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元1399老大河

第481章 想跳出棋盘的棋子

城内外围,分布着一些寺庙以及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落。

不用眼睛,忽必烈便能感受得到,拱卫于大安阁周边,一圈威然屹立的帐篷,如同当年一样,陪伴着自己。

只是帐篷还在,帐篷的主人却早已踪迹全无。

最中间的那座帐篷,主人刘秉忠。当年不过一个小沙弥,被自己一顿劝说之后还俗,成为自己的第一位幕僚。十五年前,在离此不远的南屏山,端坐而逝。

那一年,离去的还有被南宋羁押十六年之久的郝经。他在宋国熬过了最艰苦的时光,却终于病逝在归来的途中。

刘秉忠的隔壁,住的是毕生钻研儒家治国之道的姚枢,于十一年前病逝。

再边上,是与姚枢同为北地理学领袖的许衡与窦默。一个死于八年之前,一个死于九年之前。

与他们同时去世的,还有太子赞善王恂、“秀才”赵壁、“龙山三老”中的张德辉。

此外,早已离世的,还有金国的最后一个状元王鹗,自窝阔台汗时便任中书令的杨惟中,被尊为“北方文雄”的元好问,精文善武的耶律铸,以及自己倚为臂膀的“廉孟子”廉希宪……

俱往矣!

只是不知道,这些人离开了自己之后,会投向长生天的怀抱,还是依然坚守于这里,他们心目中的故土?

忽必烈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些人对自己的忠诚,以及这一路行来为自己提供的帮助。没有他们,不会有今天的大元帝国,更不会有今日的万国降服!

但是,无论他们出身于汉人,或是契丹、女真之后,都只能是异族之人。

他们的理想与目标,终究不可能成为蒙古人的理想与目标。

不知道某一天,自己再与这些幕僚相见时,他们还会不会如当年那般,献上一声发自内心的问候:“王爷可好!”

忽必烈拿起边上的酒壶,倒出一杯浊酒,望前缓缓地洒了半圈。

也许,这一天很快便会来到了!

真的不需要太长时间了!

一把伞静静地出现在忽必烈的头顶,遮去几乎消失不见的雪花,也挡住了渐渐温暖的阳光。

身着锦袍,头顶罟罟冠的南必皇后,举着伞靠在牙床之后,两眼满含着深情,看着身前的这位比自己大了近五十岁的皇帝。

南必不是忽必烈的第一个皇后,也不是他最疼爱的皇后。

蒙古王公的四个“斡耳朵”,是可以分得丈夫财产的正式妻子。

忽必烈第一个斡耳朵,是他的外甥女帖古伦,但并不得忽必烈的欢心。

离开漠北南下之后,始终陪在忽必烈身边的,是他的第二个斡耳朵察必。也是忽必烈的亲表姑。

在忽必烈自立为汗的当年,察必便受封为皇后。这是蒙古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尊为皇后的“斡耳朵”。

然而,与他的那些幕僚们一样,察必终究还是先他而去。

为了纪念这位陪他走过无数艰难日子的皇后,忽必烈迎娶了察必兄长纳陈的曾孙女,也是他的孙侄女——南必。

年龄差距不是婚姻的障碍,辈份与血缘的混乱对帝王之家似乎也不成问题。

让忽必烈略觉纠结的是,自己是否应该带着她一同去见长生天,以免她扶持自己的儿子铁蔑赤争夺汗王之位?

只是有什么区别呢?

是铁穆耳是甘麻剌,还是铁蔑赤,只要是自己的儿子与孙子,谁登上皇位对于自己来说,有什么不同?

这皇位,终究还是带不走啊……

阳光渐薄,一阵凉风吹斜了静静的伞盖。

双腿站得有些发麻的南必终于开口,细声劝道:“我的汗王,还是回屋去吧。”

忽必烈不置可否地微微点头。

许久之后,才开口问道:“他们来了吗?”

“已经在殿中等候了。”

又过了片刻,忽必烈缓缓站起身。

南必收起伞,上前扶住他的微沉的身子,转身走入大安阁内。

殿前内外,闪出一队队全身披甲的怯薛兵。

这座暂时离开了忽必烈视线的城市,似乎突然就恢复了生机。

街巷之内、四合院之外,人影开始攒动。吵闹声、争执声与牛羊的嘶鸣声,渐渐地充斥于城市的上空。

城外辽阔而枯黄的草原之上,也有欢快的马蹄声隐隐传来。

大殿之内,一群王公大臣肃然而立。

有怯薛长月赤察儿,有中书丞相安童,有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还有数位从漠北草原急奔而至的王公。

却没有一个汉人。

忽必烈挥挥手,南必隐入殿后。

“都坐吧。”忽必烈神色如常,只是声音略显嘶哑。

众人各自盘腿环坐于忽必烈身前。

怯薛长月赤察儿忍不住开口说道:“汗王皇帝,天气转冷,已经开始下雪了,咱们是不是该回大都?”

“怎么?你已经连这丁点的雪都受不了?”忽必烈皱着眉头问道。

中原虽然富庶,其实真的不适合蒙古人久居,只要冬天一到,就没人再愿意离开中原前往漠北。长久以往,蒙古人还是草原的主人吗?

“不不!”月赤察尔急忙解释道:“我是担心汗王的身体……”

“你觉得我快死了?”

“我……”哪怕殿外已见飘雪,月赤察儿的额头却冒出一圈冷汗。“属下绝对不敢这么想啊,大汗!”

忽必烈没管这位跟着自己数十年的怯薛长,环顾问道:“杭州那边,有什么消息?”

“一切都很正常。”中书丞相安童回答道:“只是……有些过于正常了。”

“什么意思?”

“所有的官府文书来往,都看不出问题,也没反映有问题。但是该有的密报,却全部断绝。”

是啊,本该定期送来密报的李邦宁,没了声音。

南下许久时间的贺胜,也没有任何回报。

甚至于在自己默许之下前往杭州的姚燧,也是一点消息也没传回。

杭州必定是发生了什么事,忽必烈突然对那位甄鑫又生出许多的兴趣。

一颗想跳出棋盘的棋子?

一把有了自己想法的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