏几乎已经永久的分裂了。”
“而他不仅从政治上统一了华夏,更从文化和精神上统一了华夏。”
“统一……”
“朕太欣赏这一点了。”
“而朕也深知,仅仅是做到这一点,就已经是非常巨大的功劳。”
“在整个华夏的历史上,可能…”
“其意义也就仅次于朕第一次统一华夏吧。”
可以说从这一天开始,嬴政才真正的认可了后世的大明王朝。
认可了朱元璋。
而嬴政也在心中默默地说道:后世的这老朱啊,朕依然认为朕比你要强。
但如果真的出一个千古一帝排行榜的话,假如你在朕的前面,朕也不会感到意外。
在皇帝的这个历史大舞台上,你有资格与朕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