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巅峰:从基层公务员开始爱吃螺蛳鸡的陆凡兄

第979章 “教改”——一石激起千层浪

  10条“教改”政策宣读完毕,让参会人员消化了下,王鸿涛继续说:“此次教改,由市委、市政府组织牵头,市长胡昊具体负责,姜小林副市长负责实施,组织、纪检、政法、公安、法检部门全程跟进,有任何阻碍教育改革的人和事,坚决予以拿下。每项改革措施都要成立工作专班,由专人负责落实推进,按月给我报工作进展情况。”

  市长胡昊表态:“坚决贯彻省长的指示,我会尽快组织大家制定切实有效的教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夯实各部门任务,确保按照省长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10项工作任务。”

  分管副市长、组织、纪检、公安等领导同志依次表态。

  副市长姜小林问道:“省长,长安的民办学校不乏一些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名校。这类学校将何去何从?在民转公的过程中,老师们何去何从?”

  王鸿涛说道:“大势所趋,要么民转公,要么停止办学,当然完全符合‘六独立’的私立学校依然可以办学,不是一棒子全部打死。在转公的过程中,对于优秀的管理人员和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出台政策,按照特殊人才引进把人事关系转为正式,给予上编,统一安置。当然会有一批不合格的老师被辞退,可能会失去工作,这是改革带来的阵痛,不能作为阻碍教改的理由。”

  政法委书记田晓江说道:“省长,我在考虑,长安市取消了私立学校,会不会降低全市教学质量,长安的学生在参加中考、高考时会不会吃亏?还有现在私立学校这些学生去哪上学?”

  这个问题,王鸿涛早有考虑,说道:“教育公平与否,事关每个孩子的成长和幸福。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起点平等和机会平等。与教育公平有关的话题一直牵动着全社会关注的目光,牵动着公众的神经。

  大家都知道,教育公平不是新问题,多年来一直没有取得让各方都满意的答案,‘公平’二字转为利益分配难题。

  教育公平从来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公办教育是有效达到‘公平’的途径,不光需要资金投入,还需要割掉一些教育既得利益地区的肉。高校招生,分省录取,京、沪等聚集一流大学的地区,往往近水楼台先得月。高考录取率上,大城市占优势,其实早就是公开的秘密。当然,我们秦省也不差,在大学招生数量不再增加的前提下,要实现各省相对公平的招生计划,势必牵涉到一些地区的指标缩减。这块“肉”,当地教育界不愿割,考生家长不愿割,招生院校为了获得本地资源的支持,也并不乐意配合。

  教育不公,归根结底是发展的不公。但是,我们不能等着发展跟上了,才消极被动地解决教育不公问题。实现教育公平应有超前意识,就是要有‘割肉’的勇气。否则,我们老是会陷入这样的循环怪圈:因为教育没搞好,所以发展跟不上;因为发展不够好,所以教育办不好……搞好教育公平,有些时候就要拿出砸锅卖铁的态度来。况且,其实锅也不用砸,铁也不用卖,单单少盖几座大楼,少修几个广场,也许就有很多教师的待遇因此提高。

  田书记刚才说的问题,我认为问题不大,中考是全市范围内比拼,不存在任何影响。高考时全省范围内比拼,据我所知私立学校长安市占了绝大部分,其它各市并不多,长安市的优质教育是其他市不可比拟的,占便宜的是咱们。而且,以长安为试点,总结经验,下半年要在全省取缔私立学校。我们大学的指标、名额就在那放着,不会因为我们取消了私立学校就减少全省的招生名额。让大家在更公平的平台和起跑线上竞争,是更多普通家庭的心声。

  至于取消私立学校后学生的去向,遵循一个原则,按照户口所在地的学区就近入学,或者按照父母工作地、住所就近入学,秋季招生则完全按照学区划分。”

  副市长姜小林问道:“省长,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力度,这个界限如何把握?”

  “学科类的教培全部取缔吧!这是咱们能做到的维护教育公平最大努力。但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盼值、重视程度不同,教培不会轻易消除,我们只能加大查处力度,禁止在职教师任何形式的补课,屡教不改者取消教师资格。教育很难有绝对的公平,有条件的家长会自己给孩子补课,或者请一对一家教,我还知道一家人请了四五个保姆,其实都是来补课。这些现象很难杜绝,违规而不违法,查还是要查,尽力而为吧。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根本。我和教育部沟通过,长安和秦省的‘教改’会成为教育部‘教改’的试点省和试点市,教育部门要加强和教育部的对接,在政策把握上给予我们具体的指导,避免我们的‘教改’违反国家教育政策。

  同志们,教育是国之大计,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大的民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工作。要进一步关心关爱教师,加快完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要把“双减”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使教育真正回归本真、回归理性,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把最好的空间让给公建,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会后,长安市各部门立即行动起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拉开了帷幕,“教改”成了全市热议的话题。

  所有的私立学校面临这灭顶之灾,人心惶惶,大家知道等政府的正式文件出台,私立学校面临的路只有两条,一是被收编,二是停办,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资本的力量很强大,很多学校不甘失败,开始上蹿下跳,寻求脱困之道。

  王鸿涛安排宣传部时刻关注舆情,派出记者了解各方反应,注意事态的动向。

  教师:老师有压力也更有动力

  “我们觉得这是公办学校发展的机会,公办学校更有希望了,老师有压力也更有动力。”

  在行知中学教了13年英语的骨干教师毛亚明,则期盼着早日在身份上获得归属感。她说,学校属于公参民性质的学校,希望借此机会转成公办学校,包括自己在内的跟随学校多年的老师能得到政府的妥善安置,“如果能转成公办学校教师,我们就更有归属感了,更有干劲了。”

  而一所名校的一位初中老师的心情则有些复杂,他感叹道:“如果学校转成公办的,估计会有一批老师被辞退,也会有一批老师人事关系会转成正式的。老师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将来报考师范院校的大学生人数或许会减少。”

  校长:建议公参民实施“一校一策”

  在采访中,多位公参民学校的校长及负责人表示,非常支持教改新政。目前长安教育不均衡的现状与一些超级民办学校有关,要想使长安的优质教育更加公平和均衡,让更多的百姓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就必须要打破现有的格局,而教改的下发不啻为一剂猛药。可以说,长安的教育真正到了重新洗牌的时候。

  众所周知,“民强公弱”是长安教育问题一大痛点。而民办学校掐尖式招生,在全市甚至全省招生,吸引优秀师资,造成“公愈弱,民愈强”的恶性循环。

  长安市一些区县教育局已经召开了相关会议听取了民办学校的意见。有不少民办学校校长表示愿意全部转成公办,也有一些校长表示不愿意转成公办。长安一位中学校长透露,“可能是担心失去办学优势吧”。他指出,长安公参民办学情况比较复杂,既有大学参与的办学,也有政府参与的办学,最好能实施“一校一策”。

  1995年,高新教育起步,26年时间,随着高新区的迅速发展壮大,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育改革也在不断迭代。教育是长安高新区的一张王牌、一张名片,长安高新区也一直坚持教育优先战略。长安高新一所知名小学校长坦言,“得知公参民学校要转成公办,也有一段时间比较茫然。”她建议,如果高新的学校要转为公办,能否实施“一校一策”,保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其实也是赋予校长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可以加强对学校自主办学有效运行的监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校的教学质量向良性发展。

  针对民办学校的办学情况,长安各区县已经在做摸底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