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六章 出巡
邯郸一行总还是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起码顾怀在离开的时候,已经能想象到邯郸这座古老的城市因为大学的兴建而重新繁华起来的模样。
当然,要想做学问,天下就得安定,所以该盖的大学得盖,该打的仗也还得打,战争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但至少能让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一个盛世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大一统王朝,有外敌但不致命,没有频繁的战争和冲突;政治清明,官员多少还要一点脸,不至于大家一块贪,律法还能称得上公正严明,社会秩序井然。
农业进步,商业繁荣发达,最底层的人们也不用担心吃不上饭,基本的生存需求能得到满足,手工艺品和商业交易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社会阶层不死板,不至于让人从出生就能一眼看到老死的那天。
然后就是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教育的普及了,盛世重文乱世用武,吃饱了饭才能吟诗作赋,一帮人想埋头搞科学研究更是需要国家养得起,推行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么一看,大魏无论是哪一方面都够不上这标准,甚至可以说,烂到了骨子里。
要想摸到这个边,还得先打赢辽国,而且就算打赢了,如果不大刀阔斧的改革,也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盛世,因为一个盛世的实现往往需要前后数代帝王的努力以及几十年的国家发展作为经济前提。
而且随着顾怀爬得越来越高,他也很悲观地发现,所有人理想中的那种大同社会,是永远不可能出现的。
牺牲,只有牺牲才是永恒。
最好的前景,便是他打赢这场北伐,然后用最凌厉的手段,最正确的眼光,最短的时间,来让大魏从如今的困境里重生。
这得花上多少年呢?
正在马车里读书的年幼天子不知道是不是察觉到了顾怀的心境,连声音都放小了一些。
这应该是北伐之前顾怀的最后一次出巡了,他并没有像以前一样走到乡野田间去看看,也没有在沿途多做停留考核官吏,南下到了一趟邯郸,就直接东行去往清池,一路上不断有幕府的文书送过来,批阅的过程里,他也发现辽人的动作越来越大,边境的火药味儿越来越浓,半个月,最多半个月,国战就又要再度拉开序幕了。
可惜不能再种几年田--他悄无声息地一叹。
他的目光落到小皇帝的身上,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相处,赵吉在他身边时总算不再是那副如坐针毡的模样,在外人看来,这或许只是个顾怀的子侄--毕竟小皇帝主动亲近他的样子做不了假,但只有顾怀知道,这个聪明的孩子什么都懂,眼下也只不过是为了生存所以才会选择忘掉之前的一切来主动依附于他这么个“杀父仇人”。
他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将小皇帝介绍给所有人,邯郸一行中也没有让那些人知道这个年幼的孩子就是如今大魏的天子,这既是为了让赵吉能低调安全地生活在北境,也是为了避免让他和那些有心人少接触,一个辽国就足够顾怀烦恼了,实在没必要再让大魏内部也再生出些什么风波来。
顾怀还注意到小皇帝有意地学习着一切,包括自己的一言一行,包括自己处理北境事务、任免官吏的行事风格,这倒是让他想起那句“最好的学习对象就是要打败的敌人”类似的白烂话,但他也不在意,养虎为患这种事情,他是不会做的,小皇帝够聪明,所以一定能意识到这一点。
即将进入四月的时候,顾怀的车驾终于是进入了清池的地界,这一段路他曾经走过一次,那是刚刚把辽人赶回北边的时候,带着崔茗来实地考察自己的封地,如今时隔一年多再次过来,第一眼便能发现这个地方已经彻底改头换面。
从长芦到饶安,环绕盐山的这一段地域已经建起了无数的厂房,竖立的烟囱排出黑色的浓烟,那应该是炼铁厂房已经点燃了熊熊烈火开工;幕府辖下的工厂多为军管,毕竟这里即将或者已经成为整个北境最大的武器生产地点,铠甲、长刀、火枪火炮,乃至单兵使用的天雷,都要从以前大魏各个地方生产然后集中的方式,变成统一规格、统一流程地从这里运往前线。
单是想一想,就知道此时正集中在此地的匠人、管事有多少,这个修建到投入使用工业区的过程中得用多少银子打底,这让顾怀再一次感叹卢老为北境的尽心尽力,如果不是有卢老统筹,让顾怀自己来做这件事,不知道要抓掉多少头发,浪费多少时间。
这大概也是北境幕府的一种缩影,顾怀是幕府的主人,但也只是个决策者,事必躬亲的时候很少,当初打完了仗,卢何就接手了幕府的大部分事宜,再加上顾怀亲
自提拔的比如农政署长、司法署长等一干人,他们才是真正做事的人。
这简直就是一个小号的朝廷,只是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出现朝廷中的那些积弊,毕竟北境随时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机下,真要争权夺利也得打完了仗再说。
除了武器厂、炼铁厂,盐山周围的矿山也遍布厂房,这里虽然不是大魏最大的产盐地,但其他种类的矿石很丰富,对于如今的北境来说,简直是一块宝地。
虽然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但清池因为没有直面辽人,所以有着丰富的人力,开采冶炼矿石、集中化规格化生产武器,既能提高效率,也是北境推动传统手工业向制度化工业转变的第一次尝试。
而且除了这些官营的地方外,外围还有许多已经出租出去、暂时还没开工的厂房,大部分是由那些从江南来到北境做生意的商人租下的,但可以预见的是,再过一段时间,林立的厂房会充斥肉眼可见的每一片区域,北境的生产力,从此可以迈进新的阶段。
不过工业区形成后产生的城市化效应,也会让清池的城池规模与人口聚集度登上新的高度,考虑到这旁边还有个海港,以后的清池,怕不是要成为北境的中心?
这还是顾怀的封地,他是要收税的...满满的都是以权谋私的味道,怎么冥冥中学到了跟杨溥一样的捞钱手法?
顾怀没有在工业区停留,因为这里俨然已经在幕府的统筹下像模像样地开始摸索着走上正轨,京城造作司几乎被顾怀搬了个干净,再加上一批士子的到来,这里已经不用他再操心了。
倒是一路上的风景让马车内的小皇帝看得有些目不暇接,毕竟那耸立的工厂、冒着黑烟的烟囱、整齐上工的工人,还有无数的矿石丝绸原材料变成工业产品的模样,都让一直以传统方式生活的他很震惊,尤其是当行辕离开工业区,看到那接天连地的大海时,以及那个庞然大物一样的海港时,趴在车窗上的赵吉有那么一瞬间忘记了呼吸。
他恍惚间意识到了“美丽”的另一种表达与含义。
顾怀也因为码头的繁荣忙碌,以及那千帆竞渡的模样感慨万千,光看这模样,谁能想到一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野草肆意生长的荒郊野外呢?
再考虑到这个港口连接了江南以及蜀地,粮食、金银都会源源不断地支援北境,这里俨然已经成了一道命脉,一架维系北境生命的桥梁。
单靠北境,怎么可能与国土横跨万里草原乃至西域的辽国抗衡?这次出巡所见的一切,才是大魏能坚持下去的根本。
而顾怀也很快见到了离别一段时日的李明珠。
虽然还没有成婚,但两人已经有了夫妻之实,再加上李明珠会来北境,也是因为自家夫君如今所作所为皆能影响一国之起伏,所以哪怕是做生意,也要为自家夫君打算,马车驶过已经逐渐被琳琅满目商家入驻的铺子,驶过因为售卖而逐渐形成的镇子,到了李家在海港置办下的宅子,两人温存片刻之后,很快就聊到了如今海港的现状。
“一切都在走上正轨,”李明珠说,“随着几十家大商率先来到北境,那些还在观望的小商户们也雇佣了商船过来,只要是聪明人都能意识到,北境和江南连接在一起时必然的事实,南洋那边的生意北境固然难以触及,但只要是走高丽、倭国那一边,就一定绕不开这里的海港。”
顾怀沉吟片刻,摇头道:“还不够,这个海港一定要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转卖货物、过路休憩之地,不然花了这么多功夫修那么大一个工业区是为了什么?在我的预想里,蜀地适合成为粮仓,江南适合成为原材料产地,而北境就是最好的加工地以及海外贸易中心--所以几十上百个商户虽然能起带头作用,但短时间内还不足以让这里超过江南。”
李明珠说道:“这可能会很难,因为江南那边已经有了成熟有效的贸易体系,而北境这边处处都需要摸索...”
“说到底还是时间啊,”顾怀感叹道,“可如今最缺的就是时间,工业区要发展,海港要繁荣,才能撑得起整个河北,国战迫在眉睫,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去给他们慢慢摸索...”
他沉默地思索着,突然说道:“有两个办法,第一个,邀请高丽和倭国的商人来这里,一旦察觉有人会分润他们的利润,江南的商贾们才能疯狂起来;第二个,加大掳掠的力度!我离开江南后,徐缙送过来的文书上,说江南的私掠船们虽然因为尝到了甜头,开始更加频繁地去往倭国,但还不够!工业区需要廉价的人力,港口需要大量的金银,我要发一道鼓励私掠的政令,让那些私掠船从这里出发,既然从贸易
上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去抢!唉,只是这样一来,原本上不了台面的私掠成为北境公然支持的政策,我以后不知道在史书上会被骂成什么样...”
李明珠心疼地握住他的手:“你也不要太过着急了...”
“不着急不行啊,辽国带来的压力太大了,”顾怀摇头,“我都不敢和你说这些,这一仗干系的东西实在太多,一个不小心,所有的一切都会荡然无存,我到北境这两年,一直是在如履薄冰...你说我能走到对岸吗?”
没有得到回答,但等来的却是温暖的唇,温柔的香气回荡在鼻间,让顾怀那颗随着越来越多的边境军情而跳动得越来越快的心逐渐安定下来。
他在那么多官吏、武将面前,总是胸有成竹、鞭笞天下的模样,但只有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才会有这么不安脆弱的一面,没有人能扛着这天大的责任面不改色,说到底还是因为不得不迎难而上罢了,不进则退,而退则是死。
李明珠依偎在他的胸前,环抱着他的手轻轻拍打在他的身后,像是在哄孩子,又像是在给心爱的人饯别送行。
一道声音打破了屋内萦绕的温柔。
“王爷,边境急报!辽国集结十七万大军,正在逼近长城!”
顾怀猛地抬头,刚才的些许迷茫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身为北境藩王该有的冷硬与铁血。
他看向怀里的李明珠,轻声道:“我该走了。”
李明珠挽了挽头发,站起身子,在他的侧脸留下一道吻痕,轻轻地笑道:
“那就去吧。”
“我的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