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什么忽必烈?叫朕刘必烈!
新的天幕出现。
画面里出现了一个统领百官的帝王的形象。
【这是忽必烈,他是元朝的开国之君,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
【他在位期间功绩颇多。】
【他建立元朝,统一中国首次将青藏高原、云南等边疆完全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奠定现代中国疆域基础。】
【定都大都,确立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历史地位,推动北方经济文化复兴。】
【创立行省制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影响中国行政区划至今。】
【疏通京杭大运河,扩建大运河直达大都,连接南北漕运。】
【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开创王朝并且对内对外都颇有功绩的帝王,身为蒙古族的他,却并不受蒙古人的喜欢。】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
天幕外。
秦朝。
嬴政看到忽必烈的这么多的功绩,也是略有些吃惊。
“之前听天幕捎带着提起过忽必烈。”
“就是那个抗蒙奇侠。”
“没想到他的功绩还如此之高?”
“按理说做了这么多业绩的皇帝,应该是蒙古人的骄傲才对吧?”
“天幕却说蒙古人不喜欢忽必烈?”
“为啥?”
嬴政也有些困惑的说道:“总不能是因为忽必烈是蒙奸吧?”
……
而天幕也在播放。
【要回答这个问题。】
【请看vCr!】
天幕上出现了画面,两个草原风格打扮的人在聊天。
其中一人被标注为阿里不哥。
另一人则被标注为忽必烈。
忽必烈:【哈哈,兄弟!我打败了汉人,我要去中原当皇帝啦!】
阿里不哥:【兄弟,别去!汉文化会同化你,你最后也会变成汉人的!】
忽必烈面露不屑:【不可能!我是草原上的雄鹰,是伟大的成吉思汗的后裔!你就看我是怎么统治汉人的吧!】
……
天幕画面一闪。
若干年后。
忽必烈再次出现,只是不同于之前的草原游牧风打扮。
现在的忽必烈身为中原皇帝,已然是穿上了明晃晃的龙袍。
忽必烈:【终于到蒙古草原了,什么穷乡僻壤破地方,要不是打仗,是真不想来。】
忽必烈扫视了一圈,看到了阿里不哥,直接唤来:【哎,那个鞑子贱民!过来一下。】
阿里不哥:【嗯?忽必烈?兄弟,你回来啦?】
忽必烈:【喊谁兄弟呢?你个草原鞑子。看到朕还不赶紧下跪!】
阿里不哥:【啊?忽必烈你搞什么鬼?】
忽必烈拔剑怒斥:【放肆!朕乃大元开国皇帝,天下共主刘必烈!尔等蛮夷之徒,看了朕竟然不下跪叩首,小心朕杀你们个封狼居胥!】
阿里不哥:【完了,忽必烈这小子彻底同化成汉人了。】
忽必烈:【什么同化?朕本来就是汉人!朕叫刘必烈,朕的祖宗是刘邦!】
画面再一闪。
只见忽必烈指挥的大军,迷失在茫茫草原上。
大元平蒙征北大将军:【皇上,草原辽阔,我们找不到敌人在哪了。】
忽必烈呵呵一笑:【沿着前面的歪脖子树,往北走二十里,看见一个小河拐弯,沿着拐弯的方向,沿途全是老鼠洞。】
【走上三个时辰,就到了鞑子们的老窝。】
【呵呵,开玩笑,哥几个平时猫哪儿,我比他们爹还熟!】
……
天幕短视频结束。
弹幕也纷纷飞出。
《忽必烈:封狼居胥!哈哈哈哈!》
《大汗我啊,早就是中原皇帝辣,这是大汉八字胡,中原的汉人都这么留,贼讲究。》
《其实我早就是汉人了.jpg》
《现代生物学证明,忽必烈还真是刘家人。》
《大元的国号都是取自易经的“大哉乾元”。》
《封狼居胥、饮马瀚海、燕然勒石、直捣王庭!》
《哈拉和林:我一个蒙古帝国首都,怎么就成和林宣慰司了?》
《忽必烈:北伐的感觉和回家一样熟悉。》
《忽必烈根本没有完全汉化!》
《不是忽必烈想汉化,是他自己的地盘是汉地,权力只会对自己的来源负责。》
《拓跋魏:big胆,我乃轩辕黄帝后裔跟蠕蠕这帮蛮夷可不一样。》
《刘渊:确实,我们几个汉室后裔真强。》
而天幕外。
秦朝。
嬴政坐在龙椅上,也是忍不住被逗乐了。
“这忽必烈倒是聪明,知道该向着谁。”
“朕当年统一度量衡、文字,就是要让天下万民皆归服于秦的规制之下,这文化的力量,朕最是清楚不过。”
“但他自称刘邦后裔就可笑了”
“罢了,草原蛮子终究是草原蛮子,能让汉人接受他的龙袍,倒也算本事。”
“不过这天下,终究是强者的天下,管他穿什么衣服。”
汉朝。
汉武帝刘彻,看到这草原上的皇帝,硬蹭自己大汉皇族的血脉。
也是给整无语了。
“这忽必烈,一开始还信誓旦旦说不会被同化。”
“结果却成了这般模样,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为了贪图中原的繁华,连自己的根都丢了。”
“他说什么自己是汉人,祖宗是刘邦?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朕的大汉,那是靠着无数将士的拼杀才屹立不倒,岂是他这般随意攀附就能比的。”
而在明朝。
半辈子生活在元朝的朱元璋。
对蒙古大军和汉军世候,则更加的了解。
“确实想我以前遇到的那些蒙古大官老爷们,总感觉他们非常的割裂。”
“有的蒙古老爷说汉语穿汉服写汉字,舞文弄墨,出口成章。”
“简直比汉人还要讲究文化风采。”
“也有的蒙古官老爷贵族,非常敌视汉文化,特别是南方的汉文化。”
“他们不仅衣着打扮,生活习惯完全保持蒙古的原汁原味,还专门仇视汉文化。”
“标儿,你知道这代表着什么吗?”
朱标略一思考,答道:
“蒙古以小族御大国,他们自己内部必须要团结一致。”
“这样才能有长久的统治力量。”
“而那些掌握权势的蒙古贵族们,自己内部都没有理清,到底要不要汉化。”
“汉化的蒙古贵族,自然会和汉族的权贵军阀们达成政治合作。”,
“而拒绝汉化的蒙古贵族则会更依赖草原上的其他蒙古王公贵族。”
“两股政治集团的对抗,不可避免。”
朱标进一步的分析道:
“我们都知道,元朝灭亡正是因为他们自己内斗的过于激烈,也过于持久了。”
“而元朝之所以会如此的疯狂的内斗。”
“可能像父皇您刚才说的那种,蒙古贵族们有的汉化,有的拒绝汉化也有一定的关系吧。”
“至于忽必烈,他会率领汉人大军去攻克蒙古帝国的首都,这倒不足为奇。”
“毕竟忽必烈的封地就在汉地。”
“他自然得依靠汉族士兵的力量,要与汉人权贵合作。”
“汉人出钱出人,忽必烈提供政治地位。”
“这样才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在战争中取胜。”
“这并不是忽必烈多喜欢汉文化。”
“而是他别无选择。”
“只要忽必烈想要争夺蒙古帝国大权,那他就必须要汉化。”
朱标稍微的分析了一番。
而朱元璋听了之后,是十分的满意。
身为大明的继承人,能有透彻的分析能力,是一种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