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发配宁古塔!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新的天幕画面出现。画面里出现了一幅清朝宫庭的场景,坐在主位上一个身材微胖,面容带着帝王威严的男子,他轻轻的说道:
【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随着他轻轻的一句话。
镜头切换到另外的一家人。
他们一看就知道是那种养尊处优的家庭。
收到被流放的命令之后,一个个吓得面如死灰,几乎当场就要晕过去。
而画面扭转。
在一段蒙太奇的手法之后,这被发配的夫妻俩又回到了京城。
但在这短短几秒钟的转场之后。
可以看到经历了发配宁古塔的他们已经是变得极为沧桑,垂垂老矣。
虽然被女儿接回来了,并且换上了新衣服,整个人也洗的干干净净。
但整体的差别已经是天壤之别。
表情谨小慎微,眼神透露着惶恐,满头白发。
和之前画面里那容光焕发,皮肤细腻,气质高雅的的人简直就已经不是同一对夫妻了。
虽然天幕没有明说。
但谁都知道这是表现了他们发配宁古塔之后,整个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天幕此时才正式的开始讲述。
【各位观众朋友,今天我们鉴定一下网络热门流放地点。】
【宁古塔。】
【这个在清宫剧中频频出现的流放地,究竟藏着怎样的人间炼狱?】
【那些宁愿自尽的囚犯,又在恐惧什么?】
【宁古塔,位于现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
【它并非一座塔,而是一个区域的名称。】
【在满语中,“宁古”意为“六”,“塔”意为“个”.】
【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此地,故而得名。】
【宁古塔范围广阔,涵盖了今黑龙江省东部和吉林省东部一带,在清朝时期,这里属于极北的边陲之地。】
【按理说,宁古塔可谓是清朝的龙兴之地。】
【但当八旗铁骑踏破山海关,这座位于今黑龙江牡丹江畔的军事重镇,却成了吞噬百万灵魂的深渊。】
【宁古塔成为发配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对于一些犯了重罪但又罪不至死的人,往往会采取流放的刑罚。】
【而宁古塔因其偏远、荒凉的特点,成为了理想的流放地之一。】
【在清朝建立之后,这里一直都是一个军事重镇。】
【是清政府管辖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的东北边疆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但在清兵入关后,东北地区作为龙兴之地一度禁止开发。】
【以至于东北地区的人口非常少。】
【而沙俄崛起后,带来了新的外部入侵威胁。】
【宁古塔由于地理气候环境非常恶劣,无法吸引人口。】
【而将这些犯人流放到宁古塔,能够快速给当地增加劳动人口。】
【从顺治年间开始,就有大批的罪犯及其家属被流放到宁古塔。】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来很困难,想走更难。】
【很多人就此在宁古塔一直待到死。】
【在整个清朝时期,大概有150万的犯人被流放到宁古塔地区。】
【这些人包括政治犯、文人墨客、普通百姓等,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却都因各种原因踏上了这条充满苦难的流放之路。】
【清朝统治者将这里设为流放地,藏着双重算计。】
【既要用汉人罪囚的血肉筑起东北边防。】
【又要让龙兴之地永远回荡着征服者的威压。】
……
天幕外。
秦朝。
嬴政看了这段关于宁古塔流放犯人的介绍后,冷哼一声:
“这清朝统治者,倒也有些手段。”
“将犯人流放到偏远之地,既能惩罚罪人,又能为边疆增加劳力,巩固边防,一举两得。”
作为岭南军团的创立者。
嬴政可太懂这些了。
“想当年,朕派五十万岭南军团南下。”
“他们在那崇山峻岭间,披荆斩棘,面对复杂的地形与不服教化的蛮夷,艰难开拓。”
“将士们不仅要作战,还肩负着传播大秦文化、开垦土地之责。”
“这与清朝流放犯人到宁古塔,看似都是为了边疆之事,实则大不相同。”
嬴政问扶苏,说道:
“扶苏,那蛮夷清朝和我大秦的岭南军团,看似都是把一些犯人流放化外之地。”
“但两者大有不同,你可看出来了?”
扶苏也是比较聪明的,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就答道:
“启禀父皇,岭南军团主干我大秦精锐,他们为大秦开疆拓土,是荣耀之事。”
“而流放宁古塔,更像是将犯人弃于荒野。”
“特别是看待遇。”
“虽然岭南军团里也有一些六国的刑徒。”
“但他们加入了岭南军团,就成了大秦的兵。”
“大秦让刑徒穿犀甲持秦戟。”
“而那蛮夷大清,则是给罪囚戴木枷喂马尿。”
“如此对比一下。”
“哪边更能凸显宽厚,哪边的军团开拓能力更强,也就非常一目了然了。”
而天幕也在继续。
【政治犯在被发配宁古塔的人群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在清朝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者往往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例如,康熙年间的戴名世,他因所著《南山集》中涉及南明政权的历史问题,被认为有反清复明的意图。】
【不仅自己被斩首,家族成员也多被发配宁古塔。】
【还有吕留良案,吕留良虽已去世多年,但因其著作中表达了对清朝统治的不满,被开棺戮尸。】
【其子孙后代以及相关涉案人员,都被流放到宁古塔。】
【这些政治犯及其家属,原本生活在繁华的中原地区。】
【一朝获罪,便要背井离乡,前往遥远的宁古塔,命运从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文人墨客也常常成为被发配宁古塔的对象。】
【在清朝,文字狱盛行,一些文人因诗文创作中不慎触怒了统治者,便会被定罪流放。】
【方拱乾就是其中之一,他因儿子方章钺在江南科场案中被牵连,全家被发配宁古塔。】
【普通百姓因各种原因被发配宁古塔的也不在少数。】【有的是因为触犯了法律,如盗窃、斗殴等;有的则是因为被他人诬告陷害。】
【他们大多家境贫寒,无力为自己申辩,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踏上前往宁古塔的流放之路。】
【那么,宁古塔究竟可怕在哪里呢?】
【从北京到宁古塔的三千里流放路,本身就是道鬼门关。】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被发配的人只能依靠步行或者乘坐简陋的交通工具前行。】
【囚犯们戴着三十斤重的木枷,脚缠铁链,每天在差役鞭打下挪动二十里。】
【经过山海关时,常见囚犯突然撞向城墙自杀。】
【因为他们知道,关外比当场毙命更可怕。】
【尤其是在冬季,东北地区的严寒让人难以忍受,很多人在途中就因饥寒交迫、疾病缠身而死去。】
【史料记载,顺治十二年流放的“江南奏销案“涉案者,半数冻死在辽东走廊。】
【据记载,一些被发配的人在途中走了几个月甚至一年多,才到达宁古塔。】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而到达时,往往已是身心俱疲,元气大伤。】
【最终只有三成的人能够活着,】
【这些活着的人要么身体素质好,要么有亲戚帮忙打点贿赂,能在途中享受一些优待。】
【要知道这条流放之路期间,可不是简简单单的让你走。】
【您可能不知道,这条路上藏着个黑暗产业链。】
【差役故意克扣粮食,逼得囚犯啃食树皮时,趁机兜售天价窝头;】
【途经妓寨时,差役会强迫女囚“接客挣盘缠“。】
【至于差役自己的凌辱更是家常便饭,康熙年间的刑部档案里,赫然记录着某知县之女,在被押解途中遭轮暴致死的案卷。】
……
画面继续的播放着。
背景的狂风呼啸声越来越强。
画面里的流放队伍,在暴风雪中艰难的跋涉。
天幕。
【熬到宁古塔的幸存者,面对的才是真正的炼狱。】
【这里年均气温零下3度,极端低温可达零下50度。】
【冬季漫长而严寒,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土地贫瘠,农作物难以生长,生活物资匮乏。】
【被发配到这里的人,不仅要面对寒冷的天气,还要为生计发愁。】
【他们需要自己搭建简陋的住所,开垦荒地,种植粮食。】
【《吉林通志》记载,雍正八年正月,三十七名流人集体冻死在采参途中,尸体与雪地冻结成整体,开春时才被狼群撕碎。】
【但比严寒更可怕的是“披甲人“。】
【这些亦兵亦农的八旗底层和索伦兵,把流放者当作牲口、奴隶来驱使。】
【天亮前要凿开冰河取水,白天在熊瞎子出没的密林挖人参,入夜还要为驻军洗衣喂马。】
【康熙朝御史吴兆骞的日记里写道:“寅时上工,双手溃烂见骨,监工犹叱曰汉狗偷懒“。】
【在发配宁古塔的流人中,最惨烈的当属原本的官僚、文化精英群体。】
【他们原本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
【但到了宁古塔,他们沦为了最底层的人,要遭受当地官员和百姓的歧视。】
【他们需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如为官府种地、服劳役等。】
【而且,他们的人身自由受到极大的限制,稍有不慎,就会受到惩罚。】
【这种从高处跌落谷底的感觉,让他们的精神遭受了极大的打击。】
【如果说男性流人尚存一线生机,女性囚犯则彻底堕入深渊。】
【她们白天与男人同服苦役,夜晚还要满足披甲人的兽欲。】
【“夜闻帐外马靴声,以炭涂面不敢眠“,既是文学创作,也是被流放的女眷她们自己记下的真实写照。】
【怀孕女囚往往被逼堕胎。】
【宁古塔乱葬岗曾挖出二十八具女尸,腹中皆已成形的胎儿。】
宁古塔,这个在历史上令人闻风丧胆的地方,承载了无数人的苦难与泪水。
它见证了清朝刑罚的严酷,也见证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生存。
如今,岁月的沧桑已将宁古塔的苦难渐渐掩埋。
反倒是网友们在盼望着,宁古塔发配体验一日游……
天幕视频在一群现代游客,穿着清朝皇帝、娘娘、官兵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
弹幕也纷纷飞出。
《这地方能当旅游项目就离谱。》
《甄嬛传还在发力!》
《唉,那边那土豆儿,对,就你,你去把这俩蒜给扒了。》
《这样下去地窨子之旅是不是也有可能期待一下了?》
《别说,确实有这个景点,只是还没打造成项目。》
《当宁古塔总兵一定很爽啊,那么多流放的美女。》
《怕是半路上就被开发了。》
《乾隆:宁古塔里都是我大清历届的顺天府尹!》
《小时候嘲笑宁古塔,长大后住在宁古塔。》
《为啥只有清朝流放宁古塔?》
《大宋:挂我是吧?》
《其实在宁古塔活着不难,虽然地位低,但是基本自由没人管,还赖能活着。》
《发配宁古塔主要是路上,基本上有点手艺的人和读书人能活着到了地方,身体没什么太大毛病,最后基本过得都可以。》
《当地也比较尊重这些有能耐的人。》
《古代流放都是路上遭罪,到地方其实都还好,毕竟当地确实缺人。》
《吴兆骞回来反而水土不服了,去世前跟儿子说,还想回宁古塔钓鱼、采蘑菇。》
《其实宁古塔本地的索伦人也挺惨了,有好日子不让过,非要人家吃苦。》
《大清来了,既要索伦人卖命还要干活,干就干吧,连好处都不给,哭死。》
《索伦人被大清硬生生薅羊毛薅的快绝户了!》
而天幕外。
南宋。
赵构坐在临安城的宫殿内,神情紧张地看着天幕上宁古塔的景象。
寒风呼啸、白雪皑皑的宁古塔,犯人们衣衫褴褛,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劳作,时不时有人倒下,被拖走掩埋。
赵构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在愣住了几秒钟之后,才下意识地说道:“二圣所在之处,是否就是如同宁古塔一般的景象呢?”
赵构又觉得不能这样说。
连自己都能想到徽钦二宗。
那其他人呢?
要是大宋上上下下都想着徽钦二宗待得地方,跟这宁古塔差不多。
那还要不要和谈了啊?
赵构于是正了正神,说道:“如此偏远苦寒之地,将人发配至此,简直是要人性命啊。”
“朕实在不忍听闻这般残酷之事。”
“以后我大宋的境内,不准提起发配宁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