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2章 渔阳鼙鼓按征尘(六)
朱载坖刚刚下达诏书,准备对大明官军的指挥管理体系和训练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但是三份奏疏让朱载坖不由得警惕起来了。
一份是有关土默特部的奏疏,经由宣大总督曹邦辅上奏朱载坖,是把汉那吉向大明奏报有关土默特部情形的,现在俺答的身体是越发的不好了,黄台吉摩拳擦掌,准备接替俺答的汗位,借口照顾父亲,留在俺答的汗帐,他打的什么心思,大家都很明白。
同时曹邦辅还奏报黄台吉的部落靠近边墙,威胁把汉那吉,朝廷要早做准备。这两年在把汉那吉的穿针引线下,大明朝廷和三娘子已经建立起了联系,大明朝廷支持不他失礼接替俺答的汗位,作为回报,三娘子同意日后由把汉那吉主持互市,现在对于双方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黄台吉的干扰,虽然大明向把汉那吉和三娘子承诺到时候大明会发兵救援的,但是毕竟黄台吉在近,大明在远,这事情应该怎么办,必须提前有所准备。
另外就是宁夏的奏报,现在大明不允许在军中豢养家丁,汉人将领还好说,面对朝廷的严令,自然是只能遵守,但是一些蒙古将领对于朝廷的政令可就没有那么尊重了,而且他们豢养的家丁多是夷丁,也就是蒙古人家人,本就桀骜不驯,宁夏镇的哱拜就是其中的典型。
总督三边方逢时上奏,称哱拜久蓄异志,对抗朝廷政令,恐为不法,尤其他麾下的家丁,哱拜以游击统标下二营、家丁千余,都是悍勇的蒙古人,极难统御,他本人也对于朝廷不准蓄养家丁的政令极为抵触,辩称这是他的族人,不能分离,方逢时担心强行执行的,哱拜可能作乱。
朱载坖收到方逢时的奏疏后,立即召集参赞军务大臣商量此事,对于哱拜,朱载坖是极为警惕的,这厮本来就不是什么好鸟,即便是现在不反,日后也绝对会反的,朱载坖不准备姑息这种事情。
朱载坖首先问道:“这个哱拜是何来历啊?”
兵部尚书汪道昆介绍了哱拜的来历,哱拜者,故黄毛鞑子也。嘉靖中驻牧山后,屡盗边民头畜得利,因投黄台吉部。黄吉恶其狡悍,颇忌之。后投奔大明,哱拜善于用兵,尤长于领兵袭击蒙古人的营帐。哱拜投奔大明之后,招募土着健儿,丰其资凛,号为家丁,建牙则列侍卫,出征则为选锋,哱拜麾下有千余夷丁,是陕西三边军中一股极为强大的力量。
这次朝廷收编家丁,哱拜的家丁自然也在其中,但是哱拜显然不想交出自己的家丁,虽然他投奔大明,在大明军中为将,但是并未摆脱蒙古人的习性,在他看来,自己的家丁就是自己的部众,不仅仅是他建功立业的保障,更是自己自保的底牌,他担心朝廷收走了家丁之后就对自己下手,所以不愿交出家丁。
对于哱拜的举动,李成梁认为还和他废什么话,这就是公然对抗朝廷,意图谋反了,李成梁认为,就应该出兵剿灭,不劳他人动手,李成梁愿意亲自率领五千精骑,前往讨平之。
朱载坖按下了跃跃欲试的李成梁,讨平哱拜,对于大明来说其实并不困难,即便是原本万历中,哱拜起事,朝廷也轻易的就讨平了,但是哱拜的身份很特殊,他是蒙古降人,归附大明以来的也算是为大明屡立战功,要是盲目的对哱拜用兵,未免会伤蒙古人投效之心,这才是朱载坖和内阁等重臣们难以下定决心的原因。
毕竟现在哱拜没有实质性的谋反行为,方逢时等人所奏称的哱拜势重难制,不是朝廷对其用兵的理由,而自哱拜归顺以来,骁勇屡立战功,对朝廷也算忠诚,对哱拜的处理,事关朝廷对蒙古人的态度,不得不慎重对待。
高拱建议,当初招降哱拜的,是现任协理京营戎政兵部左侍郎王崇古,他对于哱拜肯定是了解的,不如先由他介绍哱拜的情况,再作决定。
朱载坖当即召见王崇古,询问其对于哱拜的看法,王崇古认为,哱拜善于用兵,尤长于领兵袭击蒙古人的营帐,投效以来,屡立战功,宁镇三百里外无虏马迹,哱拜对于大明是忠诚的,但是长久以来,三边等地的官员对其是具有很强防范之心的。出于传统的夷夏之见,他们认为哱拜不可靠,这也使得哱拜有所警惕,生怕这些官员加害于他,所以对于朝廷废除家丁的诏书,哱拜不愿执行。
王崇古认为,哱拜还是可用的,只是要善加抚慰,同时干脆将其从宁夏调走,王崇古认为,哱拜麾下的家丁确实悍勇无双,若是能够善加使用,绝对是一支强兵,最好将其调入三千营,安置在京师,外有京营、亲军诸卫之弹压,上由马芳等老成宿将之监视,即便是哱拜有异心,也可以及时处置。
对于王崇古的这个建议,高拱、张居正等人都认为比较合适,贸然在宁夏处置哱拜,会造成极为不好的影响,将之调到京师,一来是可以充实三千营的实力,二来是可以就近监视,一旦真有不轨之事,在京师处置他也不会引起太大的波澜。
不过要派遣一个钦差亲赴宁夏去将哱拜和他的家丁调入京师,这个人非王崇古莫属了,当年就是王崇古收服的哱拜,对于王崇古,哱拜是信任的,也只有他去,才能使得哱拜信任朝廷。
朱载坖随即下旨,任命哱拜为三千营副将,连带他的家丁一道,全部调入三千营,王崇古为钦差,前往宁夏接收部队,将哱拜部带到京师的,沿途州县务必要供给后勤,保障军需。
接下来就是戚继光的奏疏,戚继光的奏疏中的奏称兀良哈部和土蛮部图谋不轨,准备勾结在一起,对大明不利,戚继光请求向草原派遣哨探,详细侦察之后主动出击,迎击董狐狸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