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晋国六卿为了人才有多卷?朱元璋:开剥!

天幕上出现了一张晋国的地图。

春秋五霸最强的晋国!

表面上看,这是一张完整的晋国地图。

但随着镜头拉近,才发现庞大的晋国,其实是个散装大晋。

在散装的晋国内部,韩赵魏智等各家瓜分了晋国的土地。

整个地图上的晋国,被不同的颜色涂满,显得七零八落,简直的填图爱好者的噩梦。

而天幕也缓缓开始讲述。

【公元前512年的,晋顷公的葬礼刚结束。】

【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等卿大夫正用割肉刀演绎着最后的晚餐。】

【以晋国六卿为代表的晋国公卿们,在春秋末期的权力博弈中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

【各大家族为了扩充势力、争夺晋国的实际控制权,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招揽人才。】

【出台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

【在那个以农业为本的时代,土地就是财富和权力的根基,更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

【原本晋国实行的是“百步为亩”的井田制。】

【这一制度源自西周。】

【就像《孟子?滕文公上》中所描述的那样:“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把土地划成规整的方块,每块地边长100步。】

【以此为单位进行分配和耕种。】

【中间的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获归公,私田的收获才归农户自己。】

【这种制度在早期确实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农业的有序发展。】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在井田制崩溃,铁制农具开始应用,小农经济兴起的背景下。】

【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大家族以调整亩制为核心,形成了差异化的治国方略:】

【六卿为了招揽更多的人口和人才,纷纷对这一传统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

【范氏、中行氏:160步为1亩,约合今0.4亩。】

【智氏:180步为1亩,约合今0.45亩。】

【韩氏、魏氏:200步为1亩,约合今0.5亩。】

【赵氏更为激进!直接240步为1亩约合今0.6亩!】

【步子迈得更大,土地面积也就相应增加了。】

【对于那些渴望土地的农民、小地主来说,这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这场数字游戏实则是人才争夺的阳谋。】

【扩大亩积的本质是减税——若按周制百步为亩征税,赵氏领民的实际税负仅有传统标准的41.7%。】

天幕外。

自身也是内政高手的刘彻,他自幼读书。

自然也学习过当年晋国六卿的故事。

此时看到天幕提起,刘彻也是分析说道:

“的确,改革之后的差别太大了。”

“不说和其他人比。”

“就只是六卿内部的赵氏和范氏、中行氏对比。”

“同样是种地,在赵氏种地,其收益要比在范氏、中行氏种地,收益高五成,甚至更多!”

“这已经足以让人疯狂。”

“让天下英才投奔赵氏。”

“让赵氏的子民,为了他们拼死效力了。”

“说白了,还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我大汉对士兵们的待遇,也必须要保证。”

“只有最好的待遇,才能培养出最好的士兵。”

而一旁的霍去病也说道:

“是啊,良家子组成的羽林军,他们能成为大汉的精锐部队。”

“除了他们本身的出身够好,够可靠之外。”

“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确实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也有足够的财富来日常训练。”

“只是,如果要让所有的士兵都待遇很好。”

“那开销得多大啊?”

连霍去病都看出来了,让所有的士兵都有很好的待遇。

是不可能实现的。

刘彻也只能轻叹一口。

又想起了天幕上出现过的电视剧里,那些赤贫的可怕的汉军老兵。

“要是那些功烈之乡的老兵们,有一块足够大土地的话。”

“应该不至于艰难成那样吧?”

……

天幕继续。

【针对晋国六卿的改革,同时期的其他诸侯国也在关注效果。】

【吴王阖闾曾问孙武:晋国六卿孰先亡?】

【孙子答:亩大税轻者存。】

【这番对话被银雀山汉墓的文物完整保留。】

【那么,孙子的推测正确吗?】

【请看六卿后续的发展。】

【范吉射与中行寅这对姻亲,在晋国北境玩着危险的平衡术。】

【他们将亩制压缩到160步,却在领地广设养士馆,用重金招揽死士。】

【《国语》记载,其门客每日“食有鱼,出有车”,甚至出现刺客披锦缎,农夫衣不蔽体的奇观。】

【公元前497年,赵鞅处决邯郸叛臣赵午,中行氏趁机发难。】

【两卿联军围困晋阳时,其麾下三千重甲士装备精良,却因粮草征调过甚,行军途中不断遭遇农夫投毒。】

【最终在晋郑铁丘之战中,这些吃着精米的武士被赵氏领民组成的褐衣军击溃。】

【享受着赵氏宽松政策的,穿着粗麻衣的农民。】

【用锄头砸碎了金玉装饰的头盔。】

【孙武的预言初现端倪:“范氏、中行氏亩制最狭,必最先亡。“】

【执政卿智氏的政策比较折中。】

【其亩制虽比范、中行宽松,但仍通过精耕细作提升单产,既保持较强征税能力,又以仁政姿态吸引中层士族。】

【180步亩制如同精准的天平,既通过五户联保控制流民,又以军功授田吸引中层士族。】

【这种看似稳妥的策略,却因缺乏根本性变革,在后续争霸中渐显疲态。】

【虽然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豫让,等一干士子人才投靠。】

【但终究在广大农民的选择中居于了下风。】

【当赵襄子掘开晋水淹灌晋阳时,智氏看似牢不可破的联盟瞬间瓦解。】

【正如孙武所言:“智氏虽智,其政不仁。“】

【再看看韩魏两家。】

【韩不信与魏侈的200步亩制如同温水煮蛙。】

【韩氏在太行山南麓推行垦荒免赋,吸引卫国流民开垦盐碱地;】

【魏氏则在河东实施农战一体,农夫秋收后自动转为戍卒。】

【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韩虎、魏驹临阵倒戈绝非偶然。】

【司马迁在《史记》中埋下伏笔:战前赵无恤派张孟谈夜访韩魏大营,开口便是唇亡齿寒。】

【实则韩魏早已通过田制改革积蓄了反噬之力。】

【战后三家瓜分智氏土地时,韩魏特意索要灌溉便利的汾河谷地——那是他们下一个百年的人才粮仓。】

【孙武评点:“韩魏持中,存亡在人。“】

【而激进,最有改革魄力的当属赵氏。】

【赵鞅的240步大亩制,在当时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亩积达传统2.4倍,使民众实际税负骤降58%。】

【他在晋阳推行耕三余一政策:农民耕种三年可蓄一年余粮,多余粮食可换爵位。】

【《吕氏春秋》记载,赵氏领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甚至有卫国士子伪装流民前来投奔。】

【这种藏富于民的策略,不仅让赵氏领地成为流民投奔的乐土,更培育出效死之士】

天幕外。

秦朝。

嬴政轻抚胡须,微微点头,目光中满是赞赏:

“以史为鉴。”

“这晋国六卿,敢于打破旧制,改革土地制度,倒与我大秦当年变法有几分相似。”

“以土地为饵,招揽人才,发展生产,实乃明智之举。”

“想我大秦大年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秦国国力由此大增。”

“归根结底,在于土地!”

“而三家分晋,也是如此才形成了格局。”

【公元前455年晋阳围城战,成为亩制改革的终极检验。】

【晋阳被围时,智韩魏三卿联军引汾水灌城,百姓自愿拆屋梁为箭,熔铜鼎作戈,拼着全力保护赵氏,为主公也为自己而战!】

【孙武在《吴问》中精准预言:赵氏亩大,终得晋国。】

【亩制愈大的卿族愈能持久。】

【这套看似简单的田亩数字游戏,实则是系统工程——赵氏通过轻徭薄赋+军功授田,既获得稳定的兵源粮草,又吸引到张孟谈等战略家投效。】

【而范、中行氏虽重金招揽死士,却因根基虚浮,最终在民心向背的洪流中土崩瓦解。】

【这场持续百年的制度竞争,为后世留下得人心者得人才的深刻启示。】

【而如何得人心?】

【关键字已经浮现。】

【土地!】

而在明朝。

朱元璋紧盯着天幕上六卿土地制度改革的介绍,神色凝重,若有所思。

待画面结束,朱元璋缓缓开口。

“近段时间,朕一直在想着大明灭亡的问题。”

“看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得读史!”

“天幕上的晋国六卿,为了招揽人才、扩充势力,都在土地制度上大做文章,充分说明了土地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看看这赵鞅,用二百四十步的尺子,量出了三百年江山!”

朱元璋微微皱眉,目光望向远方,似乎在回忆往昔。

“朕出身贫寒,深知百姓对土地的渴望。”

“当年,咱大明初立,百废待兴,”

“但百姓有了土地,安居乐业,国家才有稳定的根基。”

“大明才发展了起来。”

“朕在大明推行的土地政策,鼓励垦荒,抑制兼并,就是为了让每一个百姓都能有田可种,有饭可吃。”

“而后世大明亡国,也绝对是土地政策出了问题。”

“国家的衰亡,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

“或许有军事问题。”

“但军户没战斗力,也是和失去土地脱不了干系。”

“但问题的最核心关键,应该还是在土地上。”

“土地之事,不可不察。”

朱元璋加重了语气。

“往后大明更要重视土地的分配与管理,绝不能让百姓流离失所,让土地落入不法之徒手中。”

朱元璋又突然问一旁的朱标。

“标儿!你说这天下是坐在金銮殿上得来的,还是土坷垃里长出来的?”

朱标不慌不忙,答道:“父皇以农兴国,自当以土为本。”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

“你们也都看到了,这土地政策关乎国之根本、民之生计。”

“诸位爱卿,都说说,咱大明该如何完善土地政策,拿出个可行的方案来。”

朱标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

“父皇,儿臣以为,咱大明现行鼓励垦荒的政策卓有成效,让许多无地百姓有了安身立命之本。”

“但也需防止土地兼并再度抬头。”

“可加强对地方豪强大族的监管,限制他们过度购置田产。”

刘伯温微微颔首,接话道:“太子所言极是,臣建议,设立专门的田亩监察机构。”

“定期清查土地,核实田亩数量与归属,确保土地登记准确无误,避免隐田漏税等乱象。”

“还可专门铸铁尺,刻洪武量田四字,以此标准丈量天下田地。”

“并告知天下所有人,一旦发现土地与洪武量田尺不符,可直接向上级高发,一旦发现,重重有赏。”

朱元璋十分满意这个提议。

但是也提出了修正意见。

“洪武量田尺,背面可以刻几个字。”

朱标好奇的问道:“什么字啊?”

朱元璋冷冷一笑:“短寸者剥皮!”

从这一句话开始。

近几天一直为了后世明亡惨状发愁的朱元璋,总算是有了一点眉目。

抓住问题的核心。

正如天幕说的那句:“关键字已经浮现——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