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五八章 统贷
崇祯十五年闰十一月,辽东的天气开始陡然寒冷,上旬连降几场雪后,进入中旬,三岔河口已经开始出现大面积结冰现象。n
连着几次大规模移民充实之后,营口城内外及其周边多处屯所的人口,已骤然增加到了八千七百户,累计移民人口男女老少超过了五万口。n
加上金海西路水师团营主力人马万余人,整个营口城内外军民人口总数,已达六万余人。n
仅仅几个月的工夫,俨然一跃而成为金海镇治下又一大人口密集之地了。n
由于三岔河口开始结冰,袁进派人送信过来,请示金海西路水师团营的主力船队何时南下越冬。n
毕竟三岔河口后开始结冰是辽东湾即将出现大面积浮冰的一个预兆。n
按以往经验,短则半个月,长则一个月之后,辽东湾就出现大面积浮冰,进入腊月中下旬,最迟一月中,整个辽东湾就将全面冰冻。n
虽然这不是袁进第一次经历这样的情况,即在海面封冻的情况下带着水师越冬,早年驻扎在觉华岛上的时候,他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情。n
但是,觉华岛位于辽西宁远城附近的外海之上,其战略位置毕竟靠后,就算海面封冻,也相对安全得多。n
可是营口城的位置可就不一样,以目前形势来说,它反而成了顶在整个金海镇正面最靠北的战略要地。n
一旦双方重新开战,营口城就有可能首当其冲。n
对于海岸之上的营口城来说还好一点,经过最近几个月的营造与修缮,它已经成为了一座城池高大坚固,且拥有八十门重炮、近万兵马,还有总计八千七百户移民的坚城。n
关键时刻,从八千七百户移民之中,至少可征调八千七百名辅兵。n
以这样的兵力,加上城上遍布的重炮,只要粮草和弹药充足,清虏若是没有五倍以上的兵力,没有数量相当的重炮,是不可能轻易拿下来的。n
所以,包括袁进本人在内,金海镇盖州前线的几乎所有将领,都不怎么担心营口城的安全问题。n
如今唯一值得担忧的问题,反而是以前最不必担心的问题,也就是水师船舶的问题。n
营口城规模虽然不小,可它毕竟是在海岸之上,水师船队的那么多大小船只,是不可能转移到城中的。n
一旦在辽东湾近海的海面封冻之前,不能出港南下,到不会结冰的海域过冬,那么被困在三岔河口的金海西路水师团营主力船队,就有可能成为敌人的活靶子。n
到那时,可能只需要敌人一队骑兵,过来放上一把火,就能将好几百条不能动弹的大小船只烧个干干净净。n
考虑到这些问题,同时也考虑到兵部尚书陈新甲因为私下与清虏议和而被处死,朝廷与清虏议和的事情已经胎死腹中的消息,掩盖不了多久,所以杨振干脆让送信的行人赶回营口,直接让袁进南下盖州,一起参加几天后征东将军行营召集的军事会议。n
崇祯十五年闰十一月十四日,祖克勇、袁进、吕品奇、许天宠、杨珅,胡长海、严省三、张国淦、张天宝、刘仲锦、安庆后,共计五位总兵、六位副将,齐聚杨振设在盖州城内的征东将军行营。n
以往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而且每一次都意味着必有大事发生。n
尤其祖克勇、许天宠这种驻地距离盖州城相对较远的总兵官,都被叫来参加,众人知道,这次军事会议显然非同小可,于是早早到齐,n
巳时,杨振从后院来到二院正堂,见诸将到齐,径直在上位坐了,随即开门见山,京师朝野反对议和,兵部尚书陈新甲被杀,与清虏议和一事终止的情况说了。n
除了那些本就身在盖州的几个总兵、副将已经知道此事,所以表现平静之外,头天晚上才从外地赶来的祖克勇、袁进、吕品奇、许天宠、安庆后等人,都是大吃一惊。n
“陈——陈本兵被杀了?!”n
让众人真正吃惊的,并不是京师朝野齐声反对议和,而是在他们眼中一直高不可及的堂堂兵部尚书陈新甲,居然因此而被处死了。n
在他们眼中,陈新甲与自家都督关系不错,虽然钱粮军械给的不多,但是却很少干涉金海镇的将佐任免与战事指挥。n
而且,移防以来,金海镇上报的各种报捷文书和军事部署,几乎没有被打回来过,可以说这一位兵部尚书对金海镇,对自家都督相当信任了。n
虽然他们不知道真正好的兵部尚书是什么样的,但对陈新甲,他们还真就说不出一个不好来,起码对金海镇来说,这样的兵部尚书就可以算是很好的了。n
因此,初闻此事的几个总兵、副将,一时间唏嘘不已。n
良久,袁进突然问道:n
“那,都督,清虏那边知情了吗?”n
袁进这样一问,众人的注意力瞬间集中在了杨振身上。n
因为他们一下都意识到了,若是清虏那边仍被蒙在鼓里,自己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n
“据说在锦州主持议和的兵部职方司郎中马绍愉已经上书请罪,但圣上并未治罪,仍以其为职方司郎中,继续在锦州监军督战。除此之外,倒是没有听说朝廷派出使节往广宁方向公干。若是锦州方面没有清虏的奸细,那么现在,清虏当是仍不知情。”n
对于这件事情,杨振在得到李吉的报告之后不久就思考过了,而且已经派了李吉,带着自己的书信赶往松山城,然后在松山代表自己去跟锦州大帅府联络。n
目的就是争取西线与东线一起对清虏保密,若有清虏议和使节前往大凌河城询问议和换约的进展,就将他们拿下,或者处死,或者扣押,总之不能让他们探得实情而归。n
“若其不知情,咱们不如先下手为强。以卑职所知,耀州城小,城内并无多少清虏精锐人马,我们发动突然袭击,应能一举拿下。”n
袁进显然对耀州城眼馋已久,一听杨振说起清虏那边很可能仍旧蒙在鼓里,仍在做着议和的美梦,立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n
“一旦咱们拿下了耀州城,卑职营口城那边不仅没有了近在咫尺的威胁,而且多了一个前哨做缓冲,安稳越冬就不成问题了。”n
袁进话音一落,在场其他人也都忍不住点头。n
清虏驻兵的耀州小城,距离金海西路辖内唯一的一座城池也是新修的城池营口城只有三十里左右,中间又几乎是一马平川的地形。n
在这样的情况下,营口城的一举一动几乎就跟处在耀州清虏的眼皮子低下一样,任何人驻守营口城,都会一有种随时被敌人窥视的感觉。n
这事隔在他们身上,他们也睡不安稳。n
但是杨振并没接袁进的话茬,没说打不打耀州城,而是被他所说的营口城越冬的问题所吸引。n
“现在营口城那边新增口数众多,新来的移民越冬有问题吗?”n
袁进听了这话,先是一愣,但是马上笑着说道:n
“要是清虏不来攻打,越冬问题不大。要说这事还是多亏了都督的办法,都督允许民间借贷,而且允许统借统贷,还允许他们每户出一屯丁持有咱们淘汰的弓、矛,在三岔河两岸随意捕猎,再加上咱们水师营捕捞的各种鱼获,这些人但凡勤快一点,就不会活活饿死。”n
袁进顺嘴提到了杨振在一个多月以前定下的允许民间借贷的政策。n
既然这个政策适用于金海北路,当然也就适用于金海西路以及金海、登莱二镇辖内的所有协守总兵府辖区。n
虽然金海西路辖内原有的屯所并不是很多,不仅在数量上比不上其他各路,而且已有的多数还在近海岛屿与沿海半岛之上,但是不管怎样,好歹也有三十几处老屯所了。n
而且由于金海西路的大量新屯所与老屯所相隔较远,且多数只能靠海路联络,所以袁进之前还曾请示了杨振,在金海西路搞了一个“统借统贷”的变通出来。n
在杨振看来,金海西路搞的所谓统借统贷,近似于是金海西路协守总兵府的官办“粮食银行”。n
当然,这个所谓统借统贷的官办粮食银行,不管跟后世的统借统贷,还是后世的粮食银行,实质上都不是一个东西。n
它只是以低于年息一分的利率,从家有余粮的老移民手中,统一征集和吸纳剩余的粗粮,然后再以年息一分的利率统一贷给一无所有的新移民。n
对那些老屯所站稳脚跟的老移民来说,这个秋冬季节借给总兵府五百斤番薯,到来年的秋冬季节,除了能收回五百斤番薯或者等值的粮食之外,还能多收回四十斤番薯或者等值的粮食。n
虽然多收回个四五十斤番薯不算什么,可也比大批番薯存放在自家地窖里闲着好啊,万一保存不好放坏了呢。n
再者说了,金海西路协守总兵府的动员令一下,老屯所的移民们家有余粮的,多半也由不得他们不肯出借。n
总兵府还给开了加盖总兵府印信的凭证,不仅写清了借粮者与出借人,而且写清了什么时候借的、借走了多少,以及什么时候归还、年息是多少,到期后该还多少。n
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n
最重要的是,所有因为出丁从军而免除公粮的屯垦户,必须拥护这一政策,要带头出借余粮。n
这样一来,就给其他老移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n
有的人一开始担心被坑,但是见到那么多在金海镇受到优待的“军户”们都参与其中了,也就不再担心。n
金海西路总兵府凭借这个“统借统贷”的办法,一个多月来,已经从其辖内莱州沿海以及长兴岛、麻洋岛等二十余处老屯所“借到”了超过三万石的番薯、番薯干等粮物,基本上解了大批新移民嗷嗷待哺的燃眉之急。n
有鉴于此,杨振前不久已经把金海西路搞的“统借统贷”之法,叫人写成文字,送往旅顺口去了。n
一方面,叫张得贵在旅顺口试行统借统贷之法,除了粮食的统借统贷,也可以尝试其他行业的统借统贷以及折现还本付息。n
另一方面,也叫张得贵以协理营务处的名义行文金海、登莱二镇其他各路、各军总兵府,可以参考金海西路的粮食统借统贷方法,以缓解新移民到来后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