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体沣水森
第246章 驰骋太阳系
戴森球技术资料得到以后,在危机计划署的牵头下,由m国、z国、e国、f国、r国等70几个国家组成的科研攻坚小组,在第一时间便组建完成。
攻坚小组的人数达到了3万余人,均是由各国顶尖的科研人员组成,涵盖了材料学、流体动力学、飞行控制等100多个学科。
经过科研人员不懈的努力,戴森球的技术终于得到了突破。
3个月后,包裹太阳的分段式卫星全部制造完毕,数量达到了21万颗。
这些卫星展开后将组成一个环绕太阳的壳状轨道结构,用来包裹太阳、开采太阳能源的巨大人造天体,即一个利用恒星做动力源的、天然的核聚变反应堆。
分布在全球的30多个航空空间基地,日夜不停地将这些卫星投送到了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拉格朗日点,即它们的预定轨道。
为了尽快地将戴森球组建完成,地球人动用了包括空间飞行器、远地火箭等诸多运载系统,甚至将“荣宇”号、“荣宙”号、“荣之”号、“荣星”号四艘星际飞船投入其中。
经过长达半年的、不间断的投送,21万颗卫星全部投送到了预定轨道,又经过了3个月变轨、机动及组装工作,包裹太阳的戴森球终于建造完毕并对地球实施了能源供给。
至此,地球人彻底摆脱了千百年来受制于能源短缺的桎梏,真正实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供应。
这也预示着人类在真正意义上跨过了2型文明,正高速向3型文明大步挺进...
由于位于金星轨道的泰伯星人吸取暗能量的行为,导致月球加速远离了地球,造成了地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变,地球的平均温度一度跌破零下60度,地球由一个温暖宜居的星球变成了一个白茫茫的冰原世界。
绝大部分人类被迫转移到了地下城,地下城成了人类唯一能抵御严寒的避难所。
戴森球建造完成后,危机计划署联合各国开始对地球进行增温计划,由于不受能源的限制,人类可以随时享用太阳给予的超量能源供给。
太阳所辐射的能量有60%被戴森球转化为电力,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其一秒所产生的电力已经超过了人类之前几千年内所生产的能源总和。
为此,人类在地球的高空轨道建造了一个人造太阳,这个人造太阳区别于热核聚变反应堆,而是一个能够发光发热的人造光源,依托于戴森球巨量的能源供给,它以热辐射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将光照输送到地球上。
人造太阳实现了与太阳的同步运行,地球也因此有了季节的变换,那个四季更替的地球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地球的平均温暖由原来的零下60度,恢复到了危机前的平均水平。
随着覆盖地表的茫茫冰原的融化,大地解冻了,地球又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南北半球的雪线又退回到了之前的区域。
冰冻的大海也解冻了,之前,人们眼前的那个被封印了一般的辽阔海洋又焕发了勃勃生机,湛蓝的、碧波万顷的大海又用海浪奏响着明快的音符。
人类从地下城迁徙到了地表之上,残破的城市也得到了修复,昔日那活力四射的座座城市,在世界各大洲又恢复了生机。
地球恢复了,恢复到了昔日的郁郁葱葱与欣欣向荣。
为了续存地球文明,人类又将目光瞄向了火星,这颗地球的姐妹星。
针对火星的改造计划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荣宇”号和“荣宙”号星际飞船远赴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从此处捕获了一颗直径为500公里的小行星,然后将其运送到了火星轨道。
火星成功地捕获了这颗小行星,使其成为它的一颗卫星,这颗卫星将承担月球对地球相类似的作用,用相互的万有引力将火星的倾角拉到23度左右。
这颗卫星的存在,使得火星内部液态的镍铁核心在潮汐力的作用下,运转了起来,火星的磁场产生了,它也拥有了与地球一样的磁场。
磁场的存在,使得火星能够抵御强烈的太阳风及宇宙射线的侵袭,保留大气层成为了可能。
除此之外,人类用电能融化了火星两极的冰川,形成了一个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的大湖,又在湖里种植了大面积的蓝藻。
蓝藻的种植,使得火星具备了氧气生产的能力,大量的氧气为后续树木的存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为了加热火星,产生温室效应被认为是最为快捷的方式,而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为此,人类将二氧化碳富集的金星作为该气体的采集基地。
为了采集金星上的二氧化碳,人类建造了上千艘气体运输飞船,经过数月的采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了火星上。
人类又将地球上的土壤大规模地运往了火星,并在其地表上种植了各种树木。
水、蓝藻、氧气、二氧化碳、树木构成了火星初步的生态闭环,火星的气候正在一点点地改变,150年后,它将变成另一个地球。
尽管改造的时间稍显漫长,但人类在火星的表面已经建立了大大小小数百个定居点,这些定居点为后续火星的大规模移民,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和技术手段。
这些定居点采用巨大的圆拱式建筑,里面有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景观和建筑,每一个定居点俨然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除了改造火星外,人类在金星轨道附近建立了一个大型的太空军事基地---纳斯军港,以防备和抵御泰伯星人斥候部队的袭击。
尽管地球人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有效的武力威慑,但纳斯军港在建造初期,还是遭到了泰伯星人斥候部队的武力干预。
纳斯军港的选址在金星与地球之间的拉格朗日点,距离泰伯星人斥候部队仅有2万公里,这是一个非常近的距离,双方的空间飞行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到达。
当第一批地球人的基地建造船在2艘新建造的星际飞船的护航下,浩浩荡荡地开赴预定的建造地点时,遭到了泰伯星人的突然袭击,70多艘基地建造船和2艘星际飞船被全部击毁,无一幸存。
很快,地球人就做出了反应,他们派出了2000多架空间战机与泰伯星人的1000多架小型飞行器展开了厮杀,双方在长达5000公里的区域,上演了一场残酷的对攻战。
地球人的2000多架空间战机分成了4个纵队,每一个纵队由一艘星际飞船统领。
第一纵队的指挥官是“荣宇”号的舰长赵璮,第二纵队的指挥官是“荣宙”号的舰长王玉铭,第三、第四纵队的指挥官分别为“荣之”号和“荣星”的舰长泉田福山和特劳德·莫里奥。
战争初期,四个纵队并没有对战区内负责警戒的泰伯星人的巡逻小队进行攻击,而是机动到了泰伯星人斥候部队的后方,先由王玉铭和特劳德·莫里奥率领的第二、第四纵队袭扰对方的主力部队。
待泰伯星人倾巢出动后,由赵璮和泉田福山所率领的第一和第三纵队由左右两侧迂回包抄,泰伯星人的1000多架小型飞行器,顷刻间进入了地球人所布设的包围圈中。
尽管泰伯星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随着包围圈的逐渐缩小,泰伯星人被压制到了方圆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
在这个狭小的区域内,泰伯星人的小型空间飞行器的性能和先进的电磁脉冲炮不能有效地发挥,他们被迫与地球人的空间战机进行了空空格斗,只能用激光武器与地球人展开对射。
尽管地球人在战机的数量上和战术上占有,但泰伯星人依托先进的飞行器优势,还是给四个纵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关键时刻,栗剑锋和斯内特的战略部署收到了成效。
部署在地月轨道的空间导弹和地球各大洲的天际导弹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3000多枚导弹从地月轨道和地球各处蜂拥射出,一时间,整个地球的上空被密如织网的拖尾火焰所覆盖。
这些导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暗物质导弹,它能有效地攻破泰伯星人飞行器的生物屏障。
战斗进行了3个小时,泰伯星人的1000多架小型飞行器大部分被击毁,只有少量的飞行器返回到了母舰上。
为了躲避地球人的锋芒,泰伯星人的斥候部队从金星轨道撤到了水星轨道。
这也是自他们进入太阳系后,第一次战略性后撤。
金星轨道战役的胜利,使地球的战略空间进一步前移,也为纳斯军港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经过为期1年的建设,人类在太空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基地---纳斯军港宣告建成。
纳斯军港是拱卫地球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也是地球人前出太阳系的一个重要基地,该基地停泊有地球人目前最为先进的四艘星际飞船,即“荣宇”号、“荣宙”号、“荣之”号和“荣星”号。
纳斯军港由栗剑锋和斯内特联合指挥,两人作为该军港的联合指挥官,对军港实施全权管理。
攻坚小组的人数达到了3万余人,均是由各国顶尖的科研人员组成,涵盖了材料学、流体动力学、飞行控制等100多个学科。
经过科研人员不懈的努力,戴森球的技术终于得到了突破。
3个月后,包裹太阳的分段式卫星全部制造完毕,数量达到了21万颗。
这些卫星展开后将组成一个环绕太阳的壳状轨道结构,用来包裹太阳、开采太阳能源的巨大人造天体,即一个利用恒星做动力源的、天然的核聚变反应堆。
分布在全球的30多个航空空间基地,日夜不停地将这些卫星投送到了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拉格朗日点,即它们的预定轨道。
为了尽快地将戴森球组建完成,地球人动用了包括空间飞行器、远地火箭等诸多运载系统,甚至将“荣宇”号、“荣宙”号、“荣之”号、“荣星”号四艘星际飞船投入其中。
经过长达半年的、不间断的投送,21万颗卫星全部投送到了预定轨道,又经过了3个月变轨、机动及组装工作,包裹太阳的戴森球终于建造完毕并对地球实施了能源供给。
至此,地球人彻底摆脱了千百年来受制于能源短缺的桎梏,真正实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供应。
这也预示着人类在真正意义上跨过了2型文明,正高速向3型文明大步挺进...
由于位于金星轨道的泰伯星人吸取暗能量的行为,导致月球加速远离了地球,造成了地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变,地球的平均温度一度跌破零下60度,地球由一个温暖宜居的星球变成了一个白茫茫的冰原世界。
绝大部分人类被迫转移到了地下城,地下城成了人类唯一能抵御严寒的避难所。
戴森球建造完成后,危机计划署联合各国开始对地球进行增温计划,由于不受能源的限制,人类可以随时享用太阳给予的超量能源供给。
太阳所辐射的能量有60%被戴森球转化为电力,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其一秒所产生的电力已经超过了人类之前几千年内所生产的能源总和。
为此,人类在地球的高空轨道建造了一个人造太阳,这个人造太阳区别于热核聚变反应堆,而是一个能够发光发热的人造光源,依托于戴森球巨量的能源供给,它以热辐射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将光照输送到地球上。
人造太阳实现了与太阳的同步运行,地球也因此有了季节的变换,那个四季更替的地球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地球的平均温暖由原来的零下60度,恢复到了危机前的平均水平。
随着覆盖地表的茫茫冰原的融化,大地解冻了,地球又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南北半球的雪线又退回到了之前的区域。
冰冻的大海也解冻了,之前,人们眼前的那个被封印了一般的辽阔海洋又焕发了勃勃生机,湛蓝的、碧波万顷的大海又用海浪奏响着明快的音符。
人类从地下城迁徙到了地表之上,残破的城市也得到了修复,昔日那活力四射的座座城市,在世界各大洲又恢复了生机。
地球恢复了,恢复到了昔日的郁郁葱葱与欣欣向荣。
为了续存地球文明,人类又将目光瞄向了火星,这颗地球的姐妹星。
针对火星的改造计划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荣宇”号和“荣宙”号星际飞船远赴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从此处捕获了一颗直径为500公里的小行星,然后将其运送到了火星轨道。
火星成功地捕获了这颗小行星,使其成为它的一颗卫星,这颗卫星将承担月球对地球相类似的作用,用相互的万有引力将火星的倾角拉到23度左右。
这颗卫星的存在,使得火星内部液态的镍铁核心在潮汐力的作用下,运转了起来,火星的磁场产生了,它也拥有了与地球一样的磁场。
磁场的存在,使得火星能够抵御强烈的太阳风及宇宙射线的侵袭,保留大气层成为了可能。
除此之外,人类用电能融化了火星两极的冰川,形成了一个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的大湖,又在湖里种植了大面积的蓝藻。
蓝藻的种植,使得火星具备了氧气生产的能力,大量的氧气为后续树木的存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为了加热火星,产生温室效应被认为是最为快捷的方式,而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为此,人类将二氧化碳富集的金星作为该气体的采集基地。
为了采集金星上的二氧化碳,人类建造了上千艘气体运输飞船,经过数月的采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了火星上。
人类又将地球上的土壤大规模地运往了火星,并在其地表上种植了各种树木。
水、蓝藻、氧气、二氧化碳、树木构成了火星初步的生态闭环,火星的气候正在一点点地改变,150年后,它将变成另一个地球。
尽管改造的时间稍显漫长,但人类在火星的表面已经建立了大大小小数百个定居点,这些定居点为后续火星的大规模移民,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和技术手段。
这些定居点采用巨大的圆拱式建筑,里面有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景观和建筑,每一个定居点俨然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除了改造火星外,人类在金星轨道附近建立了一个大型的太空军事基地---纳斯军港,以防备和抵御泰伯星人斥候部队的袭击。
尽管地球人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有效的武力威慑,但纳斯军港在建造初期,还是遭到了泰伯星人斥候部队的武力干预。
纳斯军港的选址在金星与地球之间的拉格朗日点,距离泰伯星人斥候部队仅有2万公里,这是一个非常近的距离,双方的空间飞行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到达。
当第一批地球人的基地建造船在2艘新建造的星际飞船的护航下,浩浩荡荡地开赴预定的建造地点时,遭到了泰伯星人的突然袭击,70多艘基地建造船和2艘星际飞船被全部击毁,无一幸存。
很快,地球人就做出了反应,他们派出了2000多架空间战机与泰伯星人的1000多架小型飞行器展开了厮杀,双方在长达5000公里的区域,上演了一场残酷的对攻战。
地球人的2000多架空间战机分成了4个纵队,每一个纵队由一艘星际飞船统领。
第一纵队的指挥官是“荣宇”号的舰长赵璮,第二纵队的指挥官是“荣宙”号的舰长王玉铭,第三、第四纵队的指挥官分别为“荣之”号和“荣星”的舰长泉田福山和特劳德·莫里奥。
战争初期,四个纵队并没有对战区内负责警戒的泰伯星人的巡逻小队进行攻击,而是机动到了泰伯星人斥候部队的后方,先由王玉铭和特劳德·莫里奥率领的第二、第四纵队袭扰对方的主力部队。
待泰伯星人倾巢出动后,由赵璮和泉田福山所率领的第一和第三纵队由左右两侧迂回包抄,泰伯星人的1000多架小型飞行器,顷刻间进入了地球人所布设的包围圈中。
尽管泰伯星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随着包围圈的逐渐缩小,泰伯星人被压制到了方圆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
在这个狭小的区域内,泰伯星人的小型空间飞行器的性能和先进的电磁脉冲炮不能有效地发挥,他们被迫与地球人的空间战机进行了空空格斗,只能用激光武器与地球人展开对射。
尽管地球人在战机的数量上和战术上占有,但泰伯星人依托先进的飞行器优势,还是给四个纵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关键时刻,栗剑锋和斯内特的战略部署收到了成效。
部署在地月轨道的空间导弹和地球各大洲的天际导弹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3000多枚导弹从地月轨道和地球各处蜂拥射出,一时间,整个地球的上空被密如织网的拖尾火焰所覆盖。
这些导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暗物质导弹,它能有效地攻破泰伯星人飞行器的生物屏障。
战斗进行了3个小时,泰伯星人的1000多架小型飞行器大部分被击毁,只有少量的飞行器返回到了母舰上。
为了躲避地球人的锋芒,泰伯星人的斥候部队从金星轨道撤到了水星轨道。
这也是自他们进入太阳系后,第一次战略性后撤。
金星轨道战役的胜利,使地球的战略空间进一步前移,也为纳斯军港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经过为期1年的建设,人类在太空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基地---纳斯军港宣告建成。
纳斯军港是拱卫地球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也是地球人前出太阳系的一个重要基地,该基地停泊有地球人目前最为先进的四艘星际飞船,即“荣宇”号、“荣宙”号、“荣之”号和“荣星”号。
纳斯军港由栗剑锋和斯内特联合指挥,两人作为该军港的联合指挥官,对军港实施全权管理。