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再苦一苦百姓?下岗职工李自成创业!

天幕继续。

画面里出现了一个面容沧桑,头戴范阳帽的独眼男子。

在他的背后。

闯字大旗正随风狂舞。

【关于李自成的出生,有多种说法。】

【但是可以确定李自成他早年家境应该还可以,他读过书,养过马。】

【后来家道中落,于是在驿站当马夫。】

【本来有编制,也能凑合生活。】

【但赶上崇祯裁员,李自成就光荣下岗了。】

【说起来这也是历史上裁员的反面典型案例了。】

【本来崇祯是收到大臣的上报。】

【说现在这驿站由国家供养。】

【但是却十分的混乱。】

【各地官员借驿站来敛财、来享受。】

【所以建议整顿驿站,这样可以节约大笔的开支。】

【崇祯一看,这驿站确实管理很混乱,大量的公车私用,确实该管。】

【于是就大笔一挥,下令裁员。】

【结果省下来的钱没见到跑哪里去了,反倒是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大批闲散人员。】

【李自成失业之后,先是在家里待了一段时间,被豪强欺辱,于是出逃跑到甘肃去当兵。】

【李自成作战勇猛,还当上了一个小军官。】

【但此时后金入侵,李自成所部奉命入京勤。】

【但由于朝廷财政崩溃和层层盘扣,导致李自成的所属部队长期被克扣军饷。】

【士兵们很久没吃过饱饭了。】

【在半路上士兵们发生哗变,要求发饷银。】

【可无论是部队的主将,还是当地的地方官都拒不发饷。】

【士兵们气愤不已。】

【于是李自成带头把部队主将杀掉,与当地的流民一起。】

【正式宣布:反了他娘的。!】

【是的,李自成的造反其实也没有太多的大道理,就是单纯的唯薪主义。】

【而且我们要注意到的是,李自成他甚至不是单纯的普通百姓。】

【而是明朝的暴力机构,是军队的成员。】

【并且在军队中是作战勇猛,表现积极,甚至当了小官的人。】

【那么为什么连堂堂的大明官军,都沦落到因为吃不饱饭,带头起来造反的地步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所谓的阉党救国论了。】

【阉党救国论的说法,是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集团,虽然也是贪腐分子,但是他们忠心朝廷。】

【能够代表皇权与文官争利,为国家收到大批的银子。】

【让国家的机器还可以勉强维持。】

【实则呵呵!】

【在崇祯继位之前,明朝的军队欠饷就已经极其严重。】

【尤其是魏忠贤保持朝政的天启后期,欠饷大规模发生!】

【从万历38年到天启7年,明朝18年间的累积欠饷已经超过900万两。】

【陕西尤为严重。】

【在崇祯继位的时候,陕西军饷已经欠下30多个月。】

【在一些地方的堡垒里,甚至出现过三年没有发1分钱的情况。】

【朝廷拖欠粮饷。】

【各级将领也要疯狂的压榨。】

【明朝的军事制度,在明末早已经完全崩溃。】

【士兵们相当于将领的家奴,大量的明军士兵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卢象升在山西视察的时候,就看到大量士兵在大冬天衣着单薄,没有裤子,没有鞋子。】

【让他看了都不禁潸然泪下。】

【为了活下去,士兵们只能卖掉妻子儿女,当掉武器盔甲。】

【完全没有一丝战斗力的样子。】

【遇到打仗的时候就经常哗变逃亡。】

【军队能维持战斗力的部分。也就只是那些专门供养起来的将领私人所属的家丁部队。】

【不过也不能怪普通的军队没什么士气。】

【像这种情况还能够有士气?】

【那可就见鬼了!】

【这些破产的士兵们,不仅不能维护大明的统治,反倒是大批的逃亡加入农民军。】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加入,成为了后农民军战斗力快速上升的核心因素。】

【……】

【可以看到在明末农民起义的初期。】

【受过职业训练的官军,经常是追着农民军打。】

【农民军的兵力,虽然动辄是官军的数倍甚至十倍。】

【却被打的四处逃窜。】

【到处都是大捷!】

【到处都是300官军狂砍2000农民军的捷报!】

【但是就奇了怪了。】

【虽然朝廷疯狂的镇压农民起义,并且连战连捷。】

【但起义的农民军反倒是越来越多。】

【波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从陕北到全省。】

【到中原,到湖广,到四川。】

【整个明朝的大地上,半壁江山都燃起了农民起义的战火。】

【甚至到了崇祯8年,起义军还攻占了朱元璋的老家凤阳。】

【把老朱家的祖坟都给刨咯。】

【而这件事,直到一个月之后崇祯才收到消息。】

天幕外。

朱元璋本来在连续生气之后,都已经缓了下来。

平复心情。

并且思考对策了。

但此时看到自己老家都被贼寇占了。

还是瞬间红温。

朱元璋盯着屏幕上那熊熊燃烧的朱家祖坟,眼中满是难以置信,脸上的肌肉不受控制地抽搐着。

“咱的子孙都是干什么吃的!”

“凤阳,那可是我老朱家的根基所在,祖坟都守不住,他们还有何颜面面对列祖列宗!”

“我从一个吃不饱饭的穷小子,一步步打拼,历经多少艰难险阻,才建立起这大明江山。”

“为的就是让老朱家能光宗耀祖,让子孙后代享受荣华富贵。”

“可如今呢?这帮不肖子孙,让老朱家祖坟都被烧了。”

“这是要断了我老朱家的根啊!”

“李自成!咱要诛你十族!”

朱元璋声音带着悲愤。

看到马皇后十分心态,她轻轻的抱住朱元璋的头,轻轻的抚摸着。

“重八,后世的不肖子孙确实过分。”

“但咱们现在的大明,可还是好好的。”

“现在天幕指出了问题。”

“正是给了咱们改正的机会。”

“我们继续看看,后世的大明还出了什么问题。”

“可能崇祯那孩子接手的烂摊子,也没那么烂呢?”

……

天幕继续。

【为了剿灭农民军,崇祯也想尽了很多办法。】

【开始没有什么好办法,但是一位叫做杨嗣昌的督师提出了可执行的战略。】

【他的方案是先不管关外女真。】

【集中力量歼灭农民起义。】

【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将全国各省划分为战区,协调起来围剿农民军。】

【但是为了执行这一战略,需要练兵12万。】

【增加数百万两饷银。】

【崇祯十分认可杨嗣昌的战略,但是朝廷又确实没有钱了。】

【于是崇祯问能否从地方财政助力?】

【杨嗣昌回答说:地方财政大部分都用来供养宗室了。】

【崇祯又问:除了宗室之外的财政预算,可不可以挪用来执行战略?】

【然而杨嗣昌又表示:除了宗室的俸银之外,已经没有挪用的空间了。】

【朝廷其他地方拿不到钱。】

【崇祯又不愿意从宗室下手,于是只能再苦一苦百姓。】

【增派了专门的剿饷。】

【虽然看起来,剿饷的摊派比例并不算高。】

【但是即使崇祯皇帝自己的诏书里都知道,想要通过层层盘剥获得老百姓手上的钱。】

【朝廷拿到一分钱,老百姓实际上的负担何止是十倍?】

【虽然崇祯说着,含泪再苦老百姓一年,但苦着苦着,就变成一直苦下去了。】

【那么花费了这么大的代价。】

【苦一苦百姓之后。】

【执行杨嗣昌的战略效果如何呢?】

【可以说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在朝廷正式开始执行,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之后。】

【整个明末农民起义陷入了低谷。】

【一年之后,起义军最大的领袖之一张献忠投降。】

【大部分的农民军要么被剿灭,要么接受诏安。】

【也就只剩下闯军还在“天下皆降闯不降。”】

【但即使是最为死硬的农民军首领李自成。】

【他的闯军也被官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

【仅剩下了十几个人,躲进了河南的商洛山中。】

【甚至有传言李自成已经死亡。】

【但无论李自成本人死没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李自成的主力军已经被消灭。】

【他只剩下了最后一点残兵败将,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崇祯十一年末,全国大局几乎已经平定。】

【明面上,已经没有太多的农民军还在继续战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